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读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2150818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4
- 出版时间:2019-01-01
- 条形码:9787215081857 ; 978-7-215-08185-7
本书特色
《老子通读》一书,旨在弥补今人的这种缺憾。本书摈除了《老子》解读著作惯常采用的注释和直译方式,因为注释太过繁琐,直译往往词不达意。尤其对于《老子》这样一本书,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解读,由于老子的逆向思维、老子的与众不同、老子的“正言若反”,会让入*加不知所云,*加难以真正理解老子的哲学和思想。
内容简介
《老子通读》从意译、解读、评析三个层面,较为详尽、通俗地诠释了老子的哲学和思想要义。意译,即翻译出老子《道德经》的主要意思;解读,是逐段逐句对老子各章节进行详尽解释,尤重生僻字、通假字等;评析,是对其哲学观点、政治思想等进行分析,结合现代社的组织管理进行阐发,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
目录
第二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第七章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不争无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 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十五章 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不可执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第三十九章 至誉无誉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德善与德信
第五十章 善摄生者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与善抱者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第六十四章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六十五章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六十六章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第六十八章 善用人者,为之下
第六十九章 抗兵相若,哀者胜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第七十一章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者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损有馀而补不足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附录一 《老子》原文
附录二 《老子》原文精要
节选
《老子通读》: **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 “道”是可以描述的,但是,所描述的这个“道”不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某种具体的器物,它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道”是可以命名的,但是,“道”之名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具体器物的名是不同的,它没有对应的具体器物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 “道”有两个属性:一个是“无”,一个是“有”。其中,“无”是天地的肇始,“有”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源头。 由于我们人类的认识水平有限,作为“天地肇始”的“无”显得非常遥远而不可捉摸,可以说是奇妙无比的;而作为万物得以产生的“有”,因为它能生发出有形有象的东西,所以,我们能够观察到它的具体表现。 “无”和“有”,是“道”的两个属性,同是“道”的体现,只是我们对它们的称谓不同而已,它们同样都很玄妙,而且很不一般,因为它们是天地的肇始和万物得以产生的源头。 【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是一种很抽象的“真实存在”,居于一切有形、有象的客观物体之上(“形而上”),不为我们的肉眼所见。也就是说,“道”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某种具体可见的东西,如道路、小溪,因为它既无形又无象。本句话的**个“道”字,系指“形而上之道”;第二个“道”字,意为“描述”。此话可以这样理解:“形而上之道”是可以认识的,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有形器物。 “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给“形而上之道”一个“具象”的名,也是可以的,但“道”之名不同于具体事物的名。也就是说,“道”这个“名称”虽然可以说成是一个“名称”,但它与我们通常所讲的“名称”是不同的,它无法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具体的印象,形不成“物一名”之间的联系或对照。它不像某个具体的人名,因为人名对应着具体的人,如说到张三、李四时,我们可以看到张三又高又胖,李四又矮又瘦;即便张三、李四不在眼前,只要我们见过他们,就可以在脑海中给予联想。它也不像某个具体的物名,如桃树、松树,因为物名也可以让我们眼见为实,或者在未见时加以联想——桃树结果可以吃,松树成材可以做家具。总之,“道”之“名”没有具体事物的“名称”那么简单,那么易于认识和把握。我们称“形而上之道”为“道”,也只是说起来比较方便而已。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包含“无”与“有”两个方面,而“无”代表“天地之始”(无,名天地之始),“有”代表“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之始”是从逻辑上来讲,而“万物之母”是从存在上来讲。“无,名天地之始”的意思是,“无”是天地的本始状态。“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是,“有”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因为“无”是“天地”逻辑上的肇始,所以,“道”常表现出的“无”使人们对其的感觉总是非常奇妙(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似乎很遥远,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道”常表现出的“有”则使人们对其的感觉总是比较明确(常有,欲以观其徼),由其所生成的万事万物总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 “徼”者,端倪之意,是人们容易明白、理解或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树木发出的新芽,桃树开出的花与结出的果等,这些都是抽象的“有”落实到我们人类感官层面后所能看到的端倪,即“具体的有形有象的事物”。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即“无”与“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相同(同出而异名),但它们皆可让人感到很“玄”、很神秘(同谓之玄)。老子在前面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只是提到“无”之玄妙,为什么又说“有”也“谓之玄”呢?实际上,老子在本章中所说的“有”也是一种抽象的“有”,这种“有”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母体,也是形而上的概念,不是具体的“有”,只是这种形而上的“有”能产生我们感官可以感知的万事万物(具体的“有”),能够让我们“观其徼”。例如,很多树木都会开花,对这些树木来说,花是一种抽象的“有”,至于桃树开出粉红色的花儿、梨树开出白中泛绿的花儿,能够为我们的眼睛所感知,才是具体的“有”。 所以,老子这里所说的“无”和“有”都是抽象的,的确是“同谓之玄”。“无”和“有”都是如此抽象,当然是“玄之又玄”了;而它们分别是“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当然是无奇不有的大干世界之源头了(众妙之门)。 【评析】 老子所提出的“道”,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但是,自然属性只是一个借鉴或者说参照,老子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在社会属性方面。 老子是春秋时代东周王朝的史官(《史记》称之为“守藏室之史”),对当时及之前的社会民生和国家治理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和把握,所以,他才有可能依据自然界之变化规律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他以超人的智慧总结出的形而上之“道”。 我们可以想见,老子一定是首先对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然后才借助自然现象来归纳提炼出形而上的哲学概念“道”,并形成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希望以此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实践。 ……
作者简介
张其林,1963年生。不惑之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研读中国哲学。长期从事文化机构管理工作,知天命之年出版《老子通读》,愿与从事各类管理工作的有识之士分享。
-
沉思录
¥18.4¥49.8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26.4¥68.0 -
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
¥16.0¥49.9 -
谈修养
¥6.0¥20.0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3.3¥38.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12.7¥39.8 -
传习录
¥11.6¥55.0 -
圣经的故事
¥15.7¥58.0 -
周易相学精粹
¥16.3¥42.9 -
第一哲学沉思录
¥16.8¥56.0 -
列宁全集4
¥4.4¥9.7 -
理想国
¥7.2¥26.8 -
西南联大哲学课
¥20.9¥58.0 -
中国哲学小史
¥20.9¥49.8 -
昨日书林:道教史
¥10.2¥33.0 -
箭术与禅心(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禅悟实录)(精)
¥18.1¥49.0 -
中国哲学十讲
¥14.9¥49.8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2.0¥46.0 -
小窗幽记
¥5.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