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领导之道:(群书治要.韩诗外传)讲记》

《卓越领导之道:(群书治要.韩诗外传)讲记》

1星价 ¥13.7 (3.8折)
2星价¥13.3 定价¥3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0332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512033276 ; 978-7-5120-3327-6

内容简介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由魏徵等精通圣贤之道的大臣,从唐以前经、吏、子中,撷取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编纂而成的一部治世宝典。魏徵在序言中评价此书:“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韩诗外传》于西汉初年由韩婴编辑,是一部记述前代史实传闻的著作,多述孔子轶闻、诸子杂说和春秋故事,并于每段叙述结束时引《诗经》作结论,以证明政事或论述中的观点。古人称《韩诗外传》为引诗证事、引事明诗的典范之作。  魏徵等臣在编辑《群书治要》时,从《韩诗外传》节录文字二十一段,用以阐述为君之道,如为君当惩忿窒欲,崇德兴仁,任贤举能,广纳谏言等。这些哲理可对当今领导者如何为官从政,提供重要借鉴。  《卓越领导之道:讲记》根据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韩诗外传》讲课视频整理而成,从重贤、治道、礼仪、节欲、任人、修身六个部分,对中国古代明君贤臣修身治国的智慧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各级官员,各类企事业领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大有裨益。

目录

**章 重贤
进贤为贤
崇仁尊贤
敬近及远
不失其美

第二章 治道
修己安人
设道成事

第三章 礼义
不失人情
礼贤为贤
推己及人
以明扶明

第四章 节欲
知足而富
以德为贵

第五章 任人
任人以心
谔谔之臣
真心好士
得人尽用

第六章 自修
恃人不久
仁者归心
善与人同
人主之疾
爱民戒侈

附录:《群书治要·韩诗外传》
展开全部

节选

  《卓越领导之道:讲记》:  我们从这一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孙叔敖是一个非常忠诚的臣子,并不因为楚庄王喜欢什么就投其所好,而是知道这件事不可行,即使是国君说的,也敢于犯颜直谏。而楚庄王也很难得,他采纳了孙叔敖的建议,把币制改了回来。  所以《史记》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郢市复”就是郢都的市场秩序恢复了正常。“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孙叔敖治理楚国三年,就使楚庄王成为了春秋的霸主。而楚庄王之所以能够有这个成就,也是因为樊姬的一片谏言,有她的功劳在其中。  这一段话是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要任用什么样的臣子。《孔子家语》中也有一段论述: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来向孔子请教:“现在的大臣谁能称得上是贤明的呢?”孔老夫子说:“齐国有鲍叔牙,郑国有子皮。”子贡听了觉得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管仲能够协助齐桓公称霸诸侯,这个人就是贤德的人。而子产治理郑国,他把法令监督机制设计得非常严密,而且他自己很有德行,所以他过世的时候,郑国的百姓都为之哭泣。所以子贡就问了:“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孔老夫子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你听说是出力的人贤明呢,还是进荐贤才的人贤明呢?”子贡说:“当然是进荐贤才的人贤明了。”孔老夫子说:“对呀!我听说鲍叔牙曾经推荐了管仲任宰相,让管仲显达,子皮推荐了子产,让子产显达,而没有听说过管仲和子产推荐了贤德的人,使他们比自己更加显达的。”所以他认为鲍叔牙和子皮有识人之明,同时又不嫉贤妒能,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为贤明的人。  这段话可以和樊姬的那一段话参看。这就是告诉我们进荐贤德的人很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他首先要有识人之明。古人说,“知人者智”,能够识别人才是*难得的,这称为明智。  在古代经典中也有很多识人的具体方法。比如,《论语》上说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胸怀坦荡,总是想着助人为乐,成人之美,所以心胸宽阔,没有忧愁,没有牵挂,没有烦恼。而小人恰恰相反,小人*大的特点就是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想方设法地谋算别人,所以这样的人表现得就是郁郁寡欢,总是处于忧戚的状态。还有一句话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然这个“君子”也指在位的人。在位的人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以义来治理国家,而一般百姓所重视的事情就是怎么样获得利益、养家糊口、获得钱财等。这些都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在《群书治要·体论》中也有一段话,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告诉我们识别人才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这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君子直道以耦世,小人枉行以取容;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君子宽贤容众以为道,小人徼讦怀诈以为智:君子下学而无常师,小人耻学而羞不能。”  意思是说,君子是以正直之道来处事的,而小人恰恰相反,小人经常是以邪曲不正的行为讨好别人来求得自己的安身;君子经常掩盖别人的过失来长养自己的厚道、善良,而小人恰恰相反,毁谤别人的善行、善言,还自以为功;君子宽厚贤良,容纳众人,以此作为自己的处事之道,但是小人却经常纠缠、揭发(“徼”,是纠缠的意思;“讦”,是揭发、攻击别人的隐私、过错和短处)别人的隐私,并且心怀奸诈,还自以为聪明。  “君子下学而无常师”,君子很好学,所以他不耻下问,没有固定的老9币。像孔老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其中一个人是恶人,一个人是善人,还有一个人就是我自己。也就是说,我从善人身上学他的善,从恶人身上(提醒自己)避免他的恶,无论是善人或恶人都是我可以学习的老师。  ……

作者简介

  刘余莉,女,1973年生,内蒙古赤峰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人民网》理论频道文化教育专家,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特别是《群书治要》的研究与弘扬。  刘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曾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拿大西门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以及意大利、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演讲与研讨。  2015、2016、2017连续三年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进行主题演讲:“从《群书治要》看圣贤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群书治要》看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群书治要》的核心价值:孝亲尊师——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  刘教授代表著作有:英文专著《规则与美德的统一》,英文编著《东西方的美德概念》;中文著作:《中华文化五讲》《群书治要十讲》《儒家伦理学》《半部论语治天下》《心态即命运》;中文编著《群书治要译注》等。并在牛津《中国哲学》《应用哲学》等知名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