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9534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74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010195346 ; 978-7-01-019534-6

本书特色

田阡著的《流域人类学导论》充分体现了人类学研究的特点,从三个纬度讨论流域:首先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讨,分析了流域产生的地理地貌、气候生态对人的影响,包括农业的产生、特色植物的栽培、文明的特征、人体特征等;其次是从以水为载体所产生的人群流动、迁徙与互动,探讨了流域与交通、物资的流动、贸易圈的形成、族群关系等;*后是从流域与权利的视角讨论流域与城市、流域与战争、流域与文明和**等。当然作为一本教科书式的研究著作,还归纳了流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归纳了主要流域的发展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民委研究项目(项目号: 2016-GMH-001)很终成果的主体部分,也是作者提出的“流域人类学理论”体系具有奠基性和总纲性质的成果,全书包括绪论和十章内容。 流域人类学展现了区域研究分析单位的划分从地域到人群,再到人-地结合的维度变迁。之前的人类学者在研究某一区域的某一群人时,往往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进行民族或者族群的研究。这一定义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并不接近符合中国的民族情况。以流域人类学为代表的人类学区域研究理论认为,任何离开空间、时间和人类群体互动的视角进行的民族或者族群研究,都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流域作为一个既是历史概念也是空间范围的问题集,正在逐渐成为人类学区域研究主要面向的对象。上述内容具体体现在本书的绪论和十个章节中,系统探索了流域人类学的理论建构。

目录

绪论
**节 什么是流域
一、自然的流域
二、社会的流域
三、人类学视野中的流域
第二节 流域人类学的概念与方法
一、普同论(Universalism)方法
二、整体论(Holism)方法
三、整合论(Integration)方法
四、跨流域比较(Comparison)的方法
第三节 相关文献回顾及本书框架
一、相关文献回顾
二、本书研究框架

**章 人-水关系的开端:流域与人类
**节 流域与人类种族
一、流域与分子人类学
二、流域与人类染色体研究
三、流域族群与体质人类学的互相印证
第二节 流域与人类文明
一、人类文明诞生于流域的气候因素
二、人类文明诞生于流域的地形因素
第三节 人类的流域开发
一、流域上游的开发
二、流域中下游的开发
三、流域河口三角洲的开发
第四节 人类与流域文明的兴衰
一、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二、人类技术开发与流域环境危机
三、流域变迁与人类文明的兴衰
小结

第二章 人-水关系的发展:流域与农业
**节 农业:人类文明的曙光
一、农业转向与人类向流域的集中
二、流域与定居农业
三、农业的发展与人类原始社会的变迁
第二节 农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传播
一、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农业文明的发展
二、印度河流域古印度农业文明的发展
三、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农业文明的发展
四、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
第三节 流域农业文明的发展特征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流域农业文明发展的文化扩散特征
二、流域农业文明发展的地理传播特征
三、流域农业文明发展的物种边界特征
四、流域农业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小结

第三章 人-水关系的延伸:流域与交通
**节 流域与交通体系
一、以流域为交通体系中心的原因
二、流域交通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流域交通与人类文明的交流
一、流域分水岭对人类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流域廊道对人类文明传播的作用
第三节 流域与物资的流动
一、发达流域的物资流动
二、发展中流域的物资流动
三、潜在流域的物资流动
四、流域与物流的关系
五、流域对物流的意义
小结

第四章 人-水交融的经济基础:流域与商贸
**节 商贸:流域经济文明的主要形式
一、水利工程与地方经济发展
二、河流与财富的集聚
第二节 流域商贸与枢纽市镇的繁荣
一、民国贺江流域的市镇贸易
二、清末西江流域的市镇贸易
三、明清清水江流域的市镇贸易
小结

第五章 人-水交融的物质基础:流域与城市
**节 开拓城市:人类文明的转折点
第二节 流域与城市的建立
一、流域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两河流域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节 流域城市的进化
一、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城市进化
二、近代以来中国流域的城市进化
三、现代长江流域的生态城市进化方向
小结

第六章 人-水交融的社会基础:流域与族群
**节 族群活动与流域区域的叠合
一、流域与区域族群文化
二、区域族群互动与流域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文化底蕴:流域与族群的发展
一、长江流域族群发展史
二、黄河流域族群发展史
三、珠江流域族群发展史
四、辽河流域族群发展史
五、跨境流域族群发展史
小结

第七章 人-水交融的政治基础:流域与国家
**节 流域与国家的形成
一、国家与文明的关系
二、国家、文明与流域
第二节 流域与国家的形式
一、流域国家的酋邦形式
二、流域国家的王国形式
三、不同流域国家形式的特点
第三节 流域与早期帝国的兴起
一、早期流域帝国的产生
二、流域帝国的特征
小结

第八章 人-水和谐的竞争因素:流域与战争
**节 流域与战争的源起
一、战争的定义与性质
二、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第二节 大河流域与战争
一、争夺势力范围的流域战争
二、扩张生存空间的流域战争
三、争抢自然资源的流域战争
四、抢占区域中心的流域战争
第三节 流域在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一、流域在中国古代南北对峙中的战略地位
二、流域要塞在关键战役中的战术地位
小结

第九章 人-水和谐的社会因素:流域与移民
**节 流域移民的动因
一、生存原因驱使
二、发展原因驱使
三、生存型移民与发展型移民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流域移民的类型
一、生存型流域移民
二、强制性流域移民
三、开发性流域移民
第三节 流域移民的影响
一、流域移民对政区稳定的影响
二、流域移民与民族的形成
三、流域移民对地区开发的影响
四、流域移民对文化构建的影响
五、流域移民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六、流域移民对民俗整合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古代跨流域移民史
一、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内部的移民
二、秦至宋末从黄河向南方流域的移民
三、明代黄河、长江流域向海河中下游流域的移民
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内部的移民
小结

第十章 人-水和谐的精神因素:流域与文化
**节 流域的文化载体功能
一、流域与文化的起源
二、流域环境与文化形成
三、流域经济与文化发展
四、流域交通与文化传播
五、流域性格与文化特质
六、流域自身的文化功能
第二节 文化的流域特质
一、文化的流域特点
二、流域文化研究的原则
第三节 流域文化的地域性
一、珠江流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二、清江流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流域人类学导论》:  1.人类技术开发的物理效应  人类开发流域的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会对所在流域的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物理效应,这种物理效应可以表现为直接、间接和诱发三类。  就直接的物理效应而言,主要表现在:河流流速与流向变化,人为控制流域水能流动的变化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并以此提升工程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和航运等职能;水体形态变化,大坝截流使流域水体面积大增,形成“高峡平湖”,从而使流域水量的人工调度需求得以实现。  就间接效应而言,主要表现在:流域局地水文气象和河道径流的水文特性条件的变化,前者如降雨、蒸发、气温、风速、风向等,后者如洪峰流量、年径流量、季(日)径流以及极值流量(*大、*小)等变化;库区土地覆被变化,如库区居民点、耕田、林地和其他用地的淹没;流域输沙特性的改变,如造成库区淤积和下游河道冲淤等;库区与河道水温变化;流域水土空间组合结构的改变,如大坝的阻隔作用常使流域河流断流、下游地区湖泊与湿地萎缩乃至完全丧失其生态功能;水土流失,例如库区和河道水位的升降会影响到岸坡的稳定、河口岸线侵蚀和库区移民安置(包括居民点安置和荒地开垦)等所造成的水土再流失。  就诱发效应而言,主要表现在:诱发地震,库区蓄水和弃水时引起断层移动所引发的库区及邻近地区地震;物种变迁,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如库区水温和河道变形等常常对水生和陆生原生物种种群的繁衍生息产生严重干扰影响,甚至造成一些物种的消亡;人为活动的加剧,例如,水工设施建设所产生的自然景观变化常易诱发库区旅游和养殖业的发展,从而加速库区水体水质变化;突发性灾难,如因人为管理和维护不善或其他自然外力因素造成的溃坝,殃及大坝下游所有生灵。  2.人类技术开发的化学效应  客观地讲,人类技术开发的化学效应是流域水资源开发常见的一种生态效应,是大坝工程所诱发的一种结果。这种化学效应主要表现在:流域水环境的变化。通常,在水流变缓与水温升高的物理效应作用下,库区水化学组成天然的结构、状态及时空变化特征等方面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产生相应的化学变化,从而对水质的稳定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水质污染。特别是在工程投产后引发库区及周边人为活动增强的情况下,这种化学变化的作用往往会得到明显放大。流域土壤化学环境的变化。如大规模引水灌溉所引发的流域土壤盐碱化等。  综上,作为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流域开发的*大受益者。随着流域开发程度的提高,人类社会通过减少洪涝危害、增加灌溉面积、改善航运条件、扩展供水范围、提高水产能力和增大能量供应等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强化了人文系统在流域生态系统发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一发展无疑改变了流域生态系统的发育状态,总体上属于流域开发的正面生态效应。然而,大规模的流域开发完全改变了河流的物质能量交换方式与运行节律,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流域水土空间组合结构的稳定与整个生态系统的生存环境,以致流域*终失去生态多样性的发育能力。这种变化所产生的效果则属于流域开发的生态负效应。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人类社会对现代流域开发的生态正效应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对其所做的评价往往预期很高。但是,对其负效应还缺乏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对其所做的评价常常不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各类开发方式,特别是梯级开发方式所产生的流域生态效应通常需要一个大尺度的时空演进过程,特别是负效应的发生往往具有明显的时空滞后特征。这一效应发生特征使得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评价往往显得十分复杂和艰难。  ……

作者简介

  田阡,人类学博士,教授。1973年出生于湖北荆州。曾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西南大学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访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国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  入选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聘教授、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获省部级人文社科奖励二等奖一项。担任《华人应用人类学学刊》执行编辑,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和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编委。  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新华文摘》等专业学术刊物以及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有关于族群与区域文化、家族与社会组织、流域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