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丛书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与并网方案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丛书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与并网方案

1星价 ¥49.0 (5.5折)
2星价¥49.0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6151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6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111615125 ; 978-7-111-61512-5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电力、电工领域的从业人员,理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师生 面向能源工程师的关于智能电网并网方案和通信方式的完整指南。 凝聚了30多位行业专家的智慧结晶,介绍了将电力基础设施与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相连接的尖端技术。 提供了有关标准化、应用、协议、自动化、体系结构和管理的基本信息,深入讨论了双向通信、自动化、可再生能源并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关键问题。

内容简介

《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与并网方案》详细介绍了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安全性与并网方案等。本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需求侧能量管理、以智能FDIR与电压-无功功率优化为特征的配电自动化、高级资产管理、广域早期预警系统、可再生能源并入智能电网、电力系统改革中的微电网、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动汽车等。其中重点介绍了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并网的概念,以简练的语言和代表性的实例向读者介绍智能电网的并网方案,为初识智能电网的读者提供指导。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第1章 需求侧能量管理1

1.1需求侧发展2

1.2对用户的影响3

1.3对输/配电网的影响4

1.4对发电厂的影响4

1.5优化潜力4

1.6技术挑战5

1.7需求侧管理的要求6

1.8大规模控制遇到的难题7

1.9控制方法7

1.10目标与利益相关者8

1.11优化水平9

1.11.1本地范围9

1.11.2微电网9

1.11.3虚拟发电厂9

1.12优化工具链方法9

1.13现有研究10

1.14小结12

参考文献13

第2章 以智能FDIR与电压-无功功率优化为特征的配电自动化15

2.1配电自动化系统架构与通信16

2.22003年8月14日,配电自动化变化的契机17

2.3智能配电网的产生18

2.4什么是配电自动化18

2.5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18

2.6故障检测、隔离与恢复(FDIR)19

2.6.1故障检测19

2.6.2重合闸20

2.6.3隔离故障20

2.6.4恢复送电20

2.7FDIR系统架构20

2.8电压-无功功率优化24

2.9小结30

参考文献31

第3章 高级资产管理32

3.1老化的和正在老化的基础设施32

3.2企业优先发展的技术33

3.3资产健康管理(AHM)34

3.4AHM红利34

3.5AHM技术34

3.6挑战35

3.7*佳实践36

3.8高级资产管理实践36

3.9资产健康状态评估37

3.10风险规划37

3.11决策支持38

第4章 广域早期预警系统39

4.1引言39

4.2加强PMU隐患评估功能42

4.2.1魁北克水电研究所PMU/C要求和性能42

4.2.2魁北克水电研究所PMU/C的采样性能45

4.3PMU配置的脆弱性评估47

4.3.1背景47

4.3.2网络分割的扰动一致性47

4.3.3PMU配置的模糊c-Medoids算法48

4.4广域严重性指数50

4.4.1参考网络50

4.4.2时域COI引用的响应信号51

4.4.3频域COI引用的响应信号51

4.4.4广域严重性指数的解释和数据挖掘52

4.4.5瞬态能量对电压的分类58

4.5基于数据挖掘的事故预测60

4.5.1背景60

4.5.2数据组织培训和测试61

4.5.3选择基于PMU的广域严重性指数功能62

4.5.4黑盒子与可理解的预测模型训练63

4.6系统振荡的早期检测与阻尼条件评估68

4.6.1背景68

4.6.2多频模态分析69

4.6.3线性SIMO信号识别70

4.6.4输出信号的实时模态分析图解75

4.7小结80

参考文献81

第5章 可再生能源并入智能电网84

5.1智能电网并网85

5.2智能电网发展助力风电技术86

5.3智能电网背景下的风能87

5.4涡轮机解决方案:智能风电变流器91

5.5塔内:中压开关设备94

5.6电网互联解决方案95

5.6.1交流:交流风电互联解决方案95

5.6.2直流:用于海上的HVDC输电互联96

5.7支持电网运行:风能SVC与储能98

5.8风电总结99

5.9太阳能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99

5.10光伏电站的一般注意事项100

5.11太阳能光伏发电102

5.12并网电厂102

5.13电力生产与存储的间歇性103

5.14光伏组件的电压-电流特性104

5.15预计每年能源产量106

5.16面板的倾斜和方向106

5.17光伏电站的电压和电流107

5.18连接电网和能量测量107

5.19小结108

参考文献109

第6章 电力系统改革中的微电网110

6.1什么是微电网110

6.2微电网的优势112

6.3微电网的架构与设计113

6.4微电网对电力系统有重要意义吗117

6.5小结118

参考文献118

第7章 通过智能链接增强辐射型配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的并网119

7.1引言119

7.2辐射型配电网中的直流连接器120

7.3背靠背VSC拓扑结构122

7.4常规优化框架126

7.4.1目标函数127

7.4.2直流连接器模型128

7.4.3网络约束128

7.5结论129

7.5.1使用直流连接器用于降损130

7.5.2使用直流连接器提高负荷水平132

7.5.3使用直流连接器提高DG渗透功率133

7.5.4经济评估134

7.6小结136

致谢137

参考文献137

第8章 智能微电网中基于电压控制的分布式发电机组及主动负荷139

8.1引言139

8.2分布式发电机组的控制策略141

8.2.1基于通信的分布式发电机组控制141

8.2.2不含通信的分布式发电机组控制141

8.3主动负荷的控制策略144

8.3.1基于通信的主动负荷控制145

8.3.2不含通信的有效负荷控制146

8.3.3一次与二次主动负荷控制148

8.4智能微电网150

8.5小结151

致谢152

参考文献152

第9章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动汽车154

9.1引言154

9.1.1电动汽车用于削峰填谷154

9.1.2控制装置156

9.1.3电池退化159

9.2储能市场管理159

9.2.1德国辅助服务市场160

9.2.2电动汽车的正调控161

9.2.3电动汽车的负调控161

9.3动态仿真方法162

9.3.1动态方法的结果163

9.3.2车辆池大小的影响163

9.3.3持续报价时间的影响163

9.3.4所需调度时间的影响164

9.3.5并网车辆功率调度的意义165

9.4电力市场167

9.4.1出力波动性的影响167

9.4.2智能电网设备的收益潜力169

9.5小论170

致谢172

参考文献172

第10章 绿色建筑中带有智能环境温度传感器的低压直流节能LED照明系统174

10.1引言174

10.2低压直流微电网175

10.2.1交流电网与直流电网技术175

10.2.2低压直流输电的新标准176

10.3LED固态照明系统178

10.4智能绿色建筑中的智能无线传感器系统179

10.4.1无线传感器系统与传感器技术概述180

10.5案例分析:绿色建筑中带有智能环境控制传感器的低压直流节能LED照明系统182

10.6LED照明仿真 183

10.7低压直流电网供电的LED照明系统的应用案例187

10.8绿色建筑中智能环境传感器的节能控制方案188

10.9小结 190

参考文献190

第11章 含自主电能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层分布式智能微电网192

11.1引言192

11.2微电网的分层控制方法195

11.3交流微电网的分层控制196

11.3.1内部控制回路197

11.3.2一次控制198

11.3.3二次控制200

11.3.4三次控制201

11.3.5结论204

11.4微电网的自供电智能无线传感器210

11.4.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210

11.4.2传感器节点的供电问题211

11.4.3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风能采集211

11.4.4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磁能采集217

11.5小结220

参考文献221

第1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电网用户侧的应用225

12.1引言225

12.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标准227

12.2.1Zigbee 227

12.2.2超低功耗WiFi 229

12.2.3Z-wave 231

12.2.4Wireless HART技术231

12.2.5ISA-100.11a 232

12.3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电网用户侧的应用232

12.3.1住宅用户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需求管理232

12.3.2PHEV充放电周期的协调238

12.4无线传感器网络用户侧应用的安全与隐私241

12.5小结和展望243

参考文献244

第13章 基于Zigbee的智能电网无线监控系统248

13.1引言248

13.2基于Zigbee的建筑能源管理示范系统249

13.3Zigbee/ IEEE 802.15.4和WiFi/IEEE 802.11b概述250

13.3.1Zigbee/ IEEE 802.15.4 250

13.3.2WiFi/IEEE 802.11b 251

13.3.3IEEE 802.15.4的主干扰源251

13.4Zigbee在WiFi下的性能分析252

13.4.1基于WiFi的Zigbee误码率分析253

13.4.2WiFi干扰下Zigbee的误包率分析253

13.5基于频率捷变的干扰消除方案254

13.5.1干扰检测255

13.5.2干扰消除256

13.6仿真与实验结果257

13.6.1仿真结果257

13.6.2实验结果259

13.7小结263

参考文献26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Krzysztof Iniewski博士,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Redlen技术公司研发部的经理,同时也是CMOS 新兴技术公司(www.cmoset.com)的执行董事。2004~2006年,Iniewski博士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副教授,期间他主要研究低功率无线电路与系统。此前,他曾在工业领域担任过各种技术和管理职务,研发了用于光纤网络的VLSI芯片,同时他也是多伦多大学的助理教授。迄今为止,Iniewski博士已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日本拥有18项国际专利。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