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2647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9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568264730 ; 978-7-5682-6473-0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是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南京理工大学张相炎教授。本书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适应范围,可用作装甲车辆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专业教材,也可以用作研究生专业教材。

内容简介

  《装甲车辆武器设计》在继承传统火炮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未来战争的特点及其对现代装甲车辆武器的要求、现代装甲车辆武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融合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介绍现代装甲车辆武器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装甲车辆武器及其设计概述,装甲车辆武器总体设计,装甲车辆火炮武器设计,装甲车辆车载弹药的选用,装甲车辆自动装弹机设计,装甲车辆辅助武器设计,装甲车辆炮塔设计等。  《装甲车辆武器设计》主要用作装甲车辆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专业教材,也可以用作研究生专业教材。《装甲车辆武器设计》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适应范围,可供本行业研究、设计、制造、管理与教学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装甲车辆武器及其设计概述
1.1 装甲车辆武器简介
1.1.1 装甲车辆武器
1.1.2 装甲车辆武器的组成及其功能
1.1.3 装甲车辆武器的结构特点
1.2 身管武器工作原理概述
1.2.1 身管武器发射原理及过程
1.2.2 身管武器发射特点
1.2.3 射击循环
1.3 装甲车辆武器的发展
1.3.1 装甲车辆武器的发展历程
1.3.2 装甲车辆武器的发展现状
1.3.3 装甲车辆武器的发展趋势
1.4 装甲车辆武器设计概述
1.4.1 装甲车辆武器设计的主要内容
1.4.2 装甲车辆武器设计的基本理论
1.4.3 装甲车辆武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第2章 装甲车辆武器总体设计
2.1 装甲车辆武器总体设计概述
2.1.1 现代武器的特点与研制程序
2.1.2 武器总体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2.1.3 武器总体设计的主要依据与内容
2.1.4 武器总体设计的原则
2.2 装甲车辆武器战术技术要求与性能设计
2.2.1 车载火炮的总体性能要求及其设计
2.2.2 车载弹药性能要求及其设计
2.2.3 车载机枪性能要求及其设计
2.2.4 车载反坦克导弹性能要求及其设计
2.3 装甲车辆武器系统分析
2.3.1 装甲车辆武器系统分析概述
2.3.2 装甲车辆与火炮武器的匹配性设计
2.3.3 车载火炮系统匹配性评价

第3章 装甲车辆火炮武器设计
3.1 装甲车辆火炮武器结构特点
3.1.1 装甲车辆火炮炮身结构特点
3.1.2 反后坐装置的结构特点与布置
3.1.3 射击安全装置和药筒处理装置
3.1.4 火炮的平衡
3.2 火炮炮身设计
3.2.1 炮身设计概述
3.2.2 身管设计
3.2.3 炮闩与炮尾设计
3.2.4 其他装置设计
3.3 反后坐装置设计
3.3.1 火炮发射静止性和稳定性
3.3.2 反后坐装置及其设计流程
3.3.3 复进机设计
3.3.4 制退器设计
3.4 摇架设计
3.4.1 摇架及其作用
3.4.2 摇架结构设计
3.4.3 摇架受力分析
3.4.4 摇架的强度分析
3.5 火炮其他结构设计
3.5.1 平衡机设计
3.5.2 瞄准机设计

第4章 装甲车辆车载弹药的选用
4.1 装甲车辆弹药简介
4.1.1 弹药的概念
4.1.2 弹药的组成
4.1.3 弹药的类型
4.1.4 装甲车辆车载弹药
4.2 炮弹
4.2.1 炮弹及其组成
4.2.2 炮弹的种类
4.2.3 主要炮弹的作用与结构
4.3 引信
4.3.1 引信及其组成
4.3.2 引信的类型
4.4 反坦克导弹
4.4.1 反坦克导弹及其特点
4.4.2 反坦克导弹技术
4.5 火炸药
4.5.1 火炸药简介
4.5.2 装药结构

第5章 装甲车辆自动装弹机设计
5.1 装甲车辆弹药装填系统概述
5.1.1 弹药装填系统
5.1.2 弹药装填系统工作方式
5.1.3 对自动装弹机的要求
5.1.4 自动装弹机设计的主要内容
5.2 小口径自动炮供弹机构设计
5.2.1 供弹机结构类型
5.2.2 拨弹机构设计
5.2.3 输弹机设计
5.3 坦克炮自动装弹机设计
5.3.1 坦克炮自动装弹机
5.3.2 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的基本设计要求
5.3.3 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的结构方案
5.3.4 吊篮式自动装弹机结构设计
5.4 大口径火炮分装式自动装弹机设计
5.4.1 大口径火炮分装式自动装弹机的构成及其功能
5.4.2 大口径火炮分装式自动装弹机的基本设计要求
5.4.3 大口径火炮分装式自动装弹机的结构方案
5.4.4 分装式自动装弹机设计

第6章 装甲车辆辅助武器设计
6.1 车载机枪设计
6.1.1 车载机枪的功能要求
6.1.2 车载机枪的选用
6.1.3 车载机枪架座设计
6.2 遥控武器站设计
6.2.1 遥控武器站概述
6.2.2 遥控武器站功能设计
6.2.3 遥控武器站设计技术
6.2.4 遥控武器站人机界面设计

第7章 装甲车辆炮塔设计
7.1 装甲车辆炮塔设计概述
7.1.1 炮塔及其作用
7.1.2 炮塔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7.2 炮塔总体设计
7.2.1 炮塔总体设计的原则
7.2.2 炮塔总体布置及总体设计
7.2.3 炮塔主要尺寸的确定
7.3 炮塔主要部件设计
7.3.1 炮塔体的设计
7.3.2 托架的设计
7.3.3 炮塔座圈的设计
7.3.4 吊篮设计
7.4 炮塔防护设计
7.4.1 防护类型与要求
7.4.2 防护系统设计
7.5 人机工程设计
7.5.1 炮塔人机工程设计概述
7.5.2 炮塔人机工程分析
7.5.3 炮塔人机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装甲车辆武器设计》:   1.4.2装甲车辆武器设计的基本理论装甲车辆武器的设计过程是一个多方案、多参数、多目标的评价和决策过程。运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以使这一过程科学化和规范化,减少不必要的反复,保证优质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武器设计理论的发展,为武器设计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武器设计理论是武器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武器设计中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及过程的高度概括,它主要研究武器系统的组成与性能评价,各种武器的发射原理、伴随现象及其规律性,武器构成原理与方法,以及武器主要零部件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等。   经典武器设计理论以质点力学和材料力学理论对问题进行近似的描述,从而导出机构和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在分析受力状态时,将对象视为一个刚体,用动静法考虑运动部分的运动,将问题转化为静力学问题求解,得出一些简单实用的结果,并以此指导武器总体布局。身管是武器发射时的主要受力部件,其强度问题、应力疲劳问题、烧蚀和磨损问题均十分突出,经典理论将其简化为静压作用下的轴对称厚壁圆筒,用材料力学的方法求解。反后坐装置作为控制全炮受力和运动的关键性液压机构,是借助一维不可压稳态流求解的。自动机是由一系列凸轮、杠杆组成的复杂平面运动机构,借助由传速比、传动效率构成的质量替换法,可以将它转化为单自由度问题求解。在利用膛内燃气剩余能量时,燃气的流动和流出问题都是按一维准定常流处理的。经典理论的近似性是显然的,它必须借助试验求取修正系数才能使计算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比较接近实际。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武器大体上都是在经典武器设计理论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它简便易用,适合手工进行计算。其中有的部分经过软件化改造,至今仍在继续使用;有的部分则在设计初期作估算分析之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武器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更新时期。战场对武器的威力和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促使设计理论的发展趋向于更系统、更深入、更精细地描述发射过程。例如,基于动力学方法的武器发射动力学理论迅速发展,它考虑了零部件的质量分布、动态耦合,建立了武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刚弹元件组合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和相应的算法,通过振动特性预测其强度和射击密集度等综合性能。用机构动力学理论分析自动机的多自由度问题,对各种新型自动机的原理和工程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用有限元理论对复杂形状的零件进行应力应变场的研究,为改进结构提供依据。对身管的液压和机械挤扩等预应力强化过程进行弹塑性分析,改进了身管的自紧理论。用断裂力学理论研究身管材料强度和裂纹形成、扩展规律,预测它的低周疲劳寿命。在反后坐装置研究中,提出了轴对称二维定常和非定常湍流模型,用有限差分法详细分析了流液孔附近的流场并对各种情况下的阻力系数进行了理论探讨。对前冲机、可压缩流体制退器、二维后坐原理等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武器总体设计理论日益受到重视,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武器工作者对武器的规律性认识正在逐步加深,新的适合国情的现代武器设计理论体系已初步确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自行设计的武器性能不断改善,武器的发展潜力不断被挖掘和利用,进一步大幅提高威力、减轻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因而,新发射原理、新能源、新结构、新材料已成为继续研究的热点。武器设计理论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化和完善,另一方面还要向新的领域拓展。1.4.3装甲车辆武器设计的基本方法我国武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仿制、改进、研究提高与自主开发三个主要阶段,总体上体现了加速发展的特征,这与研究条件和方法的不断改进提高及研究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根据对问题的认识程度,灵活运用一种或综合运用数种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武器设计理论的发展,为武器设计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评审技术已在设计管理中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效能分析和综合性能评价等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武器性能比较、方案遴选的辅助决策手段;特别是基于武器发射动力学模型的数值模拟技术,在方案设计和试验过程中适时地预测武器的综合性能并提出改进的途径,已成为武器设计的支撑技术之一;建立在*优控制理论、数学规划基础上的武器优化设计技术,在反后坐装置、自动机、平衡机等部件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炮架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为依托的武器减重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从分析武器故障率出发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技术已逐步推广应用,为新武器的可靠性预测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由设计理论与设计经验总结出来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规范陆续形成;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水平不断提高;武器的人机工程设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上述各项技术大部分已软件化,形成了武器动态设计和分析、发射动力学分析和计算、三维实体建模等多种专用软件包、专家系统和应用程序,配套的数据库、图形库也相继建立,成为武器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强大工具,同时,也为建立以计算机为支撑的无图纸化设计方法准备了条件。要强调的是,上述有关设计方法和技术通常在结构方案大体确定之后才能发挥作用,而结构方案的确定,往往离不开设计者的经验和创造性思维,所以武器工作者需要有广泛的结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一般来说,武器设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经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   用经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就是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定性的推测,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设想,通过试探过程达到预期目标。   任何一种新的武器系统,其初始方案的构思和技术途径的确定都要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和创造性思维。在革新与改进阶段,尽管对武器的某些内在规律认识尚不是很深入,但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时,依托成熟技术,采用设计一试制一试验和分析一修改的方法,不仅推出了一批新的武器型号,还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技术革新成果。在实践中,常常将大量试验数据归纳为简单实用的经验公式,用于分析处理问题。这些在一定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基于经验研究方法形成的。至于武器总体框架的构思和布局、部件的结构设计,更离不开设计者的经验和对战术技术要求的理解,其都是依靠自身的经验起步,再通过理论和试验方法做出分析或加以优化并不断完善的。   ……

作者简介

张相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讲授过“装甲车辆总体设计”等20余门课程。“火炮设计理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主编出版 “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项目《火炮设计理论》(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图书奖)等,编著出版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火炮自动机设计》(江苏省精品教材)等,主编出版教材共15部,合著出版专著3部;主持和参加多项兵器科研项目,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火炮专业委员会委员、《兵工学报》编委、《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编委、《弹道学报》编委、《指挥控制与仿真》编委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