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一结构”双重边缘化: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社会边缘化的路径研究
- ISBN:978752034498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20344982 ; 978-7-5203-4498-2
本书特色
自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学派开启边缘性研究以来,对边缘性的研究逐渐分化,形成了两大取向,即偏重外在结构性排斥的边缘情境取向与偏重内在边缘人格变化的边缘心理取向,并普遍认为个体的社会边缘化遵循“从结构到心理”的常规路径。本书借助从既有研究中析出的“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这一对概念工具,通过对中国失独者因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主动建构并逐渐封闭形成边缘人格,进而演化出从“心死”到“孤老”的结构边缘化三阶段进程的分析,认为个体社会边缘化还存在非常规的“心理—结构”路径,并据此构建了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双重路径理论模型。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学派开启边缘性研究以来,对边缘性的研究逐渐分化,形成了两大取向,即偏重外在结构性排斥的边缘情境取向与偏重内在边缘人格变化的边缘心理取向,并普遍认为个体的社会边缘化遵循“从结构到心理”的常规路径。《“心理—结构”双重边缘化: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社会边缘化的路径研究》借助从既有研究中析出的“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这一对概念工具,通过对中国失独者因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主动建构并逐渐封闭形成边缘人格,进而演化出从“心死”到“孤老”的结构边缘化三阶段进程的分析,认为个体社会边缘化还存在非常规的“心理一结构”路径,并据此构建了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双重路径理论模型。
目录
**章 社会边缘化:起点与路径
**节 边缘性研究及其历史脉络
一 边缘性及其历史脉络
二 边缘性研究的两大取向
三 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
第二节 情境变动与边缘化的路径
一 经典理论中的社会边缘化路径
二 社会边缘化的起点——情境变动
三 情境变动的本质——互动身份变动
第三节 研究问题:边缘化的“心理一结构”新路径?
一 对边缘化路径的重新解读
二 问题的提出:边缘化的另一条路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调查地点概况
第二章 失独——失独者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
**节 “失独”的文化意涵
一 “孝”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传统
一 “孝”文化主导下“失独”的文化意涵
第二节 失独——生活异变的开始
一 自我领域
二 社会领域
第三节 失独者生活情境变动的特点
一 生活情境变动的突发性
二 生活情境变动的不可见性
三 生活情境变动的双重建构
四 生活情境变动的剧烈性
第三章 “遗忘就等于背叛”——失独者的心理边缘化
**节 心理边缘化的表现及特点
一 心理边缘化的核心指标
二 失独者心理边缘化的指标选定
第二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化的外显特征
一 创伤再体验症状
二 麻木回避类症状
三 警觉性增高症状
四 过度移情症状
五 其他不良适应症状
第三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的自我建构
一 家庭意涵的中国式转变
二 失独者心理边缘的自我建构途径
第四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化的进程与特点
一 失独:心理边缘化的起点
二 急性应激障碍:心理边缘化初步形成
三 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边缘化*终形成
第四章 日益扩大的角色距离——失独者的结构边缘化
**节 失独者心理边缘后的外在结构性变化
一 角色危机:日益模糊的角色认知
二 价值否定:日益下降的社会地位
三 人情式微:日益减少的社会关怀
四 污名标签:日益恶化的社会融入
五 心理失衡:日益增长的社会排斥
第二节 失独者结构边缘地位的获得
一 “失依”:代际支持中断
……
第五章 失独者社会边缘化的路径与特点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心理—结构”双重边缘化: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社会边缘化的路径研究》: (二)互动身份变动的两个维度 针对个体的互动身份变动,可以从两个维度分析,客观赋予的互动身份和主观建构的互动身份。 1.客观赋予的互动身份变动 所谓客观赋予,即在互动身份的建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是由自己身处的社会所决定的,个体目前的互动身份是由社会所赋予的。在边缘化研究中,经常使用“污名”来作为对客观赋予的互动身份的一种表述。不管是帕克笔下的犹太人还是斯通奎斯特所研究的对象——美国移民,在其所处的当地文化之中,个体往往是被污名化的。①科斯顿与基梅尔所描述的如残疾人、同性恋等也通常带有强烈的污名化标签。②弗布尔利用酗酒者、被截肢者、盲人、犯人等来分析边缘人群体之间的区别,也是把这类人群作为了污名化群体。③博诺与卡姆把残疾人、同性恋等作为污名化群体,指出这些污名化的群体由于身体、性取向、阶级等原因被社会排斥,群体成员因此背负了群体的污名,从而具有了边缘人格。④作为社会污名化群体,其互动身份往往在情境变动后,就被社会强行赋予了。当个人的生活情境发生转变时,例如由正常人转变为残疾人,同性恋身份被察觉等,他们也就贴上了“污名”的标签。标签贴上之后,不论个人做出何种努力,其污名化的标签就很难修改了。这里,我们只是从“污名”的角度进行理解,以“污名”来替代客观赋予的互动身份是不全面的,因为这种表述舍弃了其积极内涵。客观赋予的互动身份应该既包括消极维度,也包括积极维度。 虽然客观赋予的互动身份主要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但个体同样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做出选择来影响其互动身份。昂格尔通过对来自犹太人或工人阶层背景的白人女性心理学家的自传研究,提出了积极的边缘化,身为边缘群体成员,感知自身存在的边缘化,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缘化并做出选择策略,通常有三种策略,一是隐藏自己不轻易可见的边缘化,从而假装自己成为正常的社会成员;二是认同自身的存在并公开标签,承认边缘;三是构造边缘化以获得某些益处。能向选择性边缘化选择的前提,一是要有选择身份的能力;二是要承认自身原身份的合法性。①由此可见,互动身份的变动在客观赋予的情况下并不是完全丧失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这种身份是伴随着个体与社会间的互动而形成。 ……
作者简介
徐晓军,湖北黄陂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边缘人群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社会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4部,2部著作获教育部社科成果奖。2007年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桂苑名师”称号。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4.6¥26.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理解生命
¥10.5¥32.8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汉字王国
¥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