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行台湾文学两甲子:朱双一选集

包邮穿行台湾文学两甲子:朱双一选集

1星价 ¥27.0 (7.7折)
2星价¥27.0 定价¥3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0731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2cm
  • 页数:341页
  • 出版时间:2014-11-01
  • 条形码:9787536073104 ; 978-7-5360-7310-4

本书特色

穿行于这一特定的“时”(两甲子)和“空”(台湾及其文学),迎面而来的首先是“殖民”和“认同”的问题。“殖民”是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认同”却呈现极为复杂的状况,文学有幸成为其主要记录者和表征者。近年来所谓“日本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及其背后“日本统治比中国好”的潜/显台词,在台湾几乎成为不证自明的流行论调,但两个甲子众多作家白纸黑字,昭昭揭露和控诉着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的加害,说明上述论调乃有人蓄意建构起来的不实之论。“认同”问题作为当前台湾所有风风雨雨的总根源,无形中成为朱双一编著的《穿行台湾文学两甲子》主要关切。

内容简介

本书分“殖民与认同”、“思潮与渊源”、“创作与思想”、“族群与地域”四辑, 收录了《内渡和留台作家的互动及其民族气节》、《日据下台湾“现代化”的文学证伪》、《白先勇小说的多元地域文化色彩》等文, 书后附作者学术年表。

目录

自序
**辑 殖民与认同
内渡和留台作家的互动及其民族气节
日据前期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
——以连雅堂、洪弃生、丘逢甲等为例
梁启超游台对殖民现代性的观察和思考
——兼及对台湾文学的影响
《台湾民报》对五四新文学作品的介绍及其影响和作用
日据下台湾“现代化”的文学证伪
从旅行文学看日据时期台湾文人的民族认同
——以彰化文人的日本和中国大陆经验为中心
杨逵文学呈现的殖民地苦难和光明憧憬
——兼与中国大陆沦陷区乡土文学比较

第二辑 思潮与渊源
光复初期台湾社会诸种矛盾辨析
——从文学看台湾民众的“悲情”和认同
欧坦生、《文艺春秋》和光复后台湾文学的若干问题,
光复初期台湾文坛的胡风影响
中国新文学思潮脉络在当代台湾的延续
《自由中国》与台湾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脉流
当代台湾文坛名家的早年文学踪迹
——王梦鸥、姚一苇、余光中的现代文学因缘

第三辑 创作与思想
叙事与认同:文学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日本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流行论调辨析
辩证法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在姚一苇戏剧理论创作中的作用
陈映真与鲁迅现实主义批判传统的台湾传承
陈映真对钟理和的文学接受和思想超越
——兼及1960年陈映真提出“台湾的乡土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第四辑 族群与地域
从政治抗争到文化扎根
——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脉络初探
他者镜像:汉族作家的台湾少数民族书写
从老兵悲歌到眷村史秉
——在台“外省人”的心灵图像
白先勇小说的多元地域文化色彩
台湾新文学中的“陈三五娘”
朱双一学术年表
展开全部

节选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穿行台湾文学两甲子:朱双一选集》:  二、人种优劣问题上的民族主义  论者曾指出,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以有关中国的人种、地理环境、语言文字等三方面的论述“*具精神”。①  关于中国的人种问题,西方人将西方的强盛和近代中国的败落归结于西方白色人种的优良和中国黄色人种的低劣。按此逻辑,中国的落后衰败是天然注定、无法更改的“原罪”,一切自强的努力都属徒劳。针对人种“白优黄劣”论,中国的仁人志士力斥其谬。如章太炎指出人类乃进化的产物,虽因东西隔绝而有黄白之异,但欧西与华夏无非“皆为有德慧术知之氓”(《信史下》);就各国文明而言,人种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其“血轮大小,独巨于禽兽……此文明之国种族所同也”(《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②。这就是说,无论白种黄种,本无优劣之分,目前的先进和落后之别,另有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只有在脱却“人种”上不可救赎的“原罪”后,才有可能接受进化论思想,形成“自强保种”的自觉。他们认识到:只有革新图强,种族方可不坠,国家方可永存。中国人绝非人种低劣,但也不能不思上进,否则将在生存竞争法则前落败。  无独有偶,“自强保种”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纪之交的台湾文人们。如许南英内渡后曾于广东阳春任知县,调离时作《留别阳春绅士》六首,表现出对于中国改革图强的期待和努力。其第三首对当地人因观念保守而未开采丰富之地矿表示惋惜;第五首中,作者对中国、亚洲日渐落后于西方充满忧虑,呼吁学界改良,自强保种。1909年所作《台感》中,则有“天演例原优者胜”之句;《秋怀八首和邱仙根工部原韵》中的“黄种近编新宪法,青年待起自强军。暮笳晓角何悲壮,爱国歌声动地闻”,对革新自强、卫国保种行动加以赞颂。连雅堂《丙午除夕书感》写道:  六载混溟握笔权,又从鹭岛筑文坛。漫谈天演论成败,一例人生孰苦欢。君子乘时能豹变,英雄末路且龙蟠。年华如水心如火,弹指风光岁已阑。  此诗应写于1907年初,早几年连雅堂频繁来往于闽台之间。在担任报刊主笔之余,阅读了日本维新史,接触了海外革命、维新两派理论,并曾到厦门、福州等地考察当时国内形势。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连横携眷渡厦,与人创办了《福建日日新报》,此即所谓“六载混溟握笔权,又从鹭岛筑文坛”。除了所办报纸南洋同盟会引为同道外,在厦门连横还有《留别林景商》,其中写道:“合群作气挽洪钧,保种兴王起劫尘;我辈头颅原不惜,共磨热力事维新”,表达了团结一致,力促维新,以保民族生存的决心。《作客鹭江,次庄仲渔旅次题壁》一诗中则有“尘尘世界无公理,民族生存日竞争”一句,表明不惮于加入弱肉强食的世界竞争中,以获取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生存权利的意愿。①  乙未后内渡落籍广东的丘逢甲,至死也未忘自己为台湾人。台湾沦日的创痛,深深影响了他内渡后的作为。他将创办新式学校当作要务之一,乃因他认为中国的积弱,问题出在教育,而绝非外国人所谓中国的人种问题。《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写道:“德国报至,有谓华人之种甚贱,惟当以数点钟倾尽轰沉海底,别遣人传种其地,始为善法者。呜呼!吾闻此语,未尝不心惊肉颤、抚膺太息泣血,为我四万万同胞齐声一哭也。且以我中国人之聪颖秀异,岂真仅能为无用之学,而不能为有用之学者?毋亦为科举所累耳。”  ……

作者简介

  朱双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彼岸的缪斯—一台湾诗歌论》(与刘登翰合作)、《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台湾版改题《战后台湾新世代文学论》)、《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台湾文学思潮与渊源》、《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与张羽合作),《台一湾文学与中华地域文化》、《百年台湾文学散点透视》,参与编撰《台湾文学史》、《台湾新文学概观》、《台港澳文学教程》、《扬子江和阿里山的对话》、《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台湾百部小说大展》等书,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或文学评论文章二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