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26320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67页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552632057 ; 978-7-5526-3205-7
本书特色
★真要探得文言文的文化,校勘、考证、释义的功夫必不可少,因为“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离娄下》)。罗秉相老师坚持聚焦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探索,独辟蹊径,不畏艰难,聚沙成塔,终得正果,这是语文界的一件喜事。 ——剑南(《语文学习与研究》主编) ★学术研究对中学教师意味着什么?罗秉相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研究成果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他从汉字文化阅读视角,对高中文言文本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理实相融,自成一体,殊为难得。浙派语文,需要这样精深的理论研究与有效的实践探索。 ——蔡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从根上读古文,从文上教语文。 —-朱红彪(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在喧嚣浮躁的物质年代,能如此静下心来去解读文言文本,去研究语文教学,用语文育人,更用语文修身,是为可贵。我读到的,不只是罗老师的渊博学识和钻研精神,更是他极为高远的人生境界。 ——肖培东(永嘉县教研室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文集, 收录了作者罗秉相老师从教二十余年来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上的文章。内容包括: 汉字文化与经典阅读 ; 文章体类与经典正义 ; 明心 (性) 类文言文解读等。
目录
序二 由汉字抵达经典文本之文化真义
**辑 汉字文化与经典阅读
文言文阅读应建立汉字文化观照系统
和合辩证与文言文本阐释
文言文本阐释需要三种思维
第二辑 文章体类与经典正义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依类分别与体类矛盾
“诗为天人之合”
——心学统观与文本属性
“心统性情”
——文本类别与观照汉字
第三辑 明心(性)类文言文解读
君子是怎样炼成的
——《劝学(节选)》的深度解读
此中有真“义”,欲辨还须“言”
——谈谈张溥《五人墓碑记》的“激于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解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遵“道”而行,依“势”而动
——策论《六国论》的文本内涵
对皇帝治国境界的期盼
——《谏太宗十思疏》的文化内涵
“师”师与“师”道
——《师说》的文化内涵
“均”境与规定语境下的孔子情怀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本内涵
以“大”为美
——《秋水》中海神河伯的形象特征
伯、神、若与《秋水》解读
第四辑 抒心(性)类文言文解读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始得西山宴游记》“合”的救赎
“适”与苏轼的本体追求
——《赤壁赋》深度解读
云帆直挂,沧海难济
——《项脊轩志》“喜”与“悲”情感成因的探索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
——《渔父》主旨分析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
——《秋声赋》中欧阳修“宜”的选择
第五辑 正心(性)类文言文解读
“利”诱与“礼”服
——史观背景下的烛之武形象分析
“勇”“智”“贤”“义”之外
——蔺相如形象的文化意义
后记
节选
《经典正义:汉字文化观照下的高中文言文解读》: “爱国”和“忠君”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忠君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项德目,爱国必忠君,忠君即爱国,二者互为表里。《说文》:“忠,敬也,尽心日忠。从心,中声。”屈原曾发誓说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君:“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屈原《离骚》)但他的“忠”是以楚王和自己在政治目的上的共性基础为条件的,即楚国强盛、一统天下。屈子是想通过楚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试图凭借自己“独清”“独醒”的远大目光及出色的政治才华去为楚王“道夫先路”。他所忠的君王应该是“修身”“举贤”的明君,而绝非仅仅是一个*高权力的象征。 不过,“忠君”和“爱国”很多时候是分裂的,过去的背景分析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得遇明君,就能大展宏图,人生价值就能借此得以实现。如果君主昏庸,弃良将贤能而不用,那么,忠有何用?面对昏庸的楚王(写作此篇时主要指顷襄王),屈子照样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人格,没有屈辱自己去顺应世俗潮流做昏君喜欢的臣子。 屈子一生,两次被逐。这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明确记载的。**次是怀王十六年(前313),“王怒而疏屈平”。第二次是顷襄王三年(前296),怀王客死于秦,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同样是流放,两次流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次乃无罪而主动去国,第二次则为“有罪”而被迫去国。 先说**次——“王怒而疏屈平”。“疏”是放逐,不过是无罪而主动去国(都)。《礼记·曲礼下》载日:“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11楚怀王十六年屈子被“疏”离开郢都时,亦当筑台行“去国之礼”,白衣白裤白袜,披头散发,痛哭流涕,情绪十分激动。屈子的这次被放逐是在楚怀王时期,而屈子对怀王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据清人陈玚推算,屈子出生在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3)。古代士大夫二十岁时方可入仕,那么就可以判定,屈子当在楚怀王五年(前324)入仕。《屈原贾生列传》载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贾生列传》还载日:“(怀王三十年)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这些史料表明,屈子与怀王当有二十五年君臣之谊,尽管怀王曾听信谗言,一度疏远放逐过屈子,但总的来说,屈子对怀王是很有感情的。屈子第二次被放逐是在楚顷襄王时期,屈子与顷襄王君臣关系不足三年,他们之间并无多少感情。怀王三十年(前299),其人秦而不返,太子横立,为顷襄王,“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人秦而不反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迁”为“有罪”而被迫去国。《九章·哀郢》对屈子这次放逐去国时的情景有直接的描述:“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可见屈子第二次被逐,是既遭君王怒迁,又遇自然灾害,仓皇离京,妻离子散,孤身一人,乘船沿着夏水流亡,其狼狈、尴尬之情可想而知。 ……
作者简介
罗秉相,宁波市名师,供职于宁波市四明中学,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50多篇。认为中国语文应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上重塑形象,因此,中国语文要从中国文化、中国思维的原点出发,从审美、审理规范出发,从接受规律出发,积极构建语文通道,以大美的姿态为民族复兴发力。
-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
¥14.9¥31.0 -
城堡
¥14.5¥45.0 -
儒林外史
¥19.5¥39.8 -
想念地坛
¥13.2¥36.0 -
宇宙从何而来
¥21.7¥52.8 -
老人与海
¥8.0¥28.0 -
学习.就是找对方法
¥11.5¥35.0 -
寂静的春天(四师推荐精装版)
¥20.2¥42.0 -
绿山墙的安妮
¥8.0¥25.8 -
在人间
¥7.7¥24.8 -
基督山伯爵:全译本
¥14.7¥38.0 -
白洋淀纪事
¥14.3¥29.8 -
鲁滨逊漂流记
¥12.8¥36.8 -
四大名著红楼梦
¥16.8¥35.0 -
聊斋志异-(无障碍阅读本)
¥8.0¥26.0 -
朝花夕拾
¥5.2¥16.8 -
燕子来时
¥7.8¥25.0 -
呼啸山庄
¥16.7¥29.8 -
谈文学
¥7.9¥20.0 -
城南旧事
¥6.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