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527916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8
  • 出版时间:2018-11-01
  • 条形码:9787555279167 ; 978-7-5552-7916-7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把握传统为政思想的核心理念和精髓,从很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丰厚滋养,指导当今社会的为政实践。书中阐述了传统儒家与时偕行等为政理念、富民强国等为政原则、忠于职守等素养要求,让当今为政者明晰理念、遵循原则、提升素养。读后能提升个人的历史责任感、强化历史的功用性,对从政为人有较强的指导性。

前言

  习近平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就把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和道德修养融为一体,把领导干部之“德”聚焦为“政德”,指明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方向和实现途径。这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同时又是对建设新时代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发出的动员令。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修养不可轻视,道德建设不可小觑。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孔子直接指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立政德”,不仅要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且包含着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讲”政德,而且要“立”政德。
  1.明大德就要对党忠诚
  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立政德”的三个层次,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首要的是明大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就要把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政德”智慧、寻求思想支撑。如,“忠”在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忠经·天地神明章**》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说文解字》讲,“忠,敬也”“尽心曰忠”。“忠”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这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地负责完成分内义务的美德。
  其实,忠于职守、竭尽心力、忠诚无私,已经内化为历代仁人志士的高尚精神和自觉行动,深植在传统文化中。这样的道德观念能促进养成完善的人格,形成超越个人小我、不顾及个人的利益得失、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放在首位的思想意识,形成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历代仁人志士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但都以自己的行为做出了这样的诠释:“忠”就是担当,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视死如归;“忠”就是刚正,在是非曲直面前旗帜鲜明、刚正不阿;“忠”就是坚守,在各种诱惑面前心有定力、不为所动。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词典里,忠诚是内心的信仰,是精神的高地,是力量的源泉。明大德,要求我们把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寓于人生追求中,不断锤炼、不断加强;要求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面临怎样的困难,都要坚定立场、无所畏惧;要求我们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
  2.守公德就要胸怀天下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和责任担当,在修身、齐家的同时,要达到“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强调“公德”。一个人的私德好不代表公德方面也做得好。有的领导干部私德很好,关注个人形象,能够戒贪止欲、慎独慎微,能够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但是他可能爱惜羽毛、担当不够,克已有之、奉公不足。习近平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严私德,而且要守公德。
  公德是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和工作之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早在先秦时期,先贤们就提出过“夙夜在公”等观点。从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传统文化中讲公德就是要胸怀天下,为天下多数人谋利益。历史上那些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的人,被人们怀念和敬仰。例如,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林则徐流放新疆修“林公渠”等不朽政绩,长期让后人受益,为人们广为传颂,留下永远的口碑。
  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每个人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同时又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因此,守公德就成为人们维系相互关系的纽带以及安身立命的根基。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谷文昌“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先锋楷模。领导干部只有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基因,才能不移公仆之心,不改党员本色,以自己的艰苦奋斗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目录

序言:立政德应当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
绪论
**讲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天人和谐的哲学基础
第二讲 内圣外王平治天下——修齐治平的王道政治
第三讲 自强不息与时偕行——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
第四讲 政通人和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第五讲 民惟邦本政得民心——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第六讲 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德法相济的治理模式
第七讲 因民之利富民强国——富而有道的经济导向
第八讲 富而后教人文化成——文之礼乐的教化理念
第九讲 为政在人选贤举能——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
第十讲 政者正也修身为政——修己正人的主体素养
第十一讲 心存敬畏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
第十二讲 廉洁勤政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道德操守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为政以德十二讲》:
  三、自强不息、与时偕行对当今为政者的启示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如果用简洁的话描述,便是《周易》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指出,这两句话“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一贯的文化精神”(《传统文化之我见》,《人民论坛》1988年第6期)。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时,习近平指出:“自强不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与时偕行则多次被习总书记引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由此可知,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的自强不息和与时偕行思想仍然有其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一)有助于为政者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与时偕行从整体上体现的是进取和开拓的精神,两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才能真正做到顺随历史潮流、与时偕行;要做到与时偕行,就必然需要不断进取、自强不息。作为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自强不息尤其强调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中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坚韧不拔,实现自我的超越和突破。事实上,自强不息强调为政者必须以一种进取的精神投入政治事务中,要在积极处理政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不是仅仅占据着官位而无所事事。这种进取精神从根本上拒斥尸位素餐和人浮于事的现象,企图身居其位而无所作为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把为政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为政者*基本的德政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不断推进,它正在面对的和将要面对的是人类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既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探求解决之道。因此,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其价值就在于坚信只有依靠自己的不懈进取和努力奋斗,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当今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不同国家和群体之间的交往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潜伏着难测的危机。我们如果故步自封,不去主动了解和把握时代精神,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这是总结中国历史经验得出的深刻教训。因此,强调与时偕行就意味着必须摆脱自我精神的封闭,顺应历史的潮流。
  自强不息需要从内部打破为政者“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的自我局限,乃至于消除长久以来的“官本位”思想,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政治事务中,主动地发现并解决现实政务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有些问题甚至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才能有效解决。这就需要为政者抱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达成。可以说,为政者肩负着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任,不仅必须也理应勤于政事,不满足于一时一事的成就。这就需要为政者能够真正反身转向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以树立牢固的立身立德立功的根基,即牢牢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信念,竭忠尽智,济世安民。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