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研究(1949-1978)

中国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研究(1949-1978)

1星价 ¥43.2 (7.2折)
2星价¥43.2 定价¥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0598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13059817 ; 978-7-5130-5981-7

本书特色

突破在单一学科视角下研究中央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责划分的缺陷,借助计量学的微观技术研究,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的宏观制度研究,社会学、历史学的制度发展和社会变迁研究,法学的权责界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趋势研究,构建多学科研究方法融合创新的“计量—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法律”综合研究系统,在研究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内容简介

本著作受2018年扬州市社科联重大课题出版资助,也是江苏省第五期“三三三”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18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好青年教师“领航.扬帆”人才计划、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等项目阶段性成果。本书以1949~1978年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企业管理、金融信贷、商业贸易、计划制订与实施等方面的权责划分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国民经济调整、1969~1972年调整以及国民经济“徘徊前进”等六个时期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演变的经济背景、主要内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总结1949~1978年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演变的特点及历史启示。

目录

绪论 **节课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课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三、结论 第三节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逻辑框架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逻辑框架 第四节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五节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权力的逐渐集中 **节逐渐集中的经济背景 一、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历史性回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经济状况及国际环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纲领的确立 第二节经济权力的逐渐集中 一、建机立制,统一财政收支管理 二、把大中型企业划为中央国营企业 三、建立国家银行,统一金融货币管理 四、建立国内外贸易机构,统一贸易管理 第三节逐渐集中的成效 一、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物价基本稳定 二、经济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三、货币统一,金融稳定 四、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第四节逐渐集中的改进措施与“条块”关系的形成 一、逐渐集中的改进措施 二、“条块”关系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一五”时期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放权改革设想 **节高度集中的经济背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的经济条件 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三、“一化三改”总路线的提出 四、沿海和内地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 第二节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 一、建立“条条”管理体系,强化财政收支统一管理 二、加强企业统一管理,其生产纳入国家计划 三、发挥银行经济职能,强化金融信贷统一管理 四、实行“统购统销”,建立垂直统一的外贸管理体系 第三节高度集中的成效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供求平衡 二、提高投资效益、加快经济发展 三、实现高积累、低消费 四、协调了生产力布局 第四节高度集中的消极作用和放权改革设想 一、高度集中的消极作用 二、高度集中的反思和改进措施 小结 第三章“大跃进”时期经济权力的仓促下放 **节仓促下放的经济背景 一、“积极平衡”取代“综合平衡”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三、“大跃进”决策的形成 四、全面铺开的区域经济政策 第二节经济权力的仓促下放 一、下放财权财力,实行投资包干制度 二、把大部分部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 三、下放信贷管理权,充分供应信贷资金 四、改组商贸机构,下放商贸管理权 第三节仓促下放的严重后果 一、财政收支失衡,投资效益低下 二、企业管理混乱,产业结构失衡 三、信贷失衡,通货膨胀严重 四、供求关系紧张,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第四节仓促下放后的补救措施 一、加强投资、物资管理,实行地方收支挂钩 二、收回部分企业管理权和劳动人事权 三、收回信贷管理权,加强资金管理 四、统一商业、外贸管理 小结 第四章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权力的再次高度集中和放权改革设想 **节再次高度集中的经济背景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重点进行“三线”地区的投资建设 第二节经济权力的再次高度集中 一、重建“条条”管理体系,增加中央财权财力 二、上收一批下放不适当的企业,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 三、控制货币投放,加强资金管理 四、恢复专业公司和供销社,统一商业贸易管理 第三节再次高度集中的成效 一、投资规模压缩,财政收支平衡 二、企业效益提高,经济结构改善 三、金融信贷稳定 四、积累与消费关系趋向合理 第四节再次高度集中的消极作用和放权改革设想 一、再次高度集中的消极作用 二、毛泽东对放权改革的设想 三、高度集中的改进措施 小结 第五章1969~1972年调整时期经济权力的第二次下放 **节第二次下放的经济背景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左”倾错误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二、“文化大革命”初期政治动乱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三、“三线建设”继续推进和建立经济协作区 第二节1969~1972年的第二次下放 一、简化税制和工资制,试行财政、投资、物资“大包干” 二、下放绝大部分部属企业事业单位 三、简化金融信贷体制,实行农村信贷包干 四、精简中央机构,实行“块块为主”的计划管理 第三节第二次下放的严重后果 一、财政收支失衡,物资调度困难 二、企业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下降 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被削弱 四、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积累与消费关系紧张 第四节第二次下放后的补救措施 一、实行经济核算制,加强财政收支管理 二、不准层层下放企业,上收电子、交通等企业管理权 三、恢复银行体制,加强资金货币管理 四、坚持计划的统一管理 小结 第六章两年徘徊时期经济权力的又一次集中 **节又一次集中的经济背景 一、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 二、急于求成的“左”倾政策继续实施 第二节经济权力的又一次集中 一、加强税收、投资、物资、折旧基金的统一管理 二、上收部分企业,建立专业“联合公司” 三、整顿银行机构,加强银行业务工作 四、统一计划管理 第三节又一次集中的成效 第四节“新的大跃进”对集中管理体制的冲击及严重后果 一、“新的大跃进”对集中管理体制的冲击 二、严重后果 小结 第七章1949~1978年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演变的特点及历史启示 **节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演变的特点 一、“两个积极性”的此消彼长 二、“集中与分散”的反复交替 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断调适 四、急剧的经济体制变迁与全能型政府背景 第二节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演变的历史启示 一、因时因势而定 二、处理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四、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五、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博士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江苏省“三三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青年教师“领航.扬帆”人才培养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会员,扬州历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等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余项,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高瑞娜,扬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朴席镇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居委会主任,曾获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扬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