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西方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丛书当代俄罗斯修辞理论三题

HT西方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丛书当代俄罗斯修辞理论三题

¥22.5 (3.3折) ?
1星价 ¥44.9
2星价¥44.9 定价¥6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2685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4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305226854 ; 978-7-305-22685-4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上篇“作者形象的修辞角度研究”、中篇“语言学诗学理论研究”和下篇“言语体裁理论研究”。 作者形象理论可谓体大思精。它力求把握作品思想和艺术的焦点,统率作品整体,又由具体分析某部作品的语言修辞结构推衍出囊括整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此乃“体大”。它并不纯然是抽象的理论体系,它总是以具体分析作品语言为前提,在分析过程中,环环相扣,深中肯綮,令人信服,此谓“思精”。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从“作者形象的修辞角度研究”“语言学诗学理论研究”以及“语言体裁理论研究”三题入手阐述俄罗斯修辞理论,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维诺拉格拉多夫、雅可布森、巴赫金三位学者的文学理论为切入点,除了对他们的文学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特点进行概述之外,还从中总结出其对中国诗学的启示以及三者的文学理论对俄罗斯修辞学的重要贡献,

目录

上篇 作者形象的修辞角度研究

**章 维诺格拉多夫作者形象说的实质和特性

一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二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二章 作者形象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 叙述人的叙述结构

二 作者和人物的视角结构

第三章 讲述体与作者形象

一 讲述体理论

二 讲述体中的作者形象

第四章 风格与作者形象

一 风格与作者形象的关系

二 流派风格与作者形象

第五章 批评和补充

一 读者: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 作者形象说与巴赫金的作者论

附录

一 作为美学范畴的“作者形象”(Н.К.鲍涅茨卡娅 著)

二 М.М.巴赫金和 В.В.维诺格拉多夫的作者理论 (А.Ю.博利沙科娃 著)

中篇 语言学诗学理论研究

**章 雅可布森的学术活动及其诗学体系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二章 雅可布森的诗学理论

……

第三章 诗语的结构分析:语言学诗学理论对中国诗学的启示

……

下篇 言语体裁理论研究

**章 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概说

……

第二章 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与修辞学

……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雅可布森的学术活动及其诗 学体系产生的理论背景 20世纪,在世界语言学领域*有名望、*具影响力的巨匠,首推瑞士学者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他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块基石。继之而起的便是雅可布森,他先后在俄国、欧洲、北美开拓建树,成为国际公认的学术界领军人物。 雅可布森1896年出生于莫斯科。早年就读于拉扎列夫东方语言学院附中,1914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历史语文系,专攻斯拉夫与俄罗斯语文学。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1920年担任莫斯科戏剧学院俄语教授,是年底离开俄罗斯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在布尔诺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开展诗歌韵律问题和斯拉夫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1933年起在捷克马萨里克大学(今普基涅大学)教授俄罗斯语言文学和捷克中世纪文学。1939年德军占领捷克,雅可布森辗转流亡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起初在丹麦哥本哈根,后至挪威的奥斯陆和瑞典乌普萨拉从事教学,与当地众多语言学家结识。此时“哥本哈根学会”刚成立不久,雅可布森利用他们丰富的图书设备和实践经验做了许多有关儿童失语症及错语症的研究。1940年丹麦和挪威又相继被德军占领。雅可布森身为犹太人,被迫于1941年再由瑞典迁至美国。1942—1943年在纽约的一所由法国流亡学者创办的“高等研究自由学院”任教,与他们共同成立了“纽约语言学会”,并筹办了一份语言学杂志《词》(Word)。1943—1949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49—1957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57年后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讲授普通语言学和斯拉夫语文学。1982年卒于波士顿。 一 雅可布森的学术活动 雅可布森的学术生涯一般分为俄国时期、捷克时期和美国时期三个阶段。从中学到大学,雅可布森有幸置身于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很早就表现出了科学探索的强烈兴趣。在中学时他看到了未来诗人布洛克研究民间诗歌的一篇论文,便开始搜集城乡民俗谣谚,还曾去莫斯科乡野采风。他进入大学后更是获得了系统严格的传统语文学教育,受到福尔图纳托夫、乌沙科夫等一批著名教授的指点和熏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时值**次世界大战前后,俄国社会进入动荡和革命的情势中,但世纪之交恰恰又是民族文化觉醒和学术繁荣的高峰,即后来所称的白银时代。文化创造和科学探索的激情,成就了雅可布森一代青年的人生抱负。可以说,20世纪的前20年,为雅可布森的一生治学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方向。1915年初莫斯科大学历史语文系成立了一个学术研究组织——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其核心人物就是雅可布森。小组宣布的宗旨是研究语言学、诗学、格律、民间文学等。由于涉猎广泛,除青年学者外还有一批优秀诗人参加,如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和曼德尔什塔姆等。小组经常聚会从事学术研讨。一年后的1916年春天,彼得格勒也出现了一个青年研究群体——“诗语研究会”,成员主要是彼得格勒的学术青年。雅可布森同样积极参加了这个研究会的工作,并与其中的迪尼亚诺夫、维谢洛夫斯基、艾亨鲍姆等切磋学问,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从雅可布森的上述学术活动中不难看出,他初出茅庐便投入了那个时代文化思想激荡冲撞的漩涡之中。欧洲先锋主义的文学艺术、俄国未来派诗歌、形式方法的文论、语音语法的功能———这些方面都被他纳入自己的学术视野。例如雅可布森提出,文学科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科学,应该把“文学性”(литературност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科学的特殊性和具体化的原则就是形式方法的组成原则,文学科学的对象应是研究区别于其他一切材料的文学作品的特殊性。用维谢洛夫斯基的话说,那时文学一直是“无主之物”。雅可布森形象地指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能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然而,到目前为止,文学史家大都像警察一样,为了拘捕某个人,就会不问青红皂白,会把房间里的所有人,甚至把附近大街上偶然路过的人统统都抓起来。文学史家就是这样无所不用,诸如生活习俗、心理学、政治学、哲学。这样便凑成了一大堆毫无用处的东西,而不是文学科学。仿佛他们已经忘记,这些门类分属不同的学科,如哲学史、文化史、心理学等,而这些学科自然也可以使用文学作品,但它们只不过是不完善的二流材料而已。”“文学性”观念的提出为他从事诗学本体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试读2. 二 从言语体裁理论看巴赫金的修辞色彩观 词语的修辞色彩(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аяокраска)是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也是资源修辞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修辞色彩通常分为两类:情感表现力色彩(эмоционально-экспрессивнаяокраска),亦称情感评价色彩(эмоционально-оценочнаяокраска)和(功能)语体色彩(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стилеваяокраска)。长期以来,修辞学界把修辞色彩看作语言单位所固有的,是语言单位的附加意义。譬如,维诺库尔指出,“我们有权断定,……除了声音、形式和符号之外,语言本身确实还有某种东西,这便是声音、形式和符号所拥有的表现力”。再如,奥·克雷洛娃(О.Крылова)写道:“在确定修辞色彩时,必须记住,带有情感表现力色彩的语言手段(特别是词)可以用某种方式把言语‘染上色彩’。”俄国大多数语言学家都持类似的立场。而巴赫金对修辞色彩的看法则恰恰相反,他认为,表现力并不是语言单位的固有属性,而是构成言语交际单位完成性的基本要素之一。那么,修辞色彩究竟属于语言单位还是言语交际单位?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感表现力色彩和语体色彩这两方面加以阐述。(一)情感表现力色彩一般意义上的情感表现力色彩是指说话者对所指事物、现象、行为的态度和评价,如:肯定、赞许、讽刺、蔑视;庄严、高雅、狎昵、粗俗等。巴赫金则是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考察情感表现力色彩的。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则是表述。我们已在上文指出,所谓表述,就是指表达独特思想含义的完整交际单位。一句谚语或一部长篇小说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述。依照巴赫金的观点,情感表现力色彩不仅指主体对自身表述的含义内容的感情评价态度,而且还决定着表述的结构和风格。“在不同的言语交际领域,表现力要素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程度,但是它无处不在,因为绝对中态的表述是不可能的。说话人对言语对象的评价态度(不管是什么样的对象)也决定了对表述的词汇、语法和结构等手段的选择。”由此可以判断,情感表现力色彩属于言语主体,属于人。“诚然,作为系统的语言拥有丰富的语言手段(包括词汇、词法和句法等手段),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评价立场,但这些手段作为语言手段,对于任何现实的评价来说都是完全中立的。‘миленький’(亲爱的)一词无论是词根义,还是后缀,都是表爱词,但该词本身,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如同‘даль’(远方)一词,也是中性的。该词仅仅是表达对现实的情感评价态度的潜在语言手段,但无论它用于何种现实,这种应用——亦即现实的评价,只能由说话人在具体的表述中加以实现。词语是不属于任何人的,本身不对任何事物进行评价,但可以服务于任何一个说话人,服务于说话人各种不同的,甚或截然相反的评价。” 按照巴赫金对表现力的理解,我们认为,语言单位所具有的不是表现力,而是表现潜力。前者是现实的、具体的,属于言语交际的层面,后者则是潜在的、抽象的,属于语言单位的层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表现力和表现潜力是互为表里的关系。那么这种潜在的表现力在具体的表述中又是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表现力的呢? 如上所述,脱离表述的语言单位(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本身并不具有现实的表现力,它只有在具体的表述中才能获得鲜明的表现力。例如:“Онумер.”(他死了。)这个句子乍看起来包含了一定的表现力,而“Какаярадость!”(真高兴!)一句看起来似乎更具表现力。其实,当我们确认它们具有某种表现力时,我们不是把它们当作句子,而是将它们作为完整的言语表述,并且是典型情景下的表述整体(亦即言语体裁)加以接受的。“Онумер.”一句也可获得正面的、令人欣慰的表现力色彩,它是由相应的表述语境所决定的。同样,“Какаярадость!”一句在一定的表述语境中,完全可以用来表示嘲讽、挖苦之意,在此种情况下,它便会获得相应的表现力语调——作为表述的结构特征,表现力语调反映了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所持有的感情评价态度。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说语言单位属于语言系统,那么表现力语调则属于表述整体,然而语言单位一旦与表现力语调相结合,那么语言单位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成为表述。事实上,在言语中存在大量的、程式化的评价性表述类型,即评价性言语体裁,它们与表扬、赞同、欣赏、责备等各种评价色彩有关,例如:“Отлично!”(很棒!)、“Молодец!”(好样的!)等。于是,我们会误以为,这些评价色彩来自词本身,可实际上这类单个的词已构成了完整的表述,而且是典型的表述。因此可以说,作为修辞色彩的表现力是典型表述(亦即言语体裁)所特有的。 巴赫金指出:“……很难放弃这样的观点,语言中的每个词本身具有或可能具有‘情感语调’‘情感色彩’‘价值因素’‘修辞光晕’(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йореол)等,因而也就具有表现力的语调,而且这是词所固有的。在为表述选词时,我们正好是遵循某词所固有的情感语调:选择那些在语调上与我们表述的表现力相一致的词,而舍弃其他的词——这样认为自然是可以的。诗人正是如此形容自己对词语的加工,修辞学也正是如此阐释这一过程的。”巴赫金指出,这同样是一种错觉。其实我们在选词的时候,是从表述的整体出发,“而这一整体总是具有表现力的,不仅如此,它还将自身的表现力(准确地说,是我们的表现力)辐射到我们所选用的每一个词上,可以说,是让每个词都染上了这一整体的表现力”。 显然,正是表述整体——换言之,正是言语主体才使词句在具体的表述中获得了情感表现力色彩。我们可以把情感表现力色彩、语言单位、表述及其主体分别比喻为光、月亮、太阳。我们知道,月亮本身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也就是说,月亮经过太阳照射就会发光。这就意味着,语言单位虽然其本身并不具有表现力色彩,但由于具备反射表现力色彩之光的潜力,在表述(及其主体)这一光源的照耀下也会“熠熠生辉”。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语言单位在具体的表述中都可以获得某种特定的修辞色彩。所谓在修辞上呈中性的语言单位,一旦应用于言语交际现实,即可产生情感表现力的“火花”。巴赫金强调:“语言意义只有接触具体的现实,语言只有通过表述接触现实,才能产生表现力的火花:而这种表现力无论是在语言系统当中,还是在我们身外的客观现实中都是没有的。”由此可以判断,情感表现力色彩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主体、表述、语言单位。主体借助语言单位构成完整的表述,以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感情评价,表述中的每一个语言单位都会受到整体感情评价色彩的浸染。因此,如果词不应用到鲜活的言语交际中,那么词义本身就不会有情感色彩。特别是那些专门用来表示情感、评价的词,很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觉,例如“радость”(高兴)、“скорбь”(悲痛)、“прекрасный”(极好的)、“веселый”(快乐的)、“грустный”(忧伤的)等,它们似乎都具有感情评价色彩,事实上它们与其他语言单位一样,都是中性的。只有完整的表述才能赋予它们以表现力色彩,换言之,它们的表现力色彩取自具体的表述整体,而绝非取自各自的抽象词义如,“Всякаярадостьмнесейчастолькогорька.”(任何快乐现在对我来说都是痛苦)。其中的“快乐(радость)”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也就是说,它背离了该词的原义。 上述的表现力色彩并未涉及他人的表述。其实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我们绝不总是从语言系统中选取像词典形式里那样呈中态的词语。我们通常会从他人的表述中[首先是从体裁(亦即题材、结构和语体)近似的表述中]取词;因此,我们是根据其体裁特点来选词的”。言语体裁作为一种典型的表述形式,蕴含着某种相应的表现力色彩。体裁是同典型的言语互动情景相对应的,是同该情景下语言单位的意义与现实的典型接触相对应的,因此体裁便会产生典型的表现力色彩,不过后者常常会使人觉得,它仿佛是语言单位所固有的。必须重申,这种典型的表现力色彩不属于语言单位本身,而是产生于语言单位与体裁的关系之中。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巴赫金借用了鲍·托马舍夫斯基(Б.Томашевский)的术语“修辞光晕”:“(修辞光晕)不属于词语本身,而属于该语言单位通常使用的体裁,它是受到体裁的整体影响而响彻在词语中的回声。” 虽然语言单位不属于任何人,语言单位的体裁表现力及其语调也是没有主体的,但由于我们通常只是在个人的表述中听到,在个人作品中读到语言单位,因此我们接触到的语言单位不仅具有典型的表现力,即体裁的表现力色彩,而且或多或少还带有与个性相关的情感表现力色彩。巴赫金指出:“语言之词(словоязыка)的中性词典义保证了语言的共性和该语言所有操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但是,在生动的言语交际中,词语的运用总带有个性和语境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对于说话人而言,任何一个词都存在于三个方面:中性的、不属于任何人的语言之词,充满别人表述回声的他人之词(чужоеслово)以及我之词(моеслово),因为既然我在一定情景中与词打交道,与一定的言语意图打交道,那那么词就会蕴含着我的表现力。他人之词和我之词是具有表现力的,但这种表现力,我们重申,不属于词本身,它诞生于词与现实情境条件下的实际情况相接触的那个点上,而这种接触是通过个人表述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词乃是个人(权威人士、作家、学者、父母、朋友、老师等)的某种评价立场的表达,乃是表述的‘缩影’。”我们认为,这里的词(слово)是一个泛指概念,即语言单位———源自他人表述的语言单位,他人之词是他人表述整体、他人评价立场的代表,而我之词则代表了我的情感评价立场,这样就形成了对话关系,形成了两个声音、两种语调。表述中的语调和声音不可单独、孤立地存在,它必须有“和声的支持”。

作者简介

王加兴,南京大学俄罗斯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俄罗斯文艺》《中国俄语教学》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编委。 王生滋,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从事军事装备研究,军事外交和国际军事技术合作和国际石油天然气合作等工作。历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俄罗斯代表处、哈萨克斯坦代表处首席代表。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译有《俄罗斯国家发展问题》《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理论》《环里海经济》《无可替代的纳扎尔巴耶夫》等学术著作。 袁俭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语修辞学研究,发表论文14篇,合著专著1部,参编教材4部,参与国j级、省部级课题3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