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
读者评分
5分

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钢铁冶金”分册作者华道安代表作!对中国出土的汉代以前铁器做了系统的梳理,总括了中国国古代铁器的生产情况和生产状况。

1星价 ¥24.9 (4.3折)
2星价¥24.4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8条)
ztw***(三星用户)

商品符合描述,快递小哥送货速度快

2023-11-17 04:35:49
0 0
ztw***(三星用户)

这是外国人写中国古代,而且是关于钢铁技术的历史,值得从另一个角度深入了解

2023-11-03 21:34:1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010826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76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220108266 ; 978-7-220-10826-6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历史、冶金学、考古学感兴趣的读者及专业人士。
西方顶*的研究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钢铁冶金”分册作者华道安第二本中文译作。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铜铁工具先在楚国出现,而统一六国的却是秦国,全面解读秦国强大的工业政策;《山海经》编者不仅搜集大量神话传说,可能还掌握了当时整个中国的金矿以及大部分地区金属矿床的分布;......世界著名冶金考古学者华道安全新考察中国冶铁生产,通过中西比较的视角,完整呈现中国文明演进的独特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从文献材料、考古材料、科技分析、中西对比四方面观察中国古代铁器生产情况。对中国出土的汉代以前铁器做了系统的梳理,总括了中国国古代铁器的生产情况和生产状况,并与西方的一些冶铁生产体系进行了对比,同时介绍了一些金相学基础知识和相关铁器的金相研究。作者重点研究了各种铁器的实用性及其对早期社会变革的意义,表达了对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的肯定和赞赏。和中文同类著作相比,本书更加重视钢铁技术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注重传统钢铁技术的发展和意义,并且相当强调运用中西比较的视角。可以说,本书和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样,起到了沟通东西方的作用。

目录

目录
序言/ 001
译者序/ 004
作者序/ 008
**章 早期铁器的审视 / 001
1.1 文献资料 / 001
1.2 早期铁器的考古发现 / 004
1.3 雨台山楚墓 / 006
1.4 铁足铜鼎 / 009
1.5 铁尾(铤)铜镞 / 012
1.6 三座秦国墓地 / 018
1.7 铁带钩 / 024
1.8 山西侯马东周殉人墓 / 031
1.9 铁制镣铐 / 033
1.10 河北易县燕下都M44 / 039
1.11 有柄武器 / 046
1.12 剑 / 059
1.13 河南辉县的战国墓葬 / 072
1.14 秦始皇时期的作坊遗址 / 081
1.15 铁制生产工具 / 085
1.16 河南洛阳附近的东周时期墓地 / 121
1.17 结论 / 123
第二章 公元前3世纪的冶铁工业 / 131
2.1 文献记载的早期铁矿 / 131
2.2 私营铁工场主 / 135
2.3 铁器作坊 / 140
2.4 官营冶铁工业 / 143
2.5 冶铁生产工艺 / 145

第三章 金相学研究(一): 熟铁(锻铁)制品与钢铁制品 / 151
3.1 金相学与铁碳合金系统 / 152
3.2 锻造工艺 / 161
3.3 百炼成钢 / 179
3.4 熟铁制品与钢铁制品的原料识别 / 192

第四章 金相学研究(二):铸铁制品 / 219
4.1 引言 / 227
4.2 铸铁的冶金学与金相学研究 / 231
4.2.1 熔炼与铸造 / 233
4.2.2 冲天炉 / 236
4.2.3 白口铸铁与灰口铸铁 / 239
4.2.4 白口铸铁 / 240
4.2.5 灰口铸铁 / 249
4.3 韧性铸铁 / 254
4.3.1 退火工艺 / 255
4.3.2 石墨化退火处理:黑心韧性铸铁 / 257
4.3.3 孙廷烈开拓性的研究 / 270
4.3.4 脱碳退火处理:白心韧性铸铁 / 273
4.3.5 退火后处理(post-anneal treatments) / 283
4.3.6 表面石墨化处理 / 285
4.3.7 球状回火石墨 / 287

附 表 / 295
参考文献 / 322
特别感谢 / 361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早期铁器的审视
根据早期铁器的出土环境,可以对早期铁器的使用方式乃至其随时间、空间等变 化而发生的演变有进一步的了解。本章的论述以考古材料为主,但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献资料。

1.1 文献资料

孟子与楚人许行之门徒陈相在大约公元前4世纪末曾有一场辩论,农家许行奉行 贤君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如若不然,则是对人民严酷。所及内容大致如下:

孟子问陈相:“许先生可是亲自用釜甑来做饭,用铁农具来耕作吗?”
陈相答曰:“是的。”
孟子接着问道:“那他用的釜甑与铁农具也是他亲自做的吗?”
陈相答曰:“不是,他用粮食来换。”
孟子道:“如果农夫用粮食来换取釜甑、农具等器物的行为,不算损害烧制陶器与冶炼金属工人的利益,那么陶匠与铁匠用所做器物来换取粮食的行为,难道就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烧陶、冶铁,一切东西都只从自己家里拿来使用?为何还忙忙碌碌地与各种工匠以物易物?为什么许行不嫌麻烦?”
陈相回答说:“工匠需各司其职,当然不可能再兼顾农耕。”

这段故事出自《孟子》,很可能是由孟子的弟子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编纂的。由书中记载可以看出,铁制农具在这里已被当成了生活必需品。此时,在中国以外还未发现早期铁器如此普及的情况。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铁制工具的生产已作为一种专门的手工艺,社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汉代以前的文献中,还可以找到许多提及铁或铁器的信息。《吕氏春秋》中提到“慈石召铁”,被认为是与灵魂沟通的例子。《荀子》中有一段关于楚国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一场战争中失败的记载,其中提到宛城(楚国的一个城市,即今河南南阳附近)的铁矛有如黄蜂的毒刺般坚硬;楚国之所以败,不在其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而是在于没有良好的领导阶层。《韩非子·五蠹》中记载,舜统治时期,三苗部落曾对舜的统治不服,而舜帝通过手执盾牌与战斧在战场起舞,使其臣服于下。在对共工之战中,当铁刃利器刺到敌人身上,那些没有佩戴坚硬头盔与护甲的士兵便会受到伤害。通过舜对三苗、共工的战斗,说明情况变了,措施也要变,盾牌与(青铜)战斧在过去很有效,但现在却被铁制兵器所取代。
类似这样附带提及铁或铁器的情况,在公元前3世纪的文献中十分常见。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铁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平常的东西,但其中对铁或铁器具体使用方法的记载却言之甚少。《管子》尽管一直被视作是一部包含了许多晚期材料的综合性作品(通常认为成书于公元前250年左右),但在其《轻重篇》中可以找到一些更具体、更有趣的信息。马非百曾列举了一系列证据证明《管子·轻重篇》整篇成书非常晚,大概可以晚到公元1世纪或2世纪。在他的论据中*独特也*有趣的是《轻重篇》里的绝大多数奇闻逸事是照搬汉代有名故事而来,只是篡改了其中一些细节,让人易于相信这些是管子在公元前7世纪所述。乍看之下,马非百的论据十分有说服力,但其中有一个严重的漏洞,即他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便断定这些有关经济的章节皆出自同一人之手,而并未把它们当成是不同的个体来对待。如果对这些章节进行仔细考证,其中部分也可能是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但无论如何,单就研究战国经济史而言,当然*好还是避免使用《管子》。因为《管子》中有关经济事务的讨论,如果放到东汉时期的文献中会显得更为合理。
早于公元前3世纪的文献中对铁的描述非常少,即使有,这些文献本身或多或少都存在准确性、真实性或确切年代等问题上的争议。造成这种情况,或是因为在公元前3世纪之初,铁器的使用迅速普及开来。但在使用历史资料为证据的时候,“未提及”并不能代表“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铁器使用时间的考古学证据,对其传播与发展的情况给出更可靠的依据。

1.2 早期铁器的考古发现

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种是涉及某一具体考古发掘以及该遗址所出土的铁器,如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所发掘的558座墓葬(见1.3节),以及河北易县燕下都M44(一座包含大量兵士尸骨的墓葬,见1.10节)。这里从已发表的大量战国时期发掘材料中,挑选了一小部分来讨论,这些材料可以清楚地体现出某些具体器物的功能、地理上的变迁以及其年代序列的发展等。
第二种,是涉及某一类器物的讨论如带钩(belt-hooks,见1.7节)与长柄武器(shafted weapons,见1.11节)等。
所涉及的发掘材料均为汉代以前,大致涵盖了所有已知的汉代以前的铁器类型并配以插图。出于对工作量的考量,只有少部分才谈及细节。这些器物的使用基本贯穿整个汉代,且大部分延续时间达数百年。但年代限定也不绝对,如钩镶(hooked parrier,图五○)与长柄镰刀(scythe,图六六)的出现时间应在东汉以后。另外,在研究一些器物的具体使用方法时,文中使用了汉代甚至更晚的材料。
若干年前,黄展岳先生发表了文章《近年出土的战国两汉铁器》,对当时所发现的早期铁器进行了回顾,文中的总结或带着些许苦涩与无奈:

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实物材料的变化和发展去探讨战国与两汉生产力的差别,可惜实际上是有困难的。
一、材料很零碎,报道一般很笼统、很简略,断代划分不严密,其间更难免有断代失实处,如古浪、石家庄出土的铁铧,可能就有问题。至于地面采集的铁器,只能作为研究分布问题的资料。
二、铁器冶炼技术的发展是判断生产效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可惜业务人员大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也未加重视),多不报道;更因缺乏科学化验,因此,铁器的质地(生铁、熟铁或钢铁)及其冶炼法大多不明。
三、铁器名称很混乱,没有统一定名,同一铁器,往往出现异名。如郭宝钧先生称为凹字形锄及铁口锄的东西,李文信先生则称为凹字式锸,蒋若是先生则称为第I式铲、第II式铲。至于无插图、无图版、无尺寸以致无从稽查的铁器,为数更多,使分类统计工作无法进行。
......

作者简介

华道安(Donald B. Wagner),丹麦人,世界著名冶金考古学者。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任职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北欧研究所,四川大学特聘教授。20世纪80年代,华道安接受李约瑟邀请,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钢铁冶金”分册,该分册被誉为“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英文专著中*具权*性的”。华道安主要致力于中国早期铁器与冶铁技术以及中国古代数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国际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15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