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高一涵评传
读者评分
5分

高一涵评传

本书是国内首部以五四时期著名报人、出版人高一涵的评传,对读者了解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和那场运动,非常有意义。

¥15.8 (2.7折) ?
1星价 ¥29.0
2星价¥29.0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ztw***(三星用户)

这个民国人物其实我们不是很熟悉!但是作为一个报人,法学的先驱,值得我们去看看这个人物成长的历程是不是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后面他对于共和国的法治建设的建议在今天看来依然震耳发聩!

2024-04-08 16:59:40
0 0
ztw***(三星用户)

了解五四一代

2023-07-25 23:03:3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0493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8
  • 出版时间:2019-06-01
  • 条形码:9787010204932 ; 978-7-01-020493-2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靠前首部以有名报人、出版人、诗人高一涵的评传。高一涵是五四时期的有名文化人,他参与创办过《晨报》、《每周评论》等多种报刊,曾在《新青年》杂志发表过大量文章,是继严复之后的又一位学院派思想启蒙大师。著有《政治学纲要》、《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等书,译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哲学》等书,另诗集《金城集》出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等职。本书对高一涵的一生作了历史性的客观描述和研究,既注重了全面把握,又突出了重点。对读者了解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和那场运动,都是很好有意义的。

目录

序 4 **章 少年时代 9 家世 9 启蒙 11 步入新式学堂 12 安徽高等学堂的求学之路 13 革命带来的冲击 15 第二章 留学日本(1912-1916年) 19 酝酿出国与留学明治大学 19 加盟“甲寅”结三友 21 参加社团与创办《民彝》 28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29 宣传“主权在民”的国家观 32 阐发政治调和的思想 35 第三章 办报启蒙(1915—1917年) 39 《青年杂志》的二号人物 39 没有到职的《晨钟报》编辑 55 与李大钊协办《宪法公言》 57 《甲寅日刊》的主将 59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精英 65 舆论骄子 65 引进西方政治思想 69 争自由的号手 70 新文学和白话文运动的捍卫者 77 欢迎十月革命 80 第五章 为五四运动摇旗呐喊 88 引领舆论走向 88 拒绝和约签字 91 散发《北京市民宣言》 93 对五四运动的总结 94 第六章 北大的教授生涯 96 著书与讲学 96 赴日研修 98 研习唯物史观 103 校内外的政治活动 112 抨击军阀的专制统治 117 第七章 结友胡适及经营《努力周报》 130 与胡适交往 130 经营《努力周报》 131 《努力周报》中的四次大讨论 137 与胡适的渐行渐远 146 第八章 著名政治学家 151 政治学研究开拓者 151 政治哲学研究 153 政治学专著中的主要观点 162 第九章 南下革命 167 南下革命的起因 167 上海途中的入党申请 168 在武汉的日子 169 第十章 中年的监察生涯 172 独具特色的监察思想 172 打老虎与查办要案 176 履行监察的使命 178 专项调研与建议 182 第十一章 诗人情怀 185 敦煌卫士 185 以诗记史 190 第十二章 不寻常的晚年 194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 为新中国法制建言献策 195 附录 203 后记 210
展开全部

节选

《高一涵评传》:
  **章 少年时代
  高一涵的少年时代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加以记述。1885年4月4日(清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卯时),古六安州南官亭堡田埠榜——皖西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内,一个婴儿呱呱落地,高家大书房庄的主人高显墀,为他取名永灏。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法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现代政治学重要奠基人的高一涵。
  家世
  根据六安《陈门高氏宗谱》记载:“自胡公满封于陈,以国为姓,历周秦汉……至道寿公九十六世,由沔阳迁六安,易里改姓,而陈姓之九十六世孙,遂为高氏之一世祖云。”即六安陈门高氏一世祖道寿公,系陈姓九十六世孙,元末明初,由沔阳迁六安,易里改姓,成为六安陈门高氏一世祖。
  高一涵为六安陈门高氏三门思让公支下第二十三世孙。本支世家中*显赫,对高氏子孙影响*大的,当属其高祖高熙爽(庠名贤)和祖父高灿炉。
  高祖高熙爽(1758-1817年),为清郡庠生,庠名贤,字见恩,号燕左,亦号圣宗。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礼部据六安州公举、安徽巡抚奏请,上奏呈请将高贤人祀乡贤祠,奏章称:“高贤安徽六安州人。少能励志,长益多闻,为学专以圣贤大义微言为本,荟萃先儒性理之书一意,著作有《四书解读》、《春秋节释》、《周礼义疏》、《河洛理解》、《道统一贯述》及《马史韵编续》、《龙文鞭影》诸书……高贤学有渊源,品臻纯粹……居平必衣冠而处,虽盛暑不去长衫,品行清高……公同酌核请将高贤人祀乡贤祠。”此奏请,获皇太后慈禧和光绪皇帝恩准。这一年,高一涵9岁。
  祖父高灿炉(182l-1854年),字纯青,年甫十三,丧父,“弱冠授室,任理家务,操持门户,性至孝奉。”早年守祖业而读父书,应童子试,名列前茅。1853年,太平天国数十万大军,入皖攻城略地,四乡土匪蜂起,其挺身而出,“起练保乡,编丁壮、整器械、募劲勇、明号令,剿匪御贼,期不受屈辱,以报国家。每贼至堵击,君同诸英俊率练身先,所向辄捷。而君沉勇多谋,擒捕土捻尤众。众群匪震慑敛迹,闾里获安。”1854年5月,匪患又起,终遭匪设伏,身中五十余处创伤而身亡,时年33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奉旨人祀本乡忠义祠,事载六安县志。
  本门家族中二位先辈,均受皇恩奉旨人祀乡贤祠和忠义祠,对皖西这一僻静的小山庄,所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巨大的光环,随之而来的也带给儿孙们以巨大的压力。
  高一涵的父亲高显墀(1842-1892年),清纵九品衔,部名赞臣,字联臣,号殿南。因父亲早逝,十三岁时便不得已弃读经商,然心有不甘,时时不忘继承书香门风。为人忠厚,刻苦持己,宽厚待人,孝友睦娴,为乡人所赞颂。平日疏财济急,至去世时已负债累累。晚年谆谆嘱儿孙:“吾家自高曾以来,除耕读两件外,别无生业,如吾者,权为衣食计,不足为后人法也。汝等就读就耕,恪遵先业,则吾无憾矣。”终其一生,他把承继高祖遗风的重任,压在了儿孙们的身上。
  高一涵的母亲胡夫人(1845-1917年),幼时随外祖母逃避战乱,常在深山丛林间过夜,还不能自保温饱,故人高家当童养媳,备尝艰辛。一生勤劳节俭,每日早起亲理园圃,除草灌水,事毕即在房中率二女纺织,每晚必至三更后方休。年出纱数十斤,制布二十余匹,除婚嫁外,家中用布皆出自自纺。胡夫人一生共生四子二女。四十一岁时,生高一涵,为第四子,对其疼爱有加。
  高一涵长兄高永著(1862-1916年),清郡庠生,庠名梦溪,字熔经,号册章,九岁读私塾,背负传承高祖遗风的重任,以求科举功名。41岁时,仍第四次应江南乡试(即省级考试),“消磨毕生精力,仅以一附生(秀才)终其身”。高永著31岁时,父亲去世,亲理家政,靠教私塾、收田租营生,省吃俭用,历时九年,方与二弟合力将债务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先高祖人祀乡贤祠及其所著《易经初学快观》之刊行,所费不下数百金”。高一涵自幼便从长兄读书,从中学堂到高等学堂“每年学膳书籍等费,均由先兄节衣缩食以供应”。高一涵“在外读书期间(含留日),得先兄之书数百封”,故其“对于先兄,总觉畏惧之心少,而爱戴之意多”。
  二兄高永昭(1871-1942年),清郡庠生,庠名梦龄,字涣文,号德章,科举制度下,“寝馈于八股制艺中二十余年,应童子试八九次,始得补博士弟子员(秀才)”。民国以来,六安地区迭遭匪患,匪患刚平,又逢抗战,二兄节衣缩食,以供粮草、以纾国难,而自奉益薄。于抗战中,溘然长逝。高一涵17岁时,从二兄读书,亦深受其影响。
  ……

作者简介

吴汉全,二级教授,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主持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高校科研项目等10多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高一涵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研究》、《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国当代社会史》(第2卷)、《中国现代人物专题研究》等15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