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眼生万物:看见看不见的“视”界:through the eyes of nature

眼生万物:看见看不见的“视”界:through the eyes of nature

1星价 ¥33.0 (5.5折)
2星价¥33.0 定价¥6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63728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188页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59637284 ; 978-7-5596-3728-4

本书特色

低音出品|眼睛演化引发的生命剧变!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视觉科普大展知识全收录,获《英国卫报》《TimeOut伦敦》五星推荐。张劲硕、高源、崔多英、张正旺,多名专家联袂推荐。 1.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HM)视觉科普大展知识全收录。文字脱胎于NHM的展览“色彩与视觉”,获得《英国卫报》《TimeOut伦敦》评论家五星推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获北京自然博物馆人员高度赞扬,多名专家联袂推荐。 2. 收录大量国际分类学研究中心馆藏标本高清图像。NHM是动植物和矿物的国际分类学研究中心之一,也是生命和地球科学标本的所在地,约有8000万件藏品。书中图像涉及植物学、昆虫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动物学等多种领域,还包括国内少见以及尚无中文官方译名的独特生物图像。 3. 中英两国博物馆资深馆员携手为读者讲解眼睛演化史。作者为伦敦动物学会高级科研员,曾任NHM展览科学家;审订者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全国科普使者、北京市十佳讲解员。 4. 眼睛引发的剧变——独特视角解答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作为演化史至今未解谜团,2500万年间动物门类为何骤然增多?本书以眼睛为切入主题,解析视觉演化与色彩分化引发的生命剧变。 5. 从众多新奇角度领略色彩与视觉的妙趣。为什么动物通常都有两只眼?眼球能否独立转动?扇贝的眼睛在哪里?颜色鲜亮的动植物都有毒?还有动物制成的颜料,永葆色彩的千年昆虫化石……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世间万物皆可以色述之,色乃基本特征之一。言及生命之色彩,何止五颜六色、万紫千红!自然造物,鬼斧神工,五气五色,甚至形体色理,以目异。其科学真理尽在此书。生命缤纷,给予人类灵感与精神享受,更应惜之爱之! ——张劲硕,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研究馆员 在自然历史中,复杂的视觉演化是*引人入胜的!光影变化色彩斑斓,诸多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高源,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探索五彩斑斓的生物世界,揭示生物体颜色呈现的机理机制与演化适应。 ——崔多英,北京动物园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读了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张正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HM)视觉科普大展知识全收录。文字脱胎于NHM的展览“色彩与视觉”,获得《英国卫报》《TimeOut伦敦》评论家五星推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获北京自然博物馆人员高度赞扬,多名专家联袂推荐。 2. 收录大量国际分类学研究中心馆藏标本高清图像。NHM是动植物和矿物的国际分类学研究中心之一,也是生命和地球科学标本的所在地,约有8000万件藏品。书中图像涉及植物学、昆虫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动物学等多种领域,还包括国内少见以及尚无中文官方译名的独特生物图像。 3. 中英两国博物馆资深馆员携手为读者讲解眼睛演化史。作者为伦敦动物学会高级科研员,曾任NHM展览科学家;审订者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全国科普使者、北京市十佳讲解员。 4. 眼睛引发的剧变——独特视角解答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作为演化史至今未解谜团,2500万年间动物门类为何骤然增多?本书以眼睛为切入主题,解析视觉演化与色彩分化引发的生命剧变。 5. 从众多新奇角度领略色彩与视觉的妙趣。为什么动物通常都有两只眼?眼球能否独立转动?扇贝的眼睛在哪里?颜色鲜亮的动植物都有毒?还有动物制成的颜料,永葆色彩的千年昆虫化石……

内容简介

5.43亿年前,地球上的动物门类只有6种。大约2000万年后,动物门类便猛增至38种。为何短时间内会完成如此戏剧性的演变?通过眼睛的演化,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从只能感知明暗的变化,到复杂的眼结构足以呈现清晰影像和色彩斑斓的世界,眼“生”万物,视觉的突飞猛进催生出动物精湛的色彩运用:伪装大师变色龙;靓丽又危险的珊瑚蛇;为繁衍而争奇斗艳的极乐鸟……大自然色彩斑斓,动物间却又形色各异。什么动物的单只眼球可独立转动?全色盲动物如何看待世界?在授粉者眼中,向日葵会用颜色标出花粉所在?我们之所以喟叹自然界的诸多奇观,皆因人类“看见”又“看不见”其他动物们多样视觉呈现出的万千世界。 本书收录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HM)丰富馆藏标本,讲解视觉如何形成、色彩在自然中如何应用的同时,也引领读者见证眼睛演化引发的生命剧变。

目录

引言


第1章 光的初见

视觉的演化

动物起源

基础而复杂的眼睛

演化过程

演化阶段

现存实例

演化大爆炸

基因控制

结构单元

眼之繁多

全见三叶虫

色彩驾到


第2章 动物的眼

不同生物的视觉

主要的眼部结构

“相机式”眼如何工作

视网膜

两眼更佳

感光细胞

有多少种色彩

不可见光

紫外线视觉

哺乳动物的眼

更多脊椎动物的眼

“第三只眼”

复眼

复眼如何工作

并列与重叠

更多节肢动物的眼

软体动物的眼

蠕虫的眼


第3章 斑斓色彩的缘起

自然界诞生的色彩

色彩的基本原理

结构色

色素色

卟啉和胆色素

·类胡萝卜素

·黑色素

·黄酮类化合物与花色素苷

习得的色彩

色彩的形成

色彩变化

色彩的持久性

解读过去的色彩


第4章 感知与欺骗

动物如何利用色彩

警戒色

贝茨氏拟态

藏起来

色彩与食物

色彩与性

色彩与温度

色彩、保护和力量

绿色的世界


第5章 我们的七彩世界

人类的色彩经验与应用

大自然的色彩

自然**

比白色还白

视觉与其他感官

未来:光明绚烂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图片版权声明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光的初见 ·视觉的演化 为何会出现眼睛?在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对“眼睛”这个词下定义。动物拥有诸多不同的感光部位,这些部位并非全都是“眼睛”。眼睛具有接收、响应和比较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以形成图像的能力,即辨别视野中的线条、形状等类似的特征。这有时被称作“空间分辨率”或“空间细节定义”。典型的成像眼用一个或多个晶状体将光聚焦到某个结构上,譬如视网膜,该结构以某种方式(通常是产生神经信号)对光的能量做出响应。成像眼比只探测是否有光的简单传感器,或更高级的比较或辨别光亮强度的传感器要复杂得多。这些更简单、更基本的感光器设计拥有各种名称和形式,如眼点、感光点或感光斑。 那么何时出现了眼睛?浩瀚的史前时代被划分为“宙”这种巨大的时间跨度。研究“随时间改变的地球、岩石”的地质学家,以及使用化石和其他证据来研究“古生物及其演变过程”的古生物学家会使用宙这个概念。 *初是冥古宙,开始于地球形成之初,距今约40 亿~ 45.4 亿年。在该时期,没有我们所知的生命证据。接着是太古宙,距今25 亿~ 40 亿年。在此时期,有化石证据表明约35 亿年前在水中出现了*早的生命形式——类似于如今细菌和蓝藻(有时被称为“蓝绿藻”)的单细胞生物。它们没有所谓的眼睛,但有些会对光做出响应,即将光作为能量提供给自己的生命。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合作用。 接着是元古宙,距今5.41 亿~ 25 亿年。在该时期末,生命形式的多样性逐渐形成,特别是动物。据定义,这些是多细胞动物,而不是单细胞动物。有化石证据表明在5.8 亿年前存在简单的动物。但岩石中的动物遗体并不完整,即便代表的是动物,也是软体动物。更复杂的生物逐渐演化出来,这些生物可能类似于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水母、水螅和珊瑚)以及栉水母(又名海醋栗)等物种,并可能是这些物种的祖先。观察这些生物的现存特征可能会揭露出早期眼睛形态的蛛丝马迹。 *后是显生宙,距今5.41 亿年至今。化石分布更广,由此表明这时候出现了如今大部分常见物种的祖先。眼睛出现得很早,并自那之后一直在演化。可是,宙是非常长的时间跨度。为了更方便和准确地划定时间,宙被分为代,又进一步被分为纪。元古宙由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组成。与眼睛和视觉作用紧密相关的时期是新元古代,距今5.41 亿~ 10 亿年。新元古代分三纪:拉伸纪、成冰纪和埃迪卡拉纪。 ·动物起源 在成冰纪“雪球地球”时期之后,是埃迪卡拉纪,距今5.41 亿~ 6.35 亿年。随着冰川融化,地球温度逐渐升高。动物生命开始蓬勃发展,但由于这些动物身体柔软,留下的化石很少。该时期以南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山命名,1946 年在此发现了这类化石,并于1948 年在科学文献中对其做了描述。从那以后,陆续在不同地点发现了该时期类似的化石,甚至是化石组合:加拿大纽芬兰省阿瓦隆半岛的误导点(Mistaken Point)、非洲纳米比亚的纳马(Nama)和俄罗斯的白海。该时期保存下来的生命形式被统称为埃迪卡拉生物群。一些化石难以解释,因为它们代表的生命体似乎与任何现存或早已灭绝的已知物种不存在明显关联。其他化石则可以理解为一些物种的潜在祖先,例如水母、珊瑚、海葵及其亲戚等刺胞动物,以及栉水母等另一组海洋无脊椎动物。 埃迪卡拉生物不大可能具有成像眼。它们可能具有光感受器,其细胞内含有与光发生反应和可以由光触发发生反应的物质或分子,从而令生物体区分明与暗。这可能是有用的,例如,当路过的生物在光感受器上投下阴影时,阴影检测器可有效感测到附近的运动。对于以蓝藻等生物类型为食的动物而言,由于这些细菌从光合作用中获取能量,简单的眼点便可将这些动物引至富有此类食物的亮处。但是,此种“设备”不足以将场景形成图片并区分对象——例如,探测出是捕食者还是猎物。的确,在这些栖息地中可能没有活跃的捕食者。生命进程可能缓慢且盲目,毕竟大多数埃迪卡拉生物是不能活动的。这里的运动包括偶尔改变位置以“挖掘”在海床上或洞穴里蠕动的微生物,而不是像下个时期寒武纪(见下文)那样瞄准和冲刺。 ·基础而复杂的眼睛 通过研究具有简单基础光感受器的现存生命体,可以窥探在埃迪卡拉海域和淡水中演化出的古生物感光部位。刺胞动物,如普通水母或像海月水母(Aurelia)这样的海月水母,拥有被称为感觉棍的小型感官结构,神经束将感觉棍与这种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连接起来——这些生物没有大脑或集中的神经“中枢”。感觉棍位于动物主体(伞状体)边缘或边缘上类似于切口的凹痕中。每根感觉棍都有一块含有色素的细胞,这些细胞被称为色素点单眼,同时还含有被称为平衡石的重力感受“装置”。水母通过利用这些装置,可以感受光明或黑暗,以及哪个方向朝上。 在刺胞动物门中还有立方水母(又称箱水母),因其外形几乎呈箱状或类似于方形的伞状体而得名。其中一些物种以强大的刺闻名,其毒液可以麻痹甚至杀死人类。这些水母同样拥有感测光的单眼感觉棍和感受重力的平衡石。但在其他物种中,每根感觉棍内的两个光探测器更为复杂,具有类似于相机的结构,正如我们人类的眼睛一样(见第2 章)。在这些眼睛中有:由透明细胞组成的覆盖层——角膜;由透明材质组成的圆形晶状体,用于聚焦光线;具有可收缩孔的虹膜或薄层——瞳孔,用于控制入射光;由感光(光敏)细胞组成的感光层——视网膜;密集的神经纤维,很可能用于处理由视网膜接收的信号;以及更多神经纤维,与全身的神经网络相连。在这两只眼点中,下方较大的眼点主要朝下,而上方较小的眼点则主要朝上。通过使用这种由20 多个更简单和更复杂的眼睛组成的视觉“设备”,箱水母会对变化的光线强度和附近的运动做出快速反应。它们是*具活力的水母种类之一,在积极追赶小鱼和虾等猎物时,通过挤压伞状体有目标地游动,以高达每秒2 米的速度前行。它们的视觉能力可能使其识别和追踪潜在的猎物。 这些来自刺胞动物门的例子展现出关于眼睛与视觉的几项特征。其中的一项特征是,在该群体内,甚至在一种动物体内,发现了几种复杂程度不尽相同的眼睛。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视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眼部结构的复杂性与精密性和由视觉指导或确定的行为有关,特别是追捕猎物或躲避捕食者的行为。与其他更加被动的漂移水母(如海月水母)相比,箱水母便体现出了这点。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英]史蒂夫?帕克(Steve Parker),自然、生物、技术和科普领域作家、编辑、顾问,伦敦动物学会高级科研员,曾担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览科学家。毕业于威尔士班戈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 Bangor),获动物学一等学士学位。撰写过300多部书,目前和家人居住在萨福克郡。 译者简介 刘昱,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曾任数场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出版有十余部译作。 审订者简介 高源,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全国科普使者,北京市十佳讲解员。主要从事展厅讲解、科普活动策划实施及科学传播的研究工作。曾荣获“自然资源部五四青年奖章”“北京榜样”等荣誉称号。曾编著《简说古生物学》《博物馆里的中国-倾听地球的秘密》,发表学术论文及科普文章50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