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5926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84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108065926 ; 978-7-108-06592-6

本书特色

作者,起也。“作”有兴起、创新之义,但孔子却讲“述而不作”。是“述”还是“作”,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围绕“创作”“人为”观念展开的一场历史悠久的论辩。“述作之辩”不仅是哲学层面上自然与文化关系的呈现,其核心在于大变革时代人们对新制度——中央集权帝国——合理性的阐释,体现出“创新”为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文化张力。 此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普鸣的代表作之一,由他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作者追溯并分析了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政论中有关“创作”的叙述,不仅延续了西方汉学对“关联性思维”的探讨,也为考察中国古典文明提供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视角。

内容简介

“作”就是创新,孔子讲“述而不作”,是强调继承传统而否认人为创新——这与早期中国文献中存在的一些论调很相似,即认为被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坏东西,比如战争、兵器、刑罚,而圣人是“述而不作”的,坏东西都不关圣人的事。但不创新、不造作又怎么有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创新的历史焦点汇聚到了中央集权帝国这种新兴的制度上,由是才有儒家与秦始皇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并不是一时间才激化、出现的,实际上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普鸣通过梳理这个历史过程,揭示出了“创新”“造作”为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文化张力。

目录

绪论 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研究方法 研究架构 **章御疆辟土:青铜时代对祖先与 创作的看法 青铜时代的《诗》与卜辞、铭文 周之衰亡 结论 第二章人之技艺:战国时期对自然与文化问题的论辩 论辩之始 修正对“自然”的定义 文化的本质:战国后期论辩的发展 结论 第三章圣人、臣下与乱贼:叙述国家起源 早期中国神话研究的症结 叙述国家起源 结论 第四章创作帝国:帝国统治的兴起与巩固 创作帝国:秦朝 帝制的衰落 汉代对帝国的再造与巩固 结论 第五章创作的悲剧:司马迁对帝国兴起的重构 司马迁的规划 司马迁笔下的国家历史 引申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学院教授、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尤其是早期中国的道德、礼仪与政治,兼备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与哲学等多学科视角。他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国伦理与政治课”是哈佛大学*火爆的课程之一,以此为基础出版的《哈佛中国哲学课》也在国内外大受欢迎。普鸣的学术代表作有《作与不作:早期中国对创新与技艺问题的论辩》(The Ambivalence of Creation : Debates Concerning Innovation and Artifice in Early China)和《成神:早期中国的宇宙论、祭祀与自我神化》(To Become a God: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ization in Early China),两书中文版均由三联书店出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