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47995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73
- 出版时间:2016-12-01
- 条形码:9787534799563 ; 978-7-5347-9956-3
本书特色
与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相终始,作者潜心研读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经典著述,时有感悟和心得,结合对元杂剧发展繁盛到赓续蜕变的思考,结撰成若干具有艺术史和曲学史性质的系列论文,不揣翦陋,收拢在一起,编为本集的上编,题作“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收入其中的《中原文化与民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从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发生学的立场发掘梳理了中华戏剧起源、形成、发展、成熟、蜕变的演进历程,确认中华戏剧与黄河文明同步兴起,其萌生的先兆是在上古祭天祭祖仪式上的巫歌巫舞。《上古祭祀乐舞与中华戏剧的起源和孕育》《汉唐优戏的演进与中华戏剧的嬗变》依次考察了戏剧角色扮演和剧场演化的漫漫行迹,《宋金都城商业文化的繁盛与古典戏曲的成熟》着重探讨了宋金都市商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宋金杂剧蜕变升华为成熟戏剧形态的支配性意义,《金元文士之沉沦与元杂剧的兴盛》则从社会变迁中文人地位的沉落所引发的心理失衡、俗文化地位的提升等事象,论述北曲杂剧即金元杂剧进入“金声玉振”的黄金时期的深层原因。以下各篇分别对元代和明清戏曲理论的特质和内涵做了学理性的认知和解读。 下编“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集中论述了以“关郑白马”为代表的元代著名作家经典剧作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其中不乏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独到见解。
内容简介
与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相终始,作者潜心研读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经典著述,时有感悟和心得,结合对元杂剧发展繁盛到赓续蜕变的思考,结撰成若干具有艺术史和曲学史性质的系列论文,不揣翦陋,收拢在一起,编为本集的上编,题作“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 收入其中的《中原文化与民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从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发生学的立场发掘梳理了中华戏剧起源、形成、发展、成熟、蜕变的演进历程,确认中华戏剧与黄河文明同步兴起,其萌生的先兆是在上古祭天祭祖仪式上的巫歌巫舞。 《上古祭祀乐舞与中华戏剧的起源和孕育》《汉唐优戏的演进与中华戏剧的嬗变》依次考察了戏剧角色扮演和剧场演化的漫漫行迹,《宋金都城商业文化的繁盛与古典戏曲的成熟》着重探讨了宋金都市商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宋金杂剧蜕变升华为成熟戏剧形态的支配性意义,《金元文士之沉沦与元杂剧的兴盛》则从社会变迁中文人地位的沉落所引发的心理失衡、俗文化地位的提升等事象,论述北曲杂剧即金元杂剧进入“金声玉振”的黄金时期的深层原因。 以下各篇分别对元代和明清戏曲理论的特质和内涵做了学理性的认知和解读。 下编“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集中论述了以“关郑白马”为代表的元代有名作家经典剧作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其中不乏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独到见解。
目录
作者简介
张大新,生于 1949 年 3 月,河南遂平人。1981 年年底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学术牵头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 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来,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家权威社科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过《沉沦·忧思·求索》《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中国戏剧演进史》等戏曲著作,编校有《樊粹庭文集》,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八项,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先后获得河南高校首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高校优秀社科学者等荣誉称号。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见字如面
¥15.9¥49.8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20.4¥55.0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随园食单
¥9.1¥30.0 -
夏日走过山间
¥10.5¥30.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