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汉字起源新探

中华汉字起源新探

1星价 ¥70.8 (7.7折)
2星价¥70.8 定价¥9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2813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0,238页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030628138 ; 978-7-03-062813-8

本书特色

《中华汉字起源新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新的理论范畴和理论框架,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方法论,基于逻辑与认知的崭新向度,深入研究中华汉字起源的内在历程,进而深刻揭示中华汉字的逻辑构造与认知体系。这对深入理解中华古典文化的根基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视野,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提供了学术借鉴。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中华汉字起源的专题性研究, 目的在于主要依据文献与考古资料并以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种证据法”为核心方法论, 在逻辑与认知的崭新向度, 深入研究中华汉字起源的内在历程, 进而深刻揭示中华汉字的逻辑构造与认知体系, 这对深入理解中华古典文化的根基与中国文化精神实质之所在, 提供了新的视野, 并对古典文化的当代复兴之路提供一种学术的借鉴。

目录

目录**章 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 1**节 文明的曙光 2第二节 汉字结构的统一 7第二章 从痕迹到符号(上) 19**节 中华人类文化的根基与创造机理 19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痕迹符号系统 24第三章 从痕迹到符号(下) 43**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逻辑认知与符号制作的突破 49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逻辑认知与符号系统的延续 85第四章 从“图”到“书” 131**节 两种年代学 132第二节 图符与书符 135第三节 符形与判断 139第四节 延续的图符 143第五节 原创的书符 164结语 232参考文献 234后记 237插图目录图1-1 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玫瑰花卉图案彩陶盆 3图1-2 红山文化玉熊龙 4图1-3 何尊 5图1-4 何尊铭文拓片 6图1-5 仓颉像 8图1-6 遤鼎拓片 9图1-7 秦泰山石刻拓片 9图1-8 许慎像 10图1-9 唐写本《说文解字》残卷 11图2-1 刘勰的大符号观 21图2-2 旧石器时代正尖尖状器 28图2-3 旧石器时代长尖石锥 29图2-4 人工打制的石片及其特征 34图2-5 兴隆洞遗址象牙刻画照片 35图2-6 兴隆洞遗址象牙刻画线图 35图2-7 峙峪遗址骨器刻画摹本 36图2-8 峙峪遗址出土的骨器刻画 36图2-9 王府井遗址骨片刻画 37图2-10 水洞沟遗址石核刻画 38图2-11 水洞沟遗址石核刻画局部放大图 38图3-1 石器刻符 50图3-2 柄形器顶面刻符 50图3-3 M344内出土龟甲及石子 51图3-4 M363﹕13龟甲及内装石子 52图3-5 贾湖遗址出土骨笛(1) 53图3-6 贾湖遗址出土骨笛(2) 53图3-7 贾湖遗址出土骨笛(3) 54图3-8 贾湖遗址出土骨笛局部放大图 54图3-9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片(1) 58图3-10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片(2) 59图3-11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片(3) 59图3-12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片(4) 60图3-13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片(5) 61图3-14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片(6) 61图3-15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彩陶泥塑人面头像 61图3-16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纹面陶塑人头像 62图3-17 祖形陶支架(1) 65图3-18 祖形陶支架(2) 65图3-19 双墩遗址的刻画符号(1) 67图3-20 双墩遗址的刻画符号(2) 68图3-21 双墩遗址的刻画符号(3) 68图3-22 十字形刻画符号(1) 69图3-23 十字形刻画符号(2) 69图3-24 十字形刻画符号(3) 70图3-25 圆形刻画符号(1) 70图3-26 圆形刻画符号(2) 71图3-27 圆形刻画符号(3) 71图3-28 圆圈形刻画符号(1) 72图3-29 圆圈形刻画符号(2) 72图3-30 圆圈形刻画符号(3) 73图3-31 三角形刻画符号(1) 73图3-32 三角形刻画符号(2) 74图3-33 三角形刻画符号(3) 74图3-34 八字形刻画符号(1) 75图3-35 八字形刻画符号(2) 75图3-36 八字形刻画符号(3) 76图3-37 植物形刻画符号(1) 76图3-38 植物形刻画符号(2) 77图3-39 植物形刻画符号(3) 77图3-40 鱼形刻画符号(1) 78图3-41 鱼形刻画符号(2) 78图3-42 鱼形刻画符号(3) 79图3-43 猪形刻画符号(1) 79图3-44 猪形刻画符号(2) 80图3-45 猪形刻画符号(3) 80图3-46 高形刻画符号(1) 81图3-47 高形刻画符号(2) 81图3-48 高形刻画符号(3) 82图3-49 十字形刻画符号(1) 82图3-50 十字形刻画符号(2) 83图3-51 十字形刻画符号(3) 83图3-52 半坡彩陶盆 88图3-53 元君庙陶钵 89图3-54 北首岭彩陶罐 89图3-55 马家窑彩陶 90图3-56 柳湾彩陶罐 90图3-57 鱼身纹演变推测图 91图3-58 人面纹演变推测图 92图3-59 仰韶文化鱼纹彩陶盆演变发展图 93图3-60 仰韶文化鱼身纹演变推测图 94图3-61 庙底沟类型正面鸟纹彩陶盆演变推测图 96图3-62 庙底沟类型彩陶侧面鸟纹演变图 97图3-63 大河村、秦王寨类型鸟纹演变推测图 98图3-64 马家窖类型彩陶鸟纹演变图 99图3-65 火烧沟蜥蜴纹演变图 100图3-66 辛店文化鸟纹演变图(1) 101图3-67 辛店文化鸟纹演变图(2) 102图3-68 庙底沟、石岭下类型彩陶圆形内花纹 103图3-69 马厂类型彩陶圆形内花纹 104图3-70 纺轮(1) 111图3-71 纺轮(2) 112图3-72 纺轮(3) 112图3-73 玉人 113图3-74 人头冠形饰 114图3-75 玉龙 115图3-76 玉鹰 116图3-77 双虎玉璜 116图3-78 玉版 117图3-79 玉背龟甲 118图3-80 彩陶瓮(残)刻画拓片 119图3-81 彩陶瓮(残)刻画拓片局部截图 120图3-82 石雕人像(正面) 121图3-83 石雕人像(侧面) 122图3-84 石雕人像(背面) 123图3-85 红陶法器(A面) 124图3-86 红陶法器(B面) 125图3-87 陶支座顶部(1) 126图3-88 陶支座顶部(2) 127图3-89 陶支座顶部(3) 127图3-90 陶支座顶部原件 128图3-91 陶支座顶部拓片 129图3-92 陶支座顶部摹本 129图4-1 贾湖文化刻画符号 144图4-2 双墩文化陶器符号 144图4-3 仰韶文化陶器符号 145图4-4 大溪文化(附屈家岭文化)陶器符号 145图4-5 崧泽文化陶器符号 145图4-6 小河沿文化陶器符号 146图4-7 汝州洪山庙陶器符号 146图4-8 马家窑文化陶器符号(1) 149图4-9 马家窑文化陶器符号(2) 149图4-10 马家窑文化陶器符号(3) 150图4-11 马家窑文化陶器符号(4) 150图4-12 龙山文化陶器符号 150图4-13 西樵山文化陶器符号 151图4-14 石家河文化陶器符号(1) 151图4-15 石家河文化陶器符号(2) 152图4-16 二里头文化陶器符号 154图4-17 郑州商代遗址陶器符号 155图4-18 河北藁城台西陶器符号 155图4-19 江西清江吴城陶器符号 155图4-20 新疆察吾乎沟口文化彩陶图案符号 155图4-21 山西侯马东周陶器符号(1) 156图4-22 山西侯马东周陶器符号(2) 156图4-23 越王勾践剑铭文照片及拓片 158图4-24 攻吾王光剑拓片及摹本 159图4-25 玉璧(1) 169图4-26 玉璧(2) 170图4-27 玉璧(3) 170图4-28 玉璧(4) 171图4-29 钺形玉璧 171图4-30 玉扁平琮形器 172图4-31 玉双联璧 173图4-32 玉鸟面纹琮 173图4-33 玉兽面纹琮 174图4-34 牛河梁遗址祭坛 178图4-35 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全景 179图4-36 牛河梁遗址积石冢 179图4-37 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墓室 180图4-38 牛河梁遗址遗契刻符形(1) 182图4-39 牛河梁遗址遗契刻符形(2) 183图4-40 牛河梁遗址直线彩绘符形 183图4-41 牛河梁遗址三角块彩绘符形 184图4-42 牛河梁遗址圆圈线彩绘符形 184图4-43 牛河梁遗址回弧线彩绘符形 185图4-44 牛河梁遗址几何形彩绘符形 185图4-45 牛河梁遗址复合彩绘符形(1) 186图4-46 牛河梁遗址复合彩绘符形(2) 187图4-47 牛河梁遗址复合彩绘符形(3) 187图4-48 牛河梁遗址复合彩绘带盖彩陶罐 188图4-49 牛河梁坛与冢 189图4-50 牛河梁彩陶罐盖摹本 190图4-51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190图4-52 大威德金刚坛城 191图4-53 十一面观音坛城 192图4-54 上乐金刚坛城 192图4-55 牛河梁遗址彩陶罐盖(1) 193图4-56 牛河梁遗址彩陶罐盖(2) 193图4-57 牛河梁遗址塔形器残片摹本 194图4-58 牛河梁遗址彩陶鱼龙刻纹陶片 195图4-59 牛河梁遗址彩陶鱼龙刻纹摹本 195图4-60 胡头沟遗址鱼形耳坠与三联玉璧 197图4-61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彩绘壁画 198图4-62 东山嘴遗址彩塑人像上部残片 200图4-63 东山嘴遗址彩塑人像腿部残片 201图4-64 兴隆沟遗址红山文化陶塑人像 202图4-65 牛河梁遗址中华共祖女神像 203图4-66 藏传佛教叶绿佛母唐卡像 203图4-67 藏传佛教光明佛母唐卡像 204图4-68 大汶口陶尊刻画符号 206图4-69 尉迟寺陶尊刻画符号 207图4-70 良渚文化玉镯刻画符号 207图4-71 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 208图4-72 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画符号 209图4-73 良渚文化陶壶刻画符号 210图4-74 甲骨文与青铜器图形文字的同一性和差异性(1) 213图4-75 甲骨文与青铜器图形文字的同一性和差异性(2) 213图4-76 石棚山遗址陶罐符形 214图4-77 石棚山遗址陶罐符形摹本 214图4-78 丁公村陶书 216图4-79 丁公村陶书摹本 216图4-80 周原甲骨文(1) 216图4-81 周原甲骨文(2) 217图4-82 战国行气玉佩铭 217图4-83 高邮龙虬庄南荡文化陶书 218图4-84 高邮龙虬庄南荡文化陶书摹本 219图4-85 城子崖陶文摹本 220图4-86 良渚文化陶器刻画符号(1) 221图4-87 良渚文化陶器刻画符号(2) 221图4-88 良渚文化陶器刻画符号(3) 222图4-89 良渚文化陶器刻画符号(4) 2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连顺,笔名顺真,吉林桦甸人,贵州大学特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哲学方向负责人。现任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因明》学刊编委、《宗教与哲学》学刊编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出版《释量论自义比量品略解浅疏》等学术专著五部、译著《佛教逻辑学之研究》(合译)一部,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世界宗教研究》、《逻辑学研究》、《中州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