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天下秩序的建构与文学书写
1星价
¥38.8
(5.7折)
2星价¥38.8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30553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59页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519305536 ; 978-7-5193-0553-6
本书特色
本书稿是系统研究财富的本质问题及其各种表现形态的学术专著。本书稿*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第二章深入分析了财富的本质问题和财富的基本表现形式。本书稿的第三章至第十一章,分别从财富与生产总、财富与市场、财富与教育、财富与科技、财富与经济制度、财富与文化、财富与经济秩序、财富与自由、财富与艺术9个方面对财富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加以研究和论述。本研究从全新的视角分析了财富的本质及其财富的表现形态,在理论研究上有创新。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历史文本, 思考大一统心理空间图式下的汉帝国对天下秩序的想象。中央与四方、南方与北方是本书试图架构的两个基点, 或者说是重新检讨汉代天下秩序的建构与文学空间书写的两个论题。本书旨在通过这两个议题的检讨与思考, 观察汉代天下秩序建构和文学书写内蕴的政治权力、社会记忆、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
目录
绪论 ⁄00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001
二、研究史的回顾与学术空间的开拓⁄003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013
四、总体框架结构⁄014
**章 边境开发:郡县式的天下秩序⁄017
**节 华夷之辨:反开边派的天下观⁄017
一、九州为境与《上书谏伐南越》⁄017
二、虚耗中国与《弃珠厓议》⁄021
第二节 王者无外:开边派的天下观⁄027
一、推广仁泽与《难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与征颂文学⁄032
第三节 边境开发的可能与内涵⁄037
一、边境开发的实践基础⁄037
二、“称臣称名”的郡县制内涵⁄048
结语⁄054
第二章 “四夷列传”: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节 血缘认同:“夷夏同源”神话的建构⁄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构⁄061
三、血缘神话的选择⁄065
第二节 文化区隔:“夷夏之辨”传统的坚持⁄070
一、司马迁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区隔中的优秀与低劣⁄073
第三节 家族结构:天下秩序的内部形态⁄078
一、大宗的华夏与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渊源与依据⁄082
结语⁄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学: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节祭天之:天子与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汉代祭天之的发展⁄087
二、祭天仪式的意义⁄091
第二节 甘泉文学: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应与甘泉祭祀乐歌⁄098
二、诚敬通天与甘泉诸赋⁄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与人神沟通方式的变迁⁄107
第三节 巡狩文学: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间展演⁄115
二、汉代巡颂文学的天下演示⁄118
结语⁄124
第四章 史料编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节“剽悍轻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从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类型化⁄131
第二节 大一统叙述结构下南方形象的认知与演变⁄134
一、大一统叙述结构下的地域认知⁄134
二、文化视野下的地域认知演变⁄145
第三节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记忆的选择⁄151
二、价的错位⁄156
第四节 “直躬证父”文本的改编与南北文化竞争⁄160
一、“直躬证父”文本的衍变⁄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汉代的“亲亲相隐”与“婞直之风”⁄169
结语⁄172
第五章 《毛诗》阐释:大一统视野下的南方认知⁄173
**节 大一统观念下的“京师”阐释⁄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风俗的统一⁄182
三、中央集权⁄190
第二节 大一统视域下的“二南”解释⁄196
一、九州一体:广土众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录的“南风”⁄201
结语⁄205
第六章 《楚辞》研究:儒学背景下的南方探讨⁄206
**节 《楚辞》编纂与动态空间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辞》编纂⁄208
二、开放流动的《楚辞》空间⁄212
第二节 依经立义的《楚辞》研究⁄215
一、《楚辞》仕进:帝王个人的私下爱好⁄216
二、依诗释骚:立足经学的《楚辞》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辞》的文学传统⁄230
结语⁄236
参考文献⁄237
致谢⁄259
绪论 ⁄00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001
二、研究史的回顾与学术空间的开拓⁄003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013
四、总体框架结构⁄014
**章 边境开发:郡县式的天下秩序⁄017
**节 华夷之辨:反开边派的天下观⁄017
一、九州为境与《上书谏伐南越》⁄017
二、虚耗中国与《弃珠厓议》⁄021
第二节 王者无外:开边派的天下观⁄027
一、推广仁泽与《难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与征颂文学⁄032
第三节 边境开发的可能与内涵⁄037
一、边境开发的实践基础⁄037
二、“称臣称名”的郡县制内涵⁄048
结语⁄054
第二章 “四夷列传”: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节 血缘认同:“夷夏同源”神话的建构⁄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构⁄061
三、血缘神话的选择⁄065
第二节 文化区隔:“夷夏之辨”传统的坚持⁄070
一、司马迁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区隔中的优秀与低劣⁄073
第三节 家族结构:天下秩序的内部形态⁄078
一、大宗的华夏与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渊源与依据⁄082
结语⁄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学: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节祭天之:天子与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汉代祭天之的发展⁄087
二、祭天仪式的意义⁄091
第二节 甘泉文学: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应与甘泉祭祀乐歌⁄098
二、诚敬通天与甘泉诸赋⁄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与人神沟通方式的变迁⁄107
第三节 巡狩文学: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间展演⁄115
二、汉代巡颂文学的天下演示⁄118
结语⁄124
第四章 史料编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节“剽悍轻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从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类型化⁄131
第二节 大一统叙述结构下南方形象的认知与演变⁄134
一、大一统叙述结构下的地域认知⁄134
二、文化视野下的地域认知演变⁄145
第三节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记忆的选择⁄151
二、价的错位⁄156
第四节 “直躬证父”文本的改编与南北文化竞争⁄160
一、“直躬证父”文本的衍变⁄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汉代的“亲亲相隐”与“婞直之风”⁄169
结语⁄172
第五章 《毛诗》阐释:大一统视野下的南方认知⁄173
**节 大一统观念下的“京师”阐释⁄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风俗的统一⁄182
三、中央集权⁄190
第二节 大一统视域下的“二南”解释⁄196
一、九州一体:广土众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录的“南风”⁄201
结语⁄205
第六章 《楚辞》研究:儒学背景下的南方探讨⁄206
**节 《楚辞》编纂与动态空间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辞》编纂⁄208
二、开放流动的《楚辞》空间⁄212
第二节 依经立义的《楚辞》研究⁄215
一、《楚辞》仕进:帝王个人的私下爱好⁄216
二、依诗释骚:立足经学的《楚辞》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辞》的文学传统⁄230
结语⁄236
参考文献⁄237
致谢⁄259
绪论 ⁄00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001
二、研究史的回顾与学术空间的开拓⁄003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013
四、总体框架结构⁄014
**章 边境开发:郡县式的天下秩序⁄017
**节 华夷之辨:反开边派的天下观⁄017
一、九州为境与《上书谏伐南越》⁄017
二、虚耗中国与《弃珠厓议》⁄021
第二节 王者无外:开边派的天下观⁄027
一、推广仁泽与《难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与征颂文学⁄032
第三节 边境开发的可能与内涵⁄037
一、边境开发的实践基础⁄037
二、“称臣称名”的郡县制内涵⁄048
结语⁄054
第二章 “四夷列传”: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节 血缘认同:“夷夏同源”神话的建构⁄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构⁄061
三、血缘神话的选择⁄065
第二节 文化区隔:“夷夏之辨”传统的坚持⁄070
一、司马迁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区隔中的优秀与低劣⁄073
第三节 家族结构:天下秩序的内部形态⁄078
一、大宗的华夏与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渊源与依据⁄082
结语⁄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学: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节祭天之:天子与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汉代祭天之的发展⁄087
二、祭天仪式的意义⁄091
第二节 甘泉文学: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应与甘泉祭祀乐歌⁄098
二、诚敬通天与甘泉诸赋⁄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与人神沟通方式的变迁⁄107
第三节 巡狩文学: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间展演⁄115
二、汉代巡颂文学的天下演示⁄118
结语⁄124
第四章 史料编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节“剽悍轻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从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类型化⁄131
第二节 大一统叙述结构下南方形象的认知与演变⁄134
一、大一统叙述结构下的地域认知⁄134
二、文化视野下的地域认知演变⁄145
第三节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记忆的选择⁄151
二、价的错位⁄156
第四节 “直躬证父”文本的改编与南北文化竞争⁄160
一、“直躬证父”文本的衍变⁄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汉代的“亲亲相隐”与“婞直之风”⁄169
结语⁄172
第五章 《毛诗》阐释:大一统视野下的南方认知⁄173
**节 大一统观念下的“京师”阐释⁄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风俗的统一⁄182
三、中央集权⁄190
第二节 大一统视域下的“二南”解释⁄196
一、九州一体:广土众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录的“南风”⁄201
结语⁄205
第六章 《楚辞》研究:儒学背景下的南方探讨⁄206
**节 《楚辞》编纂与动态空间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辞》编纂⁄208
二、开放流动的《楚辞》空间⁄212
第二节 依经立义的《楚辞》研究⁄215
一、《楚辞》仕进:帝王个人的私下爱好⁄216
二、依诗释骚:立足经学的《楚辞》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辞》的文学传统⁄230
结语⁄236
参考文献⁄237
致谢⁄259
绪论 ⁄00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001
二、研究史的回顾与学术空间的开拓⁄003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013
四、总体框架结构⁄014
**章 边境开发:郡县式的天下秩序⁄017
**节 华夷之辨:反开边派的天下观⁄017
一、九州为境与《上书谏伐南越》⁄017
二、虚耗中国与《弃珠厓议》⁄021
第二节 王者无外:开边派的天下观⁄027
一、推广仁泽与《难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与征颂文学⁄032
第三节 边境开发的可能与内涵⁄037
一、边境开发的实践基础⁄037
二、“称臣称名”的郡县制内涵⁄048
结语⁄054
第二章 “四夷列传”: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节 血缘认同:“夷夏同源”神话的建构⁄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构⁄061
三、血缘神话的选择⁄065
第二节 文化区隔:“夷夏之辨”传统的坚持⁄070
一、司马迁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区隔中的优秀与低劣⁄073
第三节 家族结构:天下秩序的内部形态⁄078
一、大宗的华夏与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渊源与依据⁄082
结语⁄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学: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节祭天之:天子与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汉代祭天之的发展⁄087
二、祭天仪式的意义⁄091
第二节 甘泉文学: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应与甘泉祭祀乐歌⁄098
二、诚敬通天与甘泉诸赋⁄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与人神沟通方式的变迁⁄107
第三节 巡狩文学: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间展演⁄115
二、汉代巡颂文学的天下演示⁄118
结语⁄124
第四章 史料编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节“剽悍轻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从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类型化⁄131
第二节 大一统叙述结构下南方形象的认知与演变⁄134
一、大一统叙述结构下的地域认知⁄134
二、文化视野下的地域认知演变⁄145
第三节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记忆的选择⁄151
二、价的错位⁄156
第四节 “直躬证父”文本的改编与南北文化竞争⁄160
一、“直躬证父”文本的衍变⁄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汉代的“亲亲相隐”与“婞直之风”⁄169
结语⁄172
第五章 《毛诗》阐释:大一统视野下的南方认知⁄173
**节 大一统观念下的“京师”阐释⁄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风俗的统一⁄182
三、中央集权⁄190
第二节 大一统视域下的“二南”解释⁄196
一、九州一体:广土众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录的“南风”⁄201
结语⁄205
第六章 《楚辞》研究:儒学背景下的南方探讨⁄206
**节 《楚辞》编纂与动态空间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辞》编纂⁄208
二、开放流动的《楚辞》空间⁄212
第二节 依经立义的《楚辞》研究⁄215
一、《楚辞》仕进:帝王个人的私下爱好⁄216
二、依诗释骚:立足经学的《楚辞》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辞》的文学传统⁄230
结语⁄236
参考文献⁄237
致谢⁄259
绪论 ⁄00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001
二、研究史的回顾与学术空间的开拓⁄003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013
四、总体框架结构⁄014
**章 边境开发:郡县式的天下秩序⁄017
**节 华夷之辨:反开边派的天下观⁄017
一、九州为境与《上书谏伐南越》⁄017
二、虚耗中国与《弃珠厓议》⁄021
第二节 王者无外:开边派的天下观⁄027
一、推广仁泽与《难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与征颂文学⁄032
第三节 边境开发的可能与内涵⁄037
一、边境开发的实践基础⁄037
二、“称臣称名”的郡县制内涵⁄048
结语⁄054
第二章 “四夷列传”: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节 血缘认同:“夷夏同源”神话的建构⁄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构⁄061
三、血缘神话的选择⁄065
第二节 文化区隔:“夷夏之辨”传统的坚持⁄070
一、司马迁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区隔中的优秀与低劣⁄073
第三节 家族结构:天下秩序的内部形态⁄078
一、大宗的华夏与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渊源与依据⁄082
结语⁄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学: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节祭天之:天子与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汉代祭天之的发展⁄087
二、祭天仪式的意义⁄091
第二节 甘泉文学: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应与甘泉祭祀乐歌⁄098
二、诚敬通天与甘泉诸赋⁄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与人神沟通方式的变迁⁄107
第三节 巡狩文学: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间展演⁄115
二、汉代巡颂文学的天下演示⁄118
结语⁄124
第四章 史料编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节“剽悍轻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从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类型化⁄131
第二节 大一统叙述结构下南方形象的认知与演变⁄134
一、大一统叙述结构下的地域认知⁄134
二、文化视野下的地域认知演变⁄145
第三节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记忆的选择⁄151
二、价的错位⁄156
第四节 “直躬证父”文本的改编与南北文化竞争⁄160
一、“直躬证父”文本的衍变⁄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汉代的“亲亲相隐”与“婞直之风”⁄169
结语⁄172
第五章 《毛诗》阐释:大一统视野下的南方认知⁄173
**节 大一统观念下的“京师”阐释⁄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风俗的统一⁄182
三、中央集权⁄190
第二节 大一统视域下的“二南”解释⁄196
一、九州一体:广土众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录的“南风”⁄201
结语⁄205
第六章 《楚辞》研究:儒学背景下的南方探讨⁄206
**节 《楚辞》编纂与动态空间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辞》编纂⁄208
二、开放流动的《楚辞》空间⁄212
第二节 依经立义的《楚辞》研究⁄215
一、《楚辞》仕进:帝王个人的私下爱好⁄216
二、依诗释骚:立足经学的《楚辞》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辞》的文学传统⁄230
结语⁄236
参考文献⁄237
致谢⁄259
绪论 ⁄00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001
二、研究史的回顾与学术空间的开拓⁄003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013
四、总体框架结构⁄014
**章 边境开发:郡县式的天下秩序⁄017
**节 华夷之辨:反开边派的天下观⁄017
一、九州为境与《上书谏伐南越》⁄017
二、虚耗中国与《弃珠厓议》⁄021
第二节 王者无外:开边派的天下观⁄027
一、推广仁泽与《难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与征颂文学⁄032
第三节 边境开发的可能与内涵⁄037
一、边境开发的实践基础⁄037
二、“称臣称名”的郡县制内涵⁄048
结语⁄054
第二章 “四夷列传”: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节 血缘认同:“夷夏同源”神话的建构⁄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构⁄061
三、血缘神话的选择⁄065
第二节 文化区隔:“夷夏之辨”传统的坚持⁄070
一、司马迁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区隔中的优秀与低劣⁄073
第三节 家族结构:天下秩序的内部形态⁄078
一、大宗的华夏与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渊源与依据⁄082
结语⁄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学: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节祭天之:天子与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汉代祭天之的发展⁄087
二、祭天仪式的意义⁄091
第二节 甘泉文学: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应与甘泉祭祀乐歌⁄098
二、诚敬通天与甘泉诸赋⁄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与人神沟通方式的变迁⁄107
第三节 巡狩文学: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间展演⁄115
二、汉代巡颂文学的天下演示⁄118
结语⁄124
第四章 史料编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节“剽悍轻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从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类型化⁄131
第二节 大一统叙述结构下南方形象的认知与演变⁄134
一、大一统叙述结构下的地域认知⁄134
二、文化视野下的地域认知演变⁄145
第三节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记忆的选择⁄151
二、价的错位⁄156
第四节 “直躬证父”文本的改编与南北文化竞争⁄160
一、“直躬证父”文本的衍变⁄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汉代的“亲亲相隐”与“婞直之风”⁄169
结语⁄172
第五章 《毛诗》阐释:大一统视野下的南方认知⁄173
**节 大一统观念下的“京师”阐释⁄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风俗的统一⁄182
三、中央集权⁄190
第二节 大一统视域下的“二南”解释⁄196
一、九州一体:广土众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录的“南风”⁄201
结语⁄205
第六章 《楚辞》研究:儒学背景下的南方探讨⁄206
**节 《楚辞》编纂与动态空间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辞》编纂⁄208
二、开放流动的《楚辞》空间⁄212
第二节 依经立义的《楚辞》研究⁄215
一、《楚辞》仕进:帝王个人的私下爱好⁄216
二、依诗释骚:立足经学的《楚辞》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辞》的文学传统⁄230
结语⁄236
参考文献⁄237
致谢⁄259
绪论 ⁄00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001
二、研究史的回顾与学术空间的开拓⁄003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013
四、总体框架结构⁄014
**章 边境开发:郡县式的天下秩序⁄017
**节 华夷之辨:反开边派的天下观⁄017
一、九州为境与《上书谏伐南越》⁄017
二、虚耗中国与《弃珠厓议》⁄021
第二节 王者无外:开边派的天下观⁄027
一、推广仁泽与《难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与征颂文学⁄032
第三节 边境开发的可能与内涵⁄037
一、边境开发的实践基础⁄037
二、“称臣称名”的郡县制内涵⁄048
结语⁄054
第二章 “四夷列传”: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节 血缘认同:“夷夏同源”神话的建构⁄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构⁄061
三、血缘神话的选择⁄065
第二节 文化区隔:“夷夏之辨”传统的坚持⁄070
一、司马迁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区隔中的优秀与低劣⁄073
第三节 家族结构:天下秩序的内部形态⁄078
一、大宗的华夏与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渊源与依据⁄082
结语⁄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学: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节祭天之:天子与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汉代祭天之的发展⁄087
二、祭天仪式的意义⁄091
第二节 甘泉文学: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应与甘泉祭祀乐歌⁄098
二、诚敬通天与甘泉诸赋⁄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与人神沟通方式的变迁⁄107
第三节 巡狩文学: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间展演⁄115
二、汉代巡颂文学的天下演示⁄118
结语⁄124
第四章 史料编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节“剽悍轻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从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类型化⁄131
第二节 大一统叙述结构下南方形象的认知与演变⁄134
一、大一统叙述结构下的地域认知⁄134
二、文化视野下的地域认知演变⁄145
第三节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记忆的选择⁄151
二、价的错位⁄156
第四节 “直躬证父”文本的改编与南北文化竞争⁄160
一、“直躬证父”文本的衍变⁄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汉代的“亲亲相隐”与“婞直之风”⁄169
结语⁄172
第五章 《毛诗》阐释:大一统视野下的南方认知⁄173
**节 大一统观念下的“京师”阐释⁄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风俗的统一⁄182
三、中央集权⁄190
第二节 大一统视域下的“二南”解释⁄196
一、九州一体:广土众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录的“南风”⁄201
结语⁄205
第六章 《楚辞》研究:儒学背景下的南方探讨⁄206
**节 《楚辞》编纂与动态空间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辞》编纂⁄208
二、开放流动的《楚辞》空间⁄212
第二节 依经立义的《楚辞》研究⁄215
一、《楚辞》仕进:帝王个人的私下爱好⁄216
二、依诗释骚:立足经学的《楚辞》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辞》的文学传统⁄230
结语⁄236
参考文献⁄237
致谢⁄259
绪论 ⁄00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001
二、研究史的回顾与学术空间的开拓⁄003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013
四、总体框架结构⁄014
**章 边境开发:郡县式的天下秩序⁄017
**节 华夷之辨:反开边派的天下观⁄017
一、九州为境与《上书谏伐南越》⁄017
二、虚耗中国与《弃珠厓议》⁄021
第二节 王者无外:开边派的天下观⁄027
一、推广仁泽与《难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与征颂文学⁄032
第三节 边境开发的可能与内涵⁄037
一、边境开发的实践基础⁄037
二、“称臣称名”的郡县制内涵⁄048
结语⁄054
第二章 “四夷列传”: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节 血缘认同:“夷夏同源”神话的建构⁄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构⁄061
三、血缘神话的选择⁄065
第二节 文化区隔:“夷夏之辨”传统的坚持⁄070
一、司马迁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区隔中的优秀与低劣⁄073
第三节 家族结构:天下秩序的内部形态⁄078
一、大宗的华夏与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渊源与依据⁄082
结语⁄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学: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节祭天之:天子与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汉代祭天之的发展⁄087
二、祭天仪式的意义⁄091
第二节 甘泉文学: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应与甘泉祭祀乐歌⁄098
二、诚敬通天与甘泉诸赋⁄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与人神沟通方式的变迁⁄107
第三节 巡狩文学: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间展演⁄115
二、汉代巡颂文学的天下演示⁄118
结语⁄124
第四章 史料编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节“剽悍轻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从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类型化⁄131
第二节 大一统叙述结构下南方形象的认知与演变⁄134
一、大一统叙述结构下的地域认知⁄134
二、文化视野下的地域认知演变⁄145
第三节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记忆的选择⁄151
二、价的错位⁄156
第四节 “直躬证父”文本的改编与南北文化竞争⁄160
一、“直躬证父”文本的衍变⁄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汉代的“亲亲相隐”与“婞直之风”⁄169
结语⁄172
第五章 《毛诗》阐释:大一统视野下的南方认知⁄173
**节 大一统观念下的“京师”阐释⁄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风俗的统一⁄182
三、中央集权⁄190
第二节 大一统视域下的“二南”解释⁄196
一、九州一体:广土众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录的“南风”⁄201
结语⁄205
第六章 《楚辞》研究:儒学背景下的南方探讨⁄206
**节 《楚辞》编纂与动态空间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辞》编纂⁄208
二、开放流动的《楚辞》空间⁄212
第二节 依经立义的《楚辞》研究⁄215
一、《楚辞》仕进:帝王个人的私下爱好⁄216
二、依诗释骚:立足经学的《楚辞》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辞》的文学传统⁄230
结语⁄236
参考文献⁄237
致谢⁄259
绪论 ⁄00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001
二、研究史的回顾与学术空间的开拓⁄003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013
四、总体框架结构⁄014
**章 边境开发:郡县式的天下秩序⁄017
**节 华夷之辨:反开边派的天下观⁄017
一、九州为境与《上书谏伐南越》⁄017
二、虚耗中国与《弃珠厓议》⁄021
第二节 王者无外:开边派的天下观⁄027
一、推广仁泽与《难蜀父老》⁄027
二、威服四夷与征颂文学⁄032
第三节 边境开发的可能与内涵⁄037
一、边境开发的实践基础⁄037
二、“称臣称名”的郡县制内涵⁄048
结语⁄054
第二章 “四夷列传”:宗法式的天下秩序⁄056
**节 血缘认同:“夷夏同源”神话的建构⁄056
一、武力征伐的否定⁄057
二、夷夏同源的建构⁄061
三、血缘神话的选择⁄065
第二节 文化区隔:“夷夏之辨”传统的坚持⁄070
一、司马迁的“夷夏之辨”思想⁄071
二、文化区隔中的优秀与低劣⁄073
第三节 家族结构:天下秩序的内部形态⁄078
一、大宗的华夏与小宗的四夷⁄078
二、家族制的渊源与依据⁄082
结语⁄084
第三章 祭天文学:宗教式的天下秩序⁄086
**节祭天之:天子与天地交往的媒介⁄086
一、汉代祭天之的发展⁄087
二、祭天仪式的意义⁄091
第二节 甘泉文学:郊祀祭天下的天下秩序⁄098
一、神物感应与甘泉祭祀乐歌⁄098
二、诚敬通天与甘泉诸赋⁄101
三、元成郊祀改革与人神沟通方式的变迁⁄107
第三节 巡狩文学:巡游祭天下的天下支配⁄115
一、秦始皇石刻的空间展演⁄115
二、汉代巡颂文学的天下演示⁄118
结语⁄124
第四章 史料编纂:北方文化本位下的南方想象⁄125
**节“剽悍轻果”的南方想象⁄126
一、从怯懦到剽悍的南方形象⁄127
二、典型人物特征的类型化⁄131
第二节 大一统叙述结构下南方形象的认知与演变⁄134
一、大一统叙述结构下的地域认知⁄134
二、文化视野下的地域认知演变⁄145
第三节 南方形象的形成⁄150
一、记忆的选择⁄151
二、价的错位⁄156
第四节 “直躬证父”文本的改编与南北文化竞争⁄160
一、“直躬证父”文本的衍变⁄161
二、“婞直”的楚文化⁄165
三、汉代的“亲亲相隐”与“婞直之风”⁄169
结语⁄172
第五章 《毛诗》阐释:大一统视野下的南方认知⁄173
**节 大一统观念下的“京师”阐释⁄173
一、天下的中心⁄175
二、风俗的统一⁄182
三、中央集权⁄190
第二节 大一统视域下的“二南”解释⁄196
一、九州一体:广土众域的“二南”⁄196
二、不服周室:斥之不录的“南风”⁄201
结语⁄205
第六章 《楚辞》研究:儒学背景下的南方探讨⁄206
**节 《楚辞》编纂与动态空间的形成⁄206
一、文本中心的《楚辞》编纂⁄208
二、开放流动的《楚辞》空间⁄212
第二节 依经立义的《楚辞》研究⁄215
一、《楚辞》仕进:帝王个人的私下爱好⁄216
二、依诗释骚:立足经学的《楚辞》研究⁄227
三、江南之哀:《楚辞》的文学传统⁄230
结语⁄236
参考文献⁄237
致谢⁄25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韦鸿,男,1965年7月生,湖北公安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主持省级以上社科基金4项,横向课题5项。出版专著1部。获省级二等奖一次,市级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湖北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