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82275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11页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548227526 ; 978-7-5482-2752-6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充分考虑读者的合理阅读逻辑和学以致用的思路上, 将全部的社会学概论内容优化组合,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主要讲述了社会学、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建设等内容, 从而使读者明白了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可以用来做什么。书稿已达出版要求, 建议发稿, 请复审、终审指正。

目录

第1章 社会学
章首引语
1 社会学概述
1.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2 社会学的地位
1.3 社会学的功能
2 社会学的发展
2.1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2.2 代表性社会学家
2.3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3 社会学的理论
3.1 功能论
3.2 冲突论
3.3 互动论
4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4.1 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4.2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
章首引语
1 解读社会
1.1 社会
1.2 社会的构成
1.3 研究社会的基本视角
2 社会结构
2.1 社会结构的概念
2.2 社会结构的单位
2.3 社会类型
3 社会运行
3.1 社会运行方式
3.2 社会运行机制
3.3 社会调控手段
4 个人与社会
4.1 何谓“社会化”——人与社会的互动
4.2 社会化的主体——外在因素影响个体
4.3 人的社会化——外在通过内在起作用

第3章 文化
章首引语
1 文化解读
1.1 文化含义及其特征
1.2 文化的分类
1.3 文化的社会学视角
2 文化构成
2.1 符 号
2.2 价值观
2.3 社会规范
2.4 物质文化
3 文化功能
3.1 文化整合
3.2 文化区分
3.3 文化导向
……
展开全部

节选

  《社会学新编》:  2 社会结构  2.1 社会结构的概念  什么是社会结构?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早、*明确地使用社会结构概念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他将结构和功能作为体现社会学分析层次的两个对应的基础概念。斯宾塞认为社会进化的方向是结构层次上的社会异质性的扩大和功能层次上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的增强。也就是说,在社会较为原始的阶段不存在结构分化现象,因此社会各部分是彼此等质的,结构上等质的东西在功能上也难以分化,因而它们彼此间是互相独立的、互相分离的;反之,在社会较为发达的阶段,结构开始分化,各部分彼此成为异质性的东西,结构异质的东西在功能上也是分化的,因而彼此间是相互依存的。迪尔凯姆继承了这一思想,他把结构上等质没有任何分化的社会称为牧群,把由此组合而成的社会结构形态比作环节动物,并称之为“环节类型”。同时,他把分工即职业分化发展的社会结构形态比作诸器官已经分化的脊椎动物。  与机械联系相对应的联系是有机联系。由机械联系到有机联系的过渡就是迪尔凯姆所提倡的社会进化法则。齐美尔则认为社会结构是互动的形式,他相信社会结构中存在“永恒的互动”,这些互动使个体的实质性行动成为可能,并使之强化,形式社会学就是探求这些永恒互动的潜在模式。这些互动的内容或实际性质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其重要性还不如它们的基本形式。  以上是早期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结构的论述。此后,西方社会学界围绕社会结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致力于这一问题研究的流派主要有结构功能主义、微观结构主义、宏观结构主义以及结构主义等。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帕森斯。这一流派将社会结构视为社会学的中心概念之一,他们将社会看作是各个行动者相互作用的体系,主张对这一体系从静态和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静态的角度,即分析社会体系的结构;过程的角度,即分析社会体系的功能。他们认为,社会结构的*基本的分析单位是行动者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角色。他们把社会结构看成是各个地位、角色之间稳定的关系,承担角色、参与互动的行动者认同于共同的价值规范体系,是社会结构得以建立和维持的前提。社会结构实质上是制约着特定类型角色互动的抽象规范模式,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是等值的。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体系维持生存必须满足的功能需求作为确定结构要素的依据。那些满足某项功能要求的特定部分,被看作是该社会体系的功能性亚体系。社会体系正是靠着若干功能性亚体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维持其存在的。在此基础上,结构功能主义发展了关于社会结构层次性的观点,当亚体系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又会依同样的功能要求分化为相互区别和相互独立的更低层次的亚体系。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任务是识别社会体系的基本功能要求,以及解释由亚体系之间关系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如何满足社会体系所提出的这些功能要求的。结构功能主义由于过分强调价值的一致性,夸大了亚体系之间的结构整合性,忽视了社会结构的冲突而受到批评。  微观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德、舒茨、戈夫曼等,这一流派对社会结构的形成基础即微观互动过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它反对结构功能主义关于限制和约束个人选择的文化协调方式的观点,诸如规范、价值体系、角色期待等,而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关系的能动过程。依据微观结构主义的看法,社会结构不是社会均衡的基础,不具有恒定实在的性质,它对社会过程不起决定性的影响。相反,社会结构是流动易变的,具有思维抽象的性质,是受参与互动的行动者以及特定的互动情景影响的变量,是行动者依照以往经验建立的,用以把握互动情景的认识论工具。从这一立场出发,微观结构主义致力于揭示行动者对互动情景的主观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对进一步互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学派在阐述社会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化过程时经常使用的概念有个人资源(经验、知识、个性、情感)及其差异、情景定义、选择、互动、仪式、交往密度、沟通网络、符号、意义等。  宏观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劳。在概念的理解上,这一流派反对结构功能主义用社会文化定义社会结构的做法,认为社会结构具有客观性质,独立于文化范畴;同时,它不主张像微观结构主义那样,在人际互动的微观层次上阐述社会结构概念。宏观结构主义的理论目标在于说明决定社会宏观结构的基本因素,确定社会的宏观结构状态,解释社会宏观结构对基本社会过程(如群体之间的交往、社会整合及社会冲突)的影响。宏观结构主义用社会成员在宏观社会地位空间的分布状态来定义社会结构,在刻画这种分布状态时经常使用的概念有人口规模、社会地位及其分化、社会地位之间的异质性及其不平等性、各地位群体之间的关联程度、群体内和群体间的交往率、社会流动、社会整合等。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