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

1星价 ¥87.0 (6.0折)
2星价¥87.0 定价¥1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0354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33
  • 出版时间:2018-05-01
  • 条形码:9787519035488 ; 978-7-5190-3548-8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 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基本按照“形成一个关于艺术学的原理性框架,能够把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经典作家,俄苏理论家,西马理论家,中国理论家)的重要基本命题尽可能地、有逻辑性地融入其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与一般艺术学原理的差异,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理论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对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较少关注到的理论环节,借鉴一般艺术学原理内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进行分析评价”这个思路展开研究。

内容简介

  在艺术学领域,“人民性”问题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学术界对其作专题性、系统性研究的并不多。《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 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艺术人民性范畴为中心,采取先史后论、历史—现实结合的学术范式,系统梳理了中外古代艺术人民性和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思想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思想基础、主要内涵和根本特征,以及在当代理论语境下,艺术人民性与阶级性、党性、人性、人道主义等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传统范畴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品视野开阔,用国际眼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方位地关照主题,使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变得鲜活,学术价值高。

目录

自序
**辑 引论
人民性: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
**节 人民概念及其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 人民性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第三节 艺术人民性的理论确定性和合法性
第四节 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

第二辑 史论
**章 审美世俗化:启蒙主义与革命民主主义艺术人民性
**节 “走向人民”是人类艺术发展的永恒主题
第二节 西欧启蒙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艺术人民性
第三节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艺术人民性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俄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人民性
**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人民性的论述
第二节 列宁及苏俄、苏联时期的艺术人民性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
第三章 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和近代启蒙主义艺术人民性
**节 中国古代的艺术人民性
第二节 艺术人学的现代性和审美大众化:旧民主主义艺术人民性
第四章 总体性: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早期传播
**节 新文化运动早期:现代艺术人学的发展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中期:艺术人学和审美大众化理论的全面展开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传播
第五章 阶级性与大众化:左翼文艺运动与新启蒙运动艺术人民性
**节 左翼文艺运动与国际左翼文艺思潮
第二节 新启蒙运动的文化大众化、通俗化
第六章 民族化与政治化:毛泽东诗学与人民美学体系
**节 “中华民族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毛泽东的人民观
第三节 毛泽东诗学中的艺术人民性
第四节 周恩来的艺术人民性
第五节 “新的人民的文艺”观的阐释和推广
第七章 百花齐放与人民性“被黜”:十七年时期艺术人民性的发展
**节 十七年艺术理论发展简史
第二节 十七年艺术人民性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作为分水岭的“1962年现象”和“大写十三年”
第四节 “文革”文论
第八章 “人民美学”再出发:新时期40年艺术人民性
**节 从“二为”方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第二节 1970年代末一2000年艺术人民性理论研究
第三节 2000年后艺术人民性理论研究

第三辑 总论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理论基础、本质和表现形态
**节 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社会、哲学和艺术学基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本质
第三节 艺术人民性的表现形态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基本内涵
**节 创作主体
第二节 作品内容
第三节 社会效果
第四节 艺术性

第四辑 专题论
第十一章 艺术人民性与阶级性、党性、人性、人道主义
**节 艺术人民性和阶级性
第二节 艺术人民性和党性
第三节 艺术人民性和人性、人道主义
第十二章 艺术人民性和主体性、本体性
**节 人民性和主体性
第二节 人民性和本体性
第十三章 艺术人民性与民族性、世界性
第十四章 地方性:人民性的具体性
第十五章 从革命性到现代性:人民性与“新人”理论
第十六章 艺术人民性与大众文化、文艺大众化
结语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 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二)对社会心理和人性等因素的把握是实现艺术人民性的突出因素  卢卡奇认为艺术人物和人民命运之间所谓的有机结合,中间的载体是“社会心理、灵魂、人性”。卢卡奇认为,单纯、直接表现“人民”生活的艺术创作容易庸俗化,他说:“因为人民性的概念联系到‘下层’的历史的表现时非常容易被庸俗化。”③他主张“艺术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所表现的命运的社会内容与心理学内容”,④卢卡奇理解的社会心理、心理学内容其实就是人性。他说:“对历史做文学加工并不能擅自处理历史题材。事件和命运有其自然的客观的分量,有其自然的客观的比重。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创造出一个真正反映出这个重量关系、这种比例的故事情节,那就随着历史真实一起产生了人性的和文学的真实。”“因此,就本身看来,主角这个人物在心理学上和历史上都是符合真实的。”⑤  卢卡奇非常重视作家艺术家对人性的把握,他把人性作为一个突出因素来谈。“这里只突出一个因素来谈:过去时代的野蛮和残酷特征的形象塑造。”卢卡奇认为“今日在世”的不少作家艺术家在掌握人性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他举例说,一些作家艺术家描写残酷的处死和用刑方面,虽然是为了表现残忍性,但客观上造成了读者对这种残忍性的习惯性接受,反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卢卡奇说:“今日在世的作家……他们常常沉溺于描写残酷的处死和用刑等等场面,而忽视了这一点:读者——正是在读一本历史小说时——极快地就‘习惯’于这些残忍了,并且把它们理解为所描写的时代的必然的特点,这样就失去了任何效用,也失去了宣传反对过去阶级统治的非人性的作用。”卢卡奇认为以往的一些优秀现实主义著作在这个方面处理得很好。“历史小说的老的代表作之所以有动人的效果”,原因“正在于它们把古老的阶级统治的非人性中发生的人性的冲突推到描写的中心点上去”,是把人性的冲突而不是非人性的表现作为描写的中心点。因此,卢卡奇认为:“这样塑造形象的方法,在一定的情况下,根本不需要有效地实现残酷的法则,以便使它的非人性在读者身上变成对牺牲者们的深切同情”。卢卡奇以司各特的小说《米德罗西安的心》为例,赞美了老的作家艺术家在这方面对人性的把握:“老的作家们……**用的是十分节省的篇幅,第二强调了人性的先决性和结果,强调了人性的特点,而不是处决的残忍描绘的特点,不是把处决作为处决来强调的。”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卢卡奇对艺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高超理解和运用。  用卢卡奇自己的话来讲,在《人民性和真实的历史精神》这篇文章中,他探讨的人民性其实是“跟人民的联系性在文学上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②这与列宁、高尔基等更多地把艺术人民性看作是一种艺术关于人民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卢卡奇的艺术人民性已经是一种创作方法意义上的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艺术人民性的发展史上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此,笔者认为卢卡奇在艺术人民性理论发展史上是个转折性的人物,他将人民性从单纯的对待人民的一种态度转变为作为表现人民的艺术(表现/处理)方法的人民性。  (三)倡导新人道主义  卢卡奇在《历史小说中新人道主义发展的远景》中认为新人道主义是对典型的社会内容和人性的批判态度,而不是自由主义的态度,而人民性则是要创作“真正生动活泼的和真正具有人民性的形象”。④而人民性是评价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联结在一起的内在纽带。  卢卡奇说:“我们看到:目前历史小说的一切形式与内容问题都集中在对待遗产的问题上。清算衰弱的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思想与艺术的遗产的斗争,为革新与有效地进一步形成人类伟大进步时期的传统、革命民主的精神、古典历史小说的宏大的艺术规模和人民性的斗争,决定一切美学问题和这方面的美学的评价。”②卢卡奇比较了古典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中人道主义的区别:“简言之,这种区别在于,当前人道主义者的历史小说暂时还只是推动现实的思想的抽象来历,还不是古典时期历史小说所描写的那种人民命运的具体来历”。③卢卡奇肯定了古典历史小说中人道主义在处理人物形象和人民命运之间的“现实主义的胜利”,但也在反法西斯的紧迫现实前,看到了新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卢卡奇在这篇文章中继续批判了思想大于形象的论战式的历史小说,也肯定了孚希特万格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他的历史小说中创造了真正生动活泼和真正具有人民性的形象,在这些形象中形象地、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反抗法西斯残暴的*优秀的叛逆的人民力量”。④因此卢卡奇认为,“只有当现实的这种具体的历史产生,在作家思想中,以艺术的形式,也就是以描写人和命运的形式,给予革命民主主义的解释的时候,才能在狭隘的意义上为历史小说的发展揭开真正的远景”。  ……

作者简介

  刘永明,男,江西永丰人,1971年4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文学硕士,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传统文化和公民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为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北京科学技术美学协会副会长。  主要科研成果:参与“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传统节日”“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原理”等课题,发表《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艺术考级与国家艺术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资源》《我国青少年对传统节日认知、参与情况的调研报告及对箫研究》等论文40多篇,合著《春润文心——邓小平文艺理论科学体系》(第二主编),专著有《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建设》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