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理论探新丛书内化视域下高校德育研究

包邮德育理论探新丛书内化视域下高校德育研究

¥42.2 (5.6折) ?
1星价 ¥42.2
2星价¥42.2 定价¥7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817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11
  • 出版时间:2015-11-01
  • 条形码:9787516181751 ; 978-7-5161-8175-1

内容简介

本书对道德内化的本质、道德内化过程的阶段、动力、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与方法,结合多元化的社会现实,立足于内化视域对我国高校德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考量,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高校德育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基于道德内化的视角提出了高校德育建构的策略,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目录

绪论
**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和创新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章 道德内化:高校德育的逻辑起点
**节 道德内化的学理解读
一 道德内化概念的理解
二 道德内化的基本要素
三 道德内化的基本特征
四 道德内化的基本类型
五 道德内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校德育始于道德内化
一 德育概念的界定
二 道德内化是高校德育的起始阶段
第三节 高校德育内化的价值探寻
一 内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基础
二 内化是促进个体品德完善的必要条件
三 内化是应对高校德育现实挑战的需要

第二章 不同视角道德内化的理论借鉴
**节 心理学视角的道德内化
一 道德内化的心理因素及作用
二 道德内化的心理结构及功能
三 道德内化的运行阶段及状态
四 当代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冲突
第二节 教育学视角的道德内化
一 内化是德育过程的**次飞跃
二 内化是主体间的互动过程
三 内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伦理学视角的道德内化
一 内化范畴在伦理学中的特殊地位
二 义务和良心是道德内化进程的阶段
三 荣誉、善美和幸福是道德内化的动力

第三章 高校德育内化的现实考量
**节 高校德育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德育内化主体自身的问题
二 德育内化目标知性化
三 德育内化客体非人本化
四 德育内化方法单一化
五 德育内化评价机械化
第二节 高校德育内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学校教育的偏差对德育内化的负面作用
二 学生自身素养对德育内化的消解削弱
三 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内化的消极影响
四 不良家庭氛围对德育内化的错误导向

第四章 高校德育内化的路径选择
**节 内化视角下高校德育的理性思考
一 道德可教性辨析
二 道德教育的道德性论证
三 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区分
第二节 高校德育内化路径建构的基本设想
一 发挥学生主体性,立足德育服务实现道德内化
二 坚持德育以内化为基点,实施道德内化策略
三 坚持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内化现实性
四 坚持德育方法立足实践,增强道德内化实效性
五 坚持德育评价以内化实效为目标,完善道德内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内化视域下高校德育研究》:  一般认为,“德育”一词是在17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对教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认为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和体育。至此,“德育”才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被逐渐认可和运用。此概念在20世纪初期传人我国。1912年,中国国民政府颁布当时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①这一宗旨的实施意味着“德育”一词开始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概念。但“德育”一词自提出到现在,虽已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但对此概念的解释依然众说纷纭、各种各样,仍旧未能有一种明确且获得公认的界定。“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中国,由于所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影响,国内的教育家们都试图使“德育”的概念逐步完善并期待获得*终确立。在我国,人们在实践中对德育的理解和说法异常丰富,基于语言背景、习惯经验、逻辑需要及分类标准等不同,对“德育”概念给出了诸多不同的表述,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德育的本质。对当前我国关于德育概念的不同界定,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即狭义德育和广义德育。狭义德育又称“小德育”,坚持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德育又称“大德育”,坚持认为德育应该涵盖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甚至包括其他更多方面内容的总称。在此,笔者无意对德育概念有关广义或狭义的理解作评析和审理,也不对德育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作更为细致深入的探究。只是为了《内化视域下高校德育研究》研究的需要,结合自身德育实践经验的体会,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生成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并引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建构和道德品质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由此,《内化视域下高校德育研究》所指的德育是狭义的德育。  二道德内化是高校德育的起始阶段  从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德育过程要经历两个不同阶段发生两次质的飞跃,**次飞跃是指外在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道德品质阶段的内化;第二次飞跃是指把内化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道德行为习惯阶段的外化。道德内化是德育过程的**次飞跃,是高校德育的起始阶段,是高校德育要完成的首要环节和基本使命。  (一)道德内化是高校德育的首要环节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任务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下把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到个体道德意识之中,并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把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形成明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内化过程是高校德育的首要环节和基础阶段,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只有被个体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才有可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因此,道德内化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德育是否能够取得成效。  ……

作者简介

  马军红,女,1973年出生,河北清河人,法学博士,邢台学院副教授,邢台市中青年理论专家,河北省当代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成员。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主要研究方向,对初等教育也有所涉猎。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近年来主持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河北省教育厅课题等4项科研课题。论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路径》获邢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