5分
杜甫诗选评-版画插图版
- ISBN:978702014546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74页
- 出版时间:2018-11-01
- 条形码:9787020145461 ; 978-7-02-014546-1
本书特色
杜甫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与李白并列,世人常将其并称为“李杜”。杜甫的诗作忧国忧民,是后代诗作的典范,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本书由国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黄珅先生注解,精选杜甫诗歌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同时整体上也能反映杜甫一生的创作脉络。本书注解得当,点评到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本书还配有精美的版画插图,图文并茂,是一本优秀的古诗普及读本。
内容简介
杜甫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与李白并列,世人常将其并称为“李杜”。杜甫的诗作忧国忧民,是后代诗作的典范,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本书由国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黄珅先生注解,精选杜甫诗歌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同时整体上也能反映杜甫一生的创作脉络。本书注解得当,点评到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本书还配有精美的版画插图,图文并茂,是一本优秀的古诗普及读本。
前言
一位学贯中西的长者,曾提出这样的看法:“我以为中国文学只有诗还可以以同西方抗衡,它的范围固然比较窄狭,它的精炼深永却往往非西方诗可及。”
这话是否公允,见智见仁,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想:
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哪一种*能及时体现时代的精神和风貌?*能真实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能在*短的时间内传播众口?能在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答案只能是诗。
在过去,即使被称为“经书”、作为立身行事准则的《四书》,也未必能像诗词那样妇孺皆知。
在今天,又有什么作品,能像唐诗那样众口传诵?
提倡、写作新诗已有百年,但至今仍未得到人们的首肯。不能责怪新诗,实在是作为对照物的传统诗词,艺术表现过于完美,生命力过于强大,难以替代。
中国文学的特色在抒情,在意蕴,在言简意赅。中国文学能傲睨世界的,确实唯有抒情诗。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一直是诗的王国。虽然有诗词曲赋之分,从今天的诗歌概念看,其实都是诗。词、曲是诗在形式上的延伸,不少辞、赋可称散文诗,元以后的戏剧,大多是诗剧。
那么,在这诗的王国中,谁是真正的王者?王冠上那颗*璀璨的明珠,又属于谁?
同样,见智见仁,会有不同的看法。
不过,在历史的回声中,依然能听到,有一种声音,格外集中,格外强大。
“睿作圣”。圣是一种“于事无不通”的理想境界,也指在某个领域已经出神入化的人。
而被称为“诗圣”的,自古以来,唯有杜甫一人。
和书圣、画圣有所不同,诗圣不仅指才艺的超逸绝尘,还含有道德楷模、伦理取向的内容。即在杜甫诗中,不仅显示了艺术的极诣,还体现了前人心目中*完美的价值观。 诗圣的意义,不仅在诗,更多的在文化层面。
“诗缘情。”诗是人的情感的流露。梁启超说:“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指杜甫),所以我叫他情圣。”
比起诗圣,情圣二字,更直接,更明白,更接近人的本质。
文学以人的本性、人的感情为主要表现对象,而人性是相通的,人情是互感的,是不分古今、没有国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伟大的作家,属于任何时代,属于整个人类。
有句老话:以情动情。利益一致,可让人走到一起。而情感的交融,能让心连在一起。唯有自身有情,才能产生对他人的同情,进而影响他人,换取他人心中的共鸣。
古今文人学士,还有谁杜甫更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对弱势者寄予更多的同情?还有什么作品,比杜诗更直入人的心扉,更让人动容、动情?
杜甫的诗,能以*感染力的形式,表现真切、沉挚的情感,激起纯粹、美好的感情。
人可以嘲弄权贵,蔑视权威,但不可亵渎真诚,无视真情。
“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杜甫多情,全出自一个“真”字。换句话说,杜甫之真,真在性情。唯其如此,故他“关心民物,忧乐无方,真境相对,真情相触,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黄生语)。
“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 (袁枚语)
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具有伦理意义。
杜甫一生坎坷,但这没有动摇他的信念。“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为国奉献的无私无畏的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充满爱心的“民胞物与”的情怀。“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是人道主义的核心──敬畏生命。“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这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永恒、执着追求。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部杜诗,贯穿始终的是:随时随地关注人民的疾苦,无时无刻不心系国家的命运。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必先有杜甫的襟怀,而后才能理解、欣赏他的诗。
杜甫是沉思者,他的诗是沉思的结晶。安史之乱前,他透过歌舞升平的表象,揭示了危机四伏的社会真相:“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从军人日益跋扈的状况,看到藩镇割据的隐患:“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安史之乱后,他思索为何普天之下,民不聊生:“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为何朝政昏乱,令人绝望:“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
杜甫是呐喊者,他的诗发出普通民众的心声,从而成为时代的强音。他揭露了触目惊心的贫富不均现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谴责朝廷漠视生命,冷酷无情:“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他呼吁救民必先反腐:“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期待一个廉洁、公正的社会出现:“众僚宜洁白,万物但平均。”他指出百姓的本性都是驯良的:“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重要的是朝廷承担责任,心中有民:“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
他的思考,他批判的锋芒,触及到国家每一个层面、社会每一个角落。
在艺术领域,杜甫是继承者,更是创造者。才、学、识,是前人衡量文人学士的三把尺子。其中“才”对诗人尤其重要。“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词,而其*的体现则是创造力。
“少陵集开诗世界。”(王禹偁语)在诗的世界,古往今来,有谁具有杜甫那么大的开创之力、开拓之功?他的新乐府,即事名篇,一空依傍,自铸伟词。他的七言律诗,别出蹊径,曲尽其变,横绝古今。他的诗歌创作意识是超前的,能思人所不能思,能写人所不敢写,使前人的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许多不曾有变为常见。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天下之能事毕矣。”确实,诗到了他的手中,才无可无不可,成为没有什么不能表现的艺术形式。任何题材,任何体裁,任何场合,任何情景,都可入诗。
杜甫也受时代影响,但不是时尚作家,在唐代,他的诗属于“别调”。他不是追风气者,而是得风气之先者。他的诗,体现了时代特色,但不受时代限制。
陈廷焯说李白为“复古”,杜甫为“变古”。即李白继往,杜甫开来。就表现自我、开创新风、沾溉后人而言,杜甫胜过李白,胜过历史上任何一个诗人。
杜甫是集大成者。他挥斥百家,牢笼众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之所独专”(元稹语),“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新唐书》本传)。没有谁,比他更能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
更让人惊讶的是: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集古今之大成,而且集将来之大成。试看杜甫身后的诗界,从体裁、题材、表现手法、创作风格看,又有几人,能丝毫不受他的影响,开拓了新的领域?
在艺术领域,每个人都有他所属的时代。但杜甫是个例外,他不属于一个时代。他的成就和影响,涵盖了身后所有的朝代。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话出自孟棨的《本事诗》,可见在晚唐,杜诗已有“诗史”之誉。
杜诗以*直接的方式,展现时代和社会*本质的一面,留下了不少史书不愿记载、或不敢记载的情事,其描述的真实、揭露的深刻,更非官样文章的史书所能企及。李因笃曾问顾炎武:为什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没有关于文人的记载?即使连被司马迁称为“与日月争光”的屈原也不写。顾炎武答道:这部书以“有资于治道”为目的,当然无暇顾及文人。但是在《资治通鉴》中,唯独记载了杜甫的诗,因为司马光看到了其“诗史”的价值。顾炎武也说:四书五经之后,有几部书可以治天下,一部是《汉书》,一部是杜诗。
杜甫论文,提出“沉郁顿挫”四字,后人即以此作为杜诗的风格特征。何为沉郁顿挫?众说纷纭,似乎并没有归于一致的解释。在我看来,杜诗的沉郁,是内涵,是气是情,是郁结在心中而又磅礴不已的气,是既真挚又沉著的情。杜诗的顿挫,是外现,是声是象,是这股磅礴之气撞击心灵所发出的抑扬激昂之声,是这种沉著之情融和景物所产生的跌宕壮伟之象。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居首。而只有那些胸怀浩然之气、腹藏万卷之书的人,发之于诗,才能达到气象雄伟、浑化无迹的雄浑之境。以此论诗,首推杜诗。
杜甫的诗,元气淋漓,大气磅礴;雄奇壮阔,沉著浑厚;浩浩瀚瀚,无有涯涘;千变万化,不可名状。
刘熙载认为:“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也可以这样说:因为得风气之先,故高;因为集古今将来之大成,故大;因为沉郁顿挫,故深。
李白与杜甫齐名,他们之间有不少相像处,也有很多不同处。李杜比较,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这里只说他们的诗。
李白诗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胜在气势奔放。杜甫诗如崇山峻岭,莽莽苍苍,胜在气象雄浑。
李白诗如“清水出芙蓉”,纯乎天。杜甫诗如“高江急峡雷霆斗”,是天人合一的结晶。
李白表现的是才情,作用在耳目,风神潇洒,令人畅怀。杜甫表现的是性情,作用在心灵,出神入化,令人惊心。
读李白诗,如漫步绣野,风景就在眼前。读杜甫诗,如置身崖壑,须深入其中。
与李杜同时,还有王维。通常说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是儒、道、佛在诗歌领域的三个代表人物。
就艺术表现而言,王维诗穆如清风,兴象极佳。只是他后来想将辋川作为一方净土,在诗中尽可能过滤人世的纷杂,淡化人生的烦恼。其闲情和杜甫的激情,形成鲜明对照。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必不能达到震撼人心的地步。二者比较,王维只是“阴晴众壑殊”的终南山,唯有杜甫,才是“一览众山小”的岱岳。
白居易是杜甫身后积极、主动的追随者,让他一举成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出自杜诗:“春风草又生。”从表面上看,二人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同样反映时世,记录民间疾苦,白居易是一个旁观者,杜甫已化身为当事者;白居易叙事的成分多,杜甫抒情的色彩浓;白居易意在笔先,杜甫情不自禁;白居易和所写的对象在情感上仍隔了一层,而杜甫则表里无间,融为一体了。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这十字,可说是诗人为自己一生所作的总结。
杜甫以他衰老的躯体,经受时代的风霜,承受人生的艰难,接受生活的放逐,感受痛苦的浸润,在千锤百击之后,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和不少旷世绝才一样,杜甫也不被当世理解,伴随着一条孤独的身影,在空旷的征途,悲凉地跋涉。
命运对杜甫的冷落,由历史来补偿。时隔不久,杜甫的声望,就从落寞的境地走出,当年蜀道上踯躅的瘦影,化为历史进程中永恒的丰碑。
韩愈、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这些卓有成就、当年文坛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无一不是杜甫的追随者。
不仅是文学家,就连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民族英雄,从王安石、李纲、文天祥,到陈邦彦、屈大均、顾炎武,也都从杜甫诗中汲取力量。文天祥在狱中,作了两百首《集杜诗》,因为“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王安石表示:“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理学家以诠释圣贤“大义”自任,视诗文创作为“小道”,因而对诗人的评价不高,但杜甫是个例外。朱熹不是轻易许与的人,平生仰慕的前贤,唯有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人。当然,他对杜甫的推崇,主因并非杜诗的艺术成就,而是诗圣的人格力量。
即使欧风美雨吹入中国大地,新文化已见端倪,杜甫的影响依然不变。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鲁迅、胡适,这些近现代*杰出的文化人物,哪个不是杜甫的崇拜者?
再往后一些,对杜甫致以崇高敬意的人,如闻一多、钱钟书、冯至等,居然都是从西方学成归来的学者。闻一多说:“杜诗是中国四千年文化中*庄严、*瑰丽、*永久的一道光彩。”钱钟书说:“中唐以后,众望所归的*诗人一直是杜甫。”
就连气壮山河的彭德怀元帅,也说自己喜欢杜甫的诗。
由于语言的问题,西方文化界对中国传统诗词比较隔膜,特别是那些一字不能改动的佳作,其精妙之处,更难领会。但这并不妨碍杜诗走向世界。
1962年,杜甫诞辰125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杜甫为世界文化名人。
现代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思认为杜甫是世界上“*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在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亚或荷马更优秀。至少他更自然,更亲切”。“我三十年以来沉浸在他的诗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个更高尚的人,一个伦理的代理商,一个有洞察力的生物体。”
首部杜甫诗英文全译本的译者、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说:“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存在,如同英国文学史上的莎士比亚。”“杜甫这样的诗人并不只代表过去,他也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时代。”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成都杜甫草堂题词:“拥有如此伟大过去的国家,必将拥有辉煌的未来。”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杜甫草堂题词:“对人类*伟大的诗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然,这些话不仅献给杜甫,更多的是借此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遥望天空,总能看到,有一些璀璨的明星,亘古永恒。
目录
望岳
房兵曹胡马
画鹰
夜宴左氏庄
饮中八仙歌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高都护骢马行
乐游园歌
兵车行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丽人行
前出塞九首
醉时歌
渼陂行
夏日李公见访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后出塞五首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月夜
哀王孙
悲陈陶
悲青坂
对雪
春望
得舍弟消息二首
一百五日夜对月
塞芦子
哀江头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
述怀
彭衙行
玉华宫
羌村三首
北征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春宿左省
曲江二首
义鹘行
瘦马行
九日蓝田崔氏庄
赠卫八处士
洗兵马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其四、其七)
留花门
月夜忆舍弟
梦李白二首
天末怀李白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佳人
遣怀
捣衣
野望
空囊
病马
送远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
发秦州
铁堂峡
青阳峡
石龛
凤凰台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水会渡
剑门
成都府
蜀相
江村
狂夫
恨别
野老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宾至
客至
遣兴
后游
漫成二首(其二)
春夜喜雨
江亭
落日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所思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赠花卿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百忧集行
野望
花鸭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客亭
秋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送路六侍御入朝
有感五首(其三)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冬狩行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岁暮
释闷
阆山歌
阆水歌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草堂
题桃树
绝句四首(其三)
登楼
宿府
倦夜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忆昔二首(其一)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禹庙
旅夜书怀
三绝句(其二、其三)
船下夔州郭宿别王十二判官
白帝城*高楼
八阵图
古柏行
负薪行
信行远修水筒
返照
白帝
宿江边阁
江上
诸将五首(其一、其二、其三、其四)
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其二、其三)
宿昔
历历
孤雁
麂
君不见简苏徯
阁夜
缚鸡行
愁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
晨雨
秋野五首(其一)
又呈吴郎
登高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其一)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江汉
暮归
晓发公安
夜闻觱篥
泊岳阳城下
登岳阳楼
岁晏行
客从
白马
江南逢李龟年
节选
望岳①
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③。造化钟神秀④,阴阳割昏晓⑤。荡胸生曾云⑥,决眦入归鸟⑦。会当凌绝顶⑧,一览众山小⑨。
注释
① 岳:高大的山。中国蒲州历来有“五岳”之说,这里指东岳泰山。
② “岱宗”句:泰山又名岱山,居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夫,语气词。
③ “齐鲁”句:泰山在古齐国之南,鲁国之北。这句说即使在齐、鲁两地之外,依然能看到青翠的山色连绵不绝,极言泰山的高大广阔。
④ “造化”二句:造化,创造演化, 指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阴处为昏,阳处为晓。割,分割。上句说大自然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下句说山南山北,分别呈现清晨、黄昏的景象。
⑤ “荡胸”句:曾,通““层 ”。曾云,重叠的云层。这句是倒装句,言望见山上云气层叠,心胸为之激荡。
⑥ “决眦”句:决,裂开。眦,眼眶。决眦,眼眶裂开,这句说睁大眼睛,极目瞭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⑦ 会当:一定要。凌:凌跃。这里指登临。
⑧ 一览众山小:《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解读
杜甫《壮游》诗:“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诗人赴京城参加贡举考试,未被录取。开元二十五年,东下山东、河北游览,此诗即作于其时。仇兆鳌《杜诗详注》,以作诗年代先后为序,此诗在第二篇。对这首诗,今人乐道的往往是末联,但前人似乎更偏爱首联。起句淡淡发问,看似寻常,但紧接“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千里,雄盖一世,顿觉气象不凡。中间四句, 是对“夫如何”的具体回应,摆脱芜辞弱句,独辟雄阔境界。第三句写泰山千年不变的雄姿,第四句则写景色在同一时间的变幻,第五句写襟怀的激荡,第六句写视野的开阔。虽然科考失利,但当时诗人毕竟还年轻,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末联神游绝顶,既突出了岱岳迥出群峰的高峻,也显示了诗人奋发昂扬的胸怀。此诗中间两联皆对,类似五律,但平仄不谐,还是一首古诗。全诗仅四十字,然体势雄浑,意境壮阔,有尺幅千里之势。 清浦起龙编撰《读杜心解》,*推崇此诗,谓“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历代登临吟咏泰山的诗不计其数,但始终推此诗为“绝唱”。后人刻为诗碑,与泰岳同在,相映成辉。
房兵曹胡马①
胡马大宛名②,锋棱瘦骨成③。竹批双耳峻④,风入四蹄轻⑤。所向无空阔⑥,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
① 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唐代各卫、府、州中掌管兵事的官员。房兵曹:生平不详。胡:指西域。
②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国境内。这句说西域的马匹以大宛国的(汗血)马*为著名。
③ 锋棱:锋利的棱角。
④ “竹批”句:竹批,形容马耳如竹尖。贾思勰《齐民要术》:“马耳欲小而锐,状如斩竹筒。”批,削。峻,尖利。
⑤ “风入”句:即足下生风、足不踏地之意。
⑥ “所向”句:空阔,空旷阔大。这句说大宛马善长奔走,所向之处,没有地域的限制。
解读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八、九年间(七四○——七四一),当时诗人正在东都洛阳。杜甫对马始终怀有特殊的感情,咏马诗尤多。在他的心中,在他的笔下,马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朋友,更是一种人格的象征。此诗以雄骏之语,发腾跃之思,前半首论骨相,后半首涉及性情,传神写意,自寓怀抱,堪称自我写照。杜甫品马,特别重视“锋棱瘦骨”的神骏之姿,他后来还写过一首咏胡马的诗:“头上锐耳批秋竹①,脚下高蹄削寒玉②。始知神龙别有种③,不比俗马空多肉。”(《李鄠县丈人胡马行》)可与此诗参看。颔联上句写耳如竹批,遣词奇峭,下句写四蹄风轻,造句清隽。颈联更赋马以血气,空阔足以横行,生死真堪相托,赞颂马德,至此而极。《杜诗详注》引前人评语:“此四十字中,其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而形容痛快,凡笔望一字不可得。”(张綖语)“前辈言咏物诗,戒粘皮着骨。公此诗,前言胡马骨相之异,后言其骁腾无比,而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中,所谓索之骤黄牝牡之外者。区区模写体贴,以为咏物者,何足语此!”(赵汸语)
画鹰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②。?身思狡兔③,侧目似愁胡④。绦镟光堪摘⑤,轩楹势可呼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⑦。
注释
① “素练”句:素练,画鹰的白绢。言鹰之威猛,如挟风霜而起。
② “苍鹰”句:言苍鹰画中作势,不同凡俗。
③ “?身”句:?,古“竦”字。?身,即竦身,耸身。这句说苍鹰纵身跃起,想捕获狡兔。
④ “侧目”句:《史记·酷吏列传》:“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郅)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侧目,斜视。魏玄《鹰赋》:“立如植木,望似愁胡。” 愁胡,神态发愁的胡人。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为喻。以上二句写苍鹰的形态。
⑤ “绦镟”句:绦,指系鹰的丝绳。镟,转轴,绦即系在镟上。光,光彩,神采。这句说苍鹰的神采,能够解除系住它的丝绳和转轴。
⑥ “轩楹”句:轩楹,堂前的廊柱,指悬挂这幅画的地方。这句说苍鹰气势不凡,可以从画中呼之而出。《杜诗详注》:“势可呼,谓呼之使猎。”以上二句写苍鹰的神态。
⑦ “何当”二句:何当,安得,怎能。 平芜,草木丛生的原野。
解读
这是一首题画诗,约与《房兵曹胡马》作于同时。仇兆鳌说杜甫“每咏一物,必以全副精神入之,故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杜诗详注》)此诗句句写鹰,又句句是画。起句渲染场景,与“缟素漠漠开风沙”(《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意同,虽未写鹰,但已摄画鹰之神。颔联“?身”、“侧目”,描写苍鹰的神态,极为生动。颈联继以“光堪擿”、“势可呼”二句,又可见此乃画鹰而非真鹰。而解除对苍鹰的束缚、从画中呼之而出,正是为了实现下面“何当”二句的愿望。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杜诗详注引》)所谓“深意”,即疾恶如仇之意。诗人以凡鸟影指误国殃民的庸官庸人,表现出“必若救疮痍,先应去昏庸”的心愿。而在苍鹰势挟风霜的形象中,又可看到一个青年才俊轩昂磊落的身影。清浦起龙评此诗:“‘?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读杜心解》)
……
作者简介
黄珅,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古代文史及古代文论研究。著有《新译徐霞客游记》(包括语译、注释、评析等),《杜甫心影录》、《经典入门·论语》等。主编《中华古文观止》等。合著有《近代诗词文选》等。与人合编有《海藏楼诗集》等。参与《朱子全书》编审(任副主编)等书编撰。现为《顾炎武全书》、《朱熹学术思想史》等书编撰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山月记
¥14.8¥39.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