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6384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7cm
- 页数:288页
- 出版时间:2018-05-01
- 条形码:9787564638450 ; 978-7-5646-3845-0
内容简介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及开采地质条件》建立了以可采量和富集程度为基础的煤层气资源类别评价标准,分析和计算了煤层气资源量及其分布规律,获得了对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特性的进一步认识。分析了主要煤田煤储层的裂隙-孔隙发育特征、吸附性和基本力学性质,结合煤层气试井和排采试验资料阐释了主要煤田煤储层物性的分布规律和地质控制因素。以滇东地区为重点,耦合分析了煤层气成藏关键要素和成藏效应,预测了煤层气有利区带的展布规律。分析了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开采方式下的煤层气可采性特征,以及钻井、完井方式和排采制度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及开发技术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提出了主要煤田煤层气开发的技术方案模式。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及开采地质条件》适合于煤层气地质科研人员、勘查开发技术人员、煤层气勘查开发企业决策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目录
**章 煤层气资源评价基础
**节 煤层气勘探开发与研究现状
一、煤层气资源评价与预测
二、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
三、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
四、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
第二节 煤田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与含煤地层
二、区域构造与盆地构造
三、区域岩浆活动及现代地温场分布
四、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节 煤炭资源及其分布
一、煤炭资源概况
二、煤炭资源区域分布
三、煤炭资源的层域分布
四、煤类及其资源量
第四节 评价研究方法
一、评价内容与目的
二、评价流程与技术方法
三、评价结果表述与提交
第二章 煤层及其物质组成
**节 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
一、晚二叠世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
二、晚三叠世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
三、新近纪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
第二节 煤的岩石学组成
一、上二叠统煤的岩石学组成
二、上三叠统煤的岩石学组成
三、新近系煤的岩石学组成
第三节 煤的化学组成
一、上二叠统煤的灰分产率和全硫含量
二、上三叠统煤的灰分产率和全硫含量
三、新近纪煤的灰分产率和全硫含量
四、煤化作用程度
第四节 煤的孔隙率与孔隙结构
一、煤的孔隙率分布
二、煤的孔隙结构
第三章 煤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
**节 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
一、地质类比分析法
二、实测解吸数据外推法
三、等温吸附一含气饱和度法
四、低阶煤层含气量数值模拟方法
五、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
第二节 煤层气化学组成与风化带
一、煤层气化学组成统计特征
二、煤层气化学组成区域分布
三、煤层气化学组成的垂向分布
四、煤层气风化带深度
五、恩洪向斜煤层重烃气异常地质影响因素
第三节 煤层含气量及其分布
一、煤层含气量统计特征
二、煤层含气量区域分布
三、煤层含气量层域分布
四、煤层含气量埋深分布
第四节 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控制因素
一、煤层厚度和顶板岩性对煤层含气量的影响
二、沉积层序与叠置煤层气系统
三、煤层含气量的煤岩与煤阶控制
四、构造特征与煤层气保存条件
第四章 煤层渗透性及其地质控制
**节 煤层渗透性预测方法
一、注入压降试井法
二、测井曲线解释法
三、数值模拟法(应力渗透率)
四、构造曲率法
第二节 煤体结构与煤层裂隙观测结果
一、钻孔煤层编录及观测结果
二、矿井采样观测结果
第三节 煤体结构的地球物理测井解释
一、煤体结构测井曲线解释方法
二、煤体结构测井解释成果统计特征
三、煤体结构区域和层域分布特征
第四节 煤层试井渗透率发育与分布
一、煤层试井渗透率区域分布
二、煤层试井渗透率层域分布
三、影响煤层试井渗透率发育的地质因素
第五章 煤层气能量系统及其地质控制
**节 煤层气能量系统的构成和显现
一、煤储层的三相物质组成
二、煤储层的弹性能
三、煤储层压力和流体动力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四、煤层气能量系统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含煤地层的地下水动力条件
一、地下水动力场与煤储层压力的相互作用原理
二、基于水头高度换算的等效煤储层压力
三、等效煤储层压力的埋深分布
第三节 煤储层试井压力及其分布
一、煤层试井压力统计特征
二、煤层试井压力的区域分布
三、煤层试井压力的层域分布
四、煤层试井压力的埋深分布
第四节 煤层弹性能及其地质控制因素
一、煤层弹性能统计特征
二、煤层弹性能区域分布
三、煤层弹性能深度分布
四、煤层综合弹性能及其选区地质意义
第六章 煤层气资源量及其可采潜力
**节 煤层气资源量估算参数
一、煤层含气性参数取值
二、煤层气采收率参数取值
三、煤层气资源量/储量分类分级
第二节 煤层气资源量估算结果
一、煤层气资源量统计特征
二、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区域分布
三、煤层气资源量层域分布
四、煤层气地质资源量深度分布
第三节 煤层气资源可采潜力
一、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及其分布
二、煤层气可采资源基础类级
三、煤层气井产能数值模拟分析
四、煤层气井排采试验结果分析
第七章 煤储层可改造性及其技术选择
**节 煤储层可改造性及其地质控制
一、煤储层可改造性及其增产意义
二、煤储层伤害的地质影响因素
三、煤储层增渗可行性与地质影响因素
四、强化煤层气可解吸性及其地质影响因素
五、煤层工程稳定性的地质影响因素
第二节 煤层气地面井开采技术适应性分析
一、地面井原位开采技术的地质约束与适应性
二、地面井排水降压技术的地质约束与适应性
三、地面井煤储层增渗地质约束与技术适应性
四、煤储层注气增产地质约束与技术适应性
第三节 煤层气抽采模式与优先技术
一、应力约束型煤层气资源卸压抽采技术
二、应力-压力协同释放煤层气抽采技术
三、煤层气分类开采模式与技术选择
第四节 老厂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试验先导区选择与描述
一、老厂矿区煤层气地质背景
二、老厂矿区煤储层描述
三、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潜力
四、老厂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以可采资源量和富集程度为基础的煤层气资源类别评价标准
二、上二叠统煤层含气性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
三、上二叠统煤层渗透性发育状况及其地质控制特点
四、煤层能量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煤层气成藏效应
五、煤层气资源分布与可采潜力
六、煤储层可改造性及煤层气开采适用技术建议
参考文献
**节 煤层气勘探开发与研究现状
一、煤层气资源评价与预测
二、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
三、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
四、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
第二节 煤田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与含煤地层
二、区域构造与盆地构造
三、区域岩浆活动及现代地温场分布
四、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节 煤炭资源及其分布
一、煤炭资源概况
二、煤炭资源区域分布
三、煤炭资源的层域分布
四、煤类及其资源量
第四节 评价研究方法
一、评价内容与目的
二、评价流程与技术方法
三、评价结果表述与提交
第二章 煤层及其物质组成
**节 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
一、晚二叠世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
二、晚三叠世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
三、新近纪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
第二节 煤的岩石学组成
一、上二叠统煤的岩石学组成
二、上三叠统煤的岩石学组成
三、新近系煤的岩石学组成
第三节 煤的化学组成
一、上二叠统煤的灰分产率和全硫含量
二、上三叠统煤的灰分产率和全硫含量
三、新近纪煤的灰分产率和全硫含量
四、煤化作用程度
第四节 煤的孔隙率与孔隙结构
一、煤的孔隙率分布
二、煤的孔隙结构
第三章 煤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
**节 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
一、地质类比分析法
二、实测解吸数据外推法
三、等温吸附一含气饱和度法
四、低阶煤层含气量数值模拟方法
五、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
第二节 煤层气化学组成与风化带
一、煤层气化学组成统计特征
二、煤层气化学组成区域分布
三、煤层气化学组成的垂向分布
四、煤层气风化带深度
五、恩洪向斜煤层重烃气异常地质影响因素
第三节 煤层含气量及其分布
一、煤层含气量统计特征
二、煤层含气量区域分布
三、煤层含气量层域分布
四、煤层含气量埋深分布
第四节 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控制因素
一、煤层厚度和顶板岩性对煤层含气量的影响
二、沉积层序与叠置煤层气系统
三、煤层含气量的煤岩与煤阶控制
四、构造特征与煤层气保存条件
第四章 煤层渗透性及其地质控制
**节 煤层渗透性预测方法
一、注入压降试井法
二、测井曲线解释法
三、数值模拟法(应力渗透率)
四、构造曲率法
第二节 煤体结构与煤层裂隙观测结果
一、钻孔煤层编录及观测结果
二、矿井采样观测结果
第三节 煤体结构的地球物理测井解释
一、煤体结构测井曲线解释方法
二、煤体结构测井解释成果统计特征
三、煤体结构区域和层域分布特征
第四节 煤层试井渗透率发育与分布
一、煤层试井渗透率区域分布
二、煤层试井渗透率层域分布
三、影响煤层试井渗透率发育的地质因素
第五章 煤层气能量系统及其地质控制
**节 煤层气能量系统的构成和显现
一、煤储层的三相物质组成
二、煤储层的弹性能
三、煤储层压力和流体动力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四、煤层气能量系统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含煤地层的地下水动力条件
一、地下水动力场与煤储层压力的相互作用原理
二、基于水头高度换算的等效煤储层压力
三、等效煤储层压力的埋深分布
第三节 煤储层试井压力及其分布
一、煤层试井压力统计特征
二、煤层试井压力的区域分布
三、煤层试井压力的层域分布
四、煤层试井压力的埋深分布
第四节 煤层弹性能及其地质控制因素
一、煤层弹性能统计特征
二、煤层弹性能区域分布
三、煤层弹性能深度分布
四、煤层综合弹性能及其选区地质意义
第六章 煤层气资源量及其可采潜力
**节 煤层气资源量估算参数
一、煤层含气性参数取值
二、煤层气采收率参数取值
三、煤层气资源量/储量分类分级
第二节 煤层气资源量估算结果
一、煤层气资源量统计特征
二、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区域分布
三、煤层气资源量层域分布
四、煤层气地质资源量深度分布
第三节 煤层气资源可采潜力
一、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及其分布
二、煤层气可采资源基础类级
三、煤层气井产能数值模拟分析
四、煤层气井排采试验结果分析
第七章 煤储层可改造性及其技术选择
**节 煤储层可改造性及其地质控制
一、煤储层可改造性及其增产意义
二、煤储层伤害的地质影响因素
三、煤储层增渗可行性与地质影响因素
四、强化煤层气可解吸性及其地质影响因素
五、煤层工程稳定性的地质影响因素
第二节 煤层气地面井开采技术适应性分析
一、地面井原位开采技术的地质约束与适应性
二、地面井排水降压技术的地质约束与适应性
三、地面井煤储层增渗地质约束与技术适应性
四、煤储层注气增产地质约束与技术适应性
第三节 煤层气抽采模式与优先技术
一、应力约束型煤层气资源卸压抽采技术
二、应力-压力协同释放煤层气抽采技术
三、煤层气分类开采模式与技术选择
第四节 老厂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试验先导区选择与描述
一、老厂矿区煤层气地质背景
二、老厂矿区煤储层描述
三、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潜力
四、老厂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以可采资源量和富集程度为基础的煤层气资源类别评价标准
二、上二叠统煤层含气性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
三、上二叠统煤层渗透性发育状况及其地质控制特点
四、煤层能量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煤层气成藏效应
五、煤层气资源分布与可采潜力
六、煤储层可改造性及煤层气开采适用技术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20.7¥59.0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46.1¥72.0 -
实用电气计算
¥64.2¥88.0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中国古代桥梁
¥20.9¥58.0 -
嗨印刷工艺(Vol1烫印)(精)
¥147.4¥268.0 -
西门子S7-1200 PLC项目化教程
¥39.4¥54.0 -
变频器维修手册
¥69.3¥99.0 -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设计
¥88.0¥160.0 -
气动系统装调与PLC控制
¥29.1¥39.8 -
高聚物粘结及其性能
¥34.8¥120.0 -
液压控制系统
¥12.7¥31.0 -
汽车风云人物
¥13.5¥50.0 -
品牌鞋靴产品策划-从创意到产品
¥26.5¥42.0 -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手册-(含光盘)
¥61.6¥78.0 -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实施手册
¥16.4¥39.0 -
航空发动机限寿件概率损伤容限评估概述
¥67.8¥88.0 -
天才武器
¥42.0¥60.0 -
中国再制造进展
¥88.5¥118.0 -
中国烹饪工艺学粤菜教程
¥48.4¥59.8 -
蓝色水星球 重新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家园
¥59.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