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开的大幕——新时期“戏剧观”论争研究论纲

半开的大幕——新时期“戏剧观”论争研究论纲

1星价 ¥25.0 (3.2折)
2星价¥24.2 定价¥7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404812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3
  • 出版时间:2019-09-01
  • 条形码:9787104048121 ; 978-7-104-04812-1

内容简介

  关于20世纪80年代曾对中国戏剧舞台产生深远影响的新时期“戏剧观论争”,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但学术上的历史性总结至今尚未产生专著。本文由于个人所限,仅从框架勾勒的角度入手,进行总体梳理与探讨,希冀对这一戏剧现象的深入挖掘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促动对这一戏剧现象的深入研究,尤其是现象背后其“所以然”的组成因素,带来更广泛意义上的历史性经验总结。并且,鉴于“戏剧观”论争在实际结果上更突出地呈现于话剧舞台,《半开的大幕:新时期“戏剧观”论争研究论纲》将着重于话剧领域的分析。
  这场论争对中国戏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转折性作用,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戏剧界,尤其是中国话剧界自1949年之后30年发展的一种集成,又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90年代及之后中国戏剧界发展方向的导引。

目录

导论
**章 “戏剧观”论争的社会时代背景与戏剧文化语境
**节 社会时代背景
一、20世纪70年代的伤痕与暗流涌动
二、20世纪80年代的宣泄、平衡与活力
第二节 戏剧文化语境
一、“戏剧观”论争的缘起与状况
二、布莱希特的闯入
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恒定影响
四、西方现代派导表演的导向性影响

第二章 “戏剧观”论争的特征
**节 对待戏剧理论的饥渴与悖论
一、对戏剧舞台多样化的渴望
二、对待和使用戏剧理论的悖论
第二节 对外对内借鉴的双重模糊与表面化

第三章 “戏剧观”论争的影响与结果
**节 舞台艺术形式与文本内涵的丰富与背离
一、丰富
二、背离
第二节 抒情化的韧性生命力
第三节 非编剧中心制的形成

第四章 “戏剧观”论争的本质成因
**节 中西文明源头的不同走向
一、西方圣经思维与基督文化的确立
二、华夏文明自我求索的精神之路
第二节 中西定义戏剧的本质之别
一、敬神与娱神
二、崇拜与实用
第三节 时代的交叉点
一、近现代西方艺术对基督信仰的隔膜与背离现象
二、中国对欧美戏剧的陌生与模仿
三、个性的高扬与混沌

结语
附录 公开发表的有关新时期“戏剧观”论争的主要文章列表(以年份为序)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半开的大幕:新时期“戏剧观”论争研究论纲》:
  四、西方现代派导表演的导向性影响
  新时期“戏剧观”论争把布莱希特和相应的中国戏曲推到了*前台,论争的很多内容都由此展开。但与此同时,西方现当代一些戏剧实验者也被中国的戏剧革新者高度关注。
  但是,西方现代派导表演的影响,从实际效果而言,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只能说起到了一个导向性的引导作用,真正的深入肌理方面则还不如布莱希特方面做的更远。翻译的原因,实际理解的原因,交流的原因,现场观察缺失的原因,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差异,错落的整体原因,再加之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戏剧理论热度骤降的现实原因,这一切都成为一个开放的洞口,却难以总结出实质性的成果和互动进展。直至今天,年轻一代的编导对此也是概莫能是,模糊而言。应当说,开放的姿态迎来了这个新的方向和参考,但真正的互补和交流还是没有产生,即便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外间的演出交流日趋繁盛,文化内在的探讨仍然没有在核心地带驱散迷雾。所以,这一部分的研究相对来说也是少见一定数量的实物内容的。
  格罗托夫斯基及其“贫困戏剧”的理论与实践,阿尔托的“残酷戏剧”主张,*令中国戏剧导演感受到彻底解放的彼得·布鲁克关于“空的空间”的阐释,以及在中国带来一阵实验热潮的理查·谢克纳的“环境戏剧”,都是戏剧理论界频频出现用以借鉴的*新的戏剧美学主张:人们渴望拿来他们的视角和经验来丰富中国的话剧舞台。其中尤以格罗托夫斯基“贫困戏剧”的一套肢体训练方法,得到了延续于布氏与戏曲讨论的那种对演员肢体行动重视的关注和学习。
  而他们之所以能被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剧坛引进参照,*迫切的原因或许正如余秋雨所认为的“所谓‘布莱希特之后’,实际上也就是以阿尔托为源头的戏剧人类学潮流的渐渐展开。”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尤其是阿尔托与格洛托夫斯基,他们对戏剧回归原始性、宗教性的努力方向与当年中国文化界开始关注哲理思考,关注“终极关怀”,文学界的“寻根热”,以及对人生与社会现象的种种“忧思录”相契合,中国的戏剧人也因此开始和戏剧终极源头的思考相接触,尽管很多还停留在外围,甚至只是惯性思维下对肢体语言的运用和学习,但这个方向已经开启。余氏也开始意识到“如果以阿尔托的观念来看布莱希特,那么,那种社会——历史哲理,那种在间离后所产生的理性思辨,都属于不真实的、被现代文明所控制的、沉埋于言词间的戏剧范畴。”“由于演员呈示的是一种圣洁的生命,因此,它也就足可囊括历史、消融历史。……这样,历史化、史诗性就不存在了,只剩下了历史背后更根本的存在:人类学意义上的真实的人。”
  ……

作者简介

  张驰,1973年4月生于长春。2018年7月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戏剧影视学中国话剧史论方向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戏剧类核心期刊《戏剧文学》及民革中央团结报社编辑,并获第十七届田汉戏剧奖“首届优秀编辑奖”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主任编辑。
  自15岁发表诗歌以来已发表有《2073年的一天》等小说、诗歌、剧本、散文、随笔等创作类原创作品四十余篇及《号角与私语——论<北京人>场外声音的运用》等剧评、访谈与文化时评类理论文章多篇,并获多种奖项,2017年独立撰写出版《中国当代戏剧名家访谈录》(三十万字)一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