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6391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7cm
  • 页数:291页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64639150 ; 978-7-5646-3915-0

内容简介

  《农学概论(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介绍了与种植业生产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具体包括种植业生产的生态学基础、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种植制度、种子繁育、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种植业发展展望等内容。安排了主要农作物形态识别、种子的形态与结构、种子活力/纯度/净度的室内检验、叶面积系数测定、测土配方施肥软件、主要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产量测定、轮作制度设计七个实验。附录中收集了与种植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气和农谚知识。  《农学概论(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适合农业院校非农专业和理工科院校与土地利用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农业工作者和教师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节 农学的范畴和特点
第二节 作物生产的条件和特点
第三节 我国作物生产的形势
本章习题

第二章 种植业生产的生态学基础
**节 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农田生态系统
第三节 生态农业
本章习题

第三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节 作物的起源和分类
第二节 作物的分布
本章习题

第四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
**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作物产量及其形成
第三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本章习题

第五章 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 技术
**节 种植业资源的类型及其合理利用
第二节 光照与作物生长发育
第三节 温度与作物生长发育
第四节 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
第五节 大气与作物生长发育
第六节 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
本章习题

第六章 种植制度
**节 作物布局
第二节 复种
第三节 间套作
第四节 轮作与连作
本章习题

第七章 种子繁育
**节 良种的作用
第二节 良种繁育
第三节 种子加工、贮藏和检验
本章习题

第八章 作物病虫害防治
**节 概述
第二节 作物病害及其防治
第三节 作物虫害及其防治
第四节 作物草害及其防治
第五节 农业鼠害及其防治
本章习题

第九章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
**节 低温害天气
第二节 连阴雨天气
第三节 干旱天气
第四节 暴雨天气
第五节 强对流天气
本章习题

第十章 种植业发展展望
**节 种植业生产机械化
第二节 种植业生产设施化
第三节 种植业生产标准化
第四节 种植业生产智能化
第五节 种植业生产安全化
第六节 种植业生产清洁化
本章习题

第十一章 农学实验
实验一 主要农作物形态识别
实验二 种子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三 种子活力、种子纯度、种子净度的室内检验
实验四 叶面积系数测定
实验五 测土配方施肥软件
实验六 主要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产量测定
实验七 轮作制度设计

附录一 节气介绍
附录二 农谚集锦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农学概论(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田生态系统在自然程度上介于自然程度*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程度*低的城市生态系统之间,是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其在系统组成、开放程度和系统运行目标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  1.系统组成方面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农田生态系统也是由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非生物环境因素构成的,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以人工选育的农作物品种为主体,一般具有成熟一致、产量高、营养成分丰富、抗病虫等优点,生物群体在人工控制下,结构相对简单,物种多样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经过人类改造,更适于作物的生长。如人类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建设完备的农田水利设施,施肥除草等,为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2.开放程度方面  农田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介于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之间,而更接近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和物质流通的开放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相对封闭的,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几乎全都留在系统内,而农田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性生产产物被收割带离系统,农产品远销外地。此外,由于频繁耕作、翻土等农事活动扰动土壤,导致无效输出增加,如土壤养分淋失、水土流失、反硝化作用、蒸发等,使物质和能量大量地输出系统。另一方面,为使系统保持平衡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投入人力、畜力、肥料、水以及大量能源,以补偿产品输出后所出现的亏损。  3.运行目标方面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植物生产目标不同,产量效果也有很大差异。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产主要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农田生态系统运行目标在于获得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在产量效果方面,农田生态系统仅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早期阶段,作物群落用于呼吸的能量较少,净初级生产量较高;而一个达到顶极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此外,由于人工调控使生物群体适应环境、减少病虫害,使系统消耗减少,同时又向系统投入了大量物质和能量,“补贴”的结果使农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还具较高的收获指数,人类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产品。  综上所述,农田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支配与控制,使生物组成相对简单、非生物环境有所改变、开放程度显著增加、初级生产量大大提高,成为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其发展和演变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到社会规律的支配。  =、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物多样性  农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两大组分,即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生产者主要是人类种植的农作物,消费者主要是田间的各种昆虫,还原者主要是微生物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生性生物。此外,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半人工生态系统,人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消费者及干预者。  (一)农田生物组成  1.生物组成  生产者——主要是各种农作物和杂草,它们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进行初级生产,又称初级生产者,如作物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等等。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