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964016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59640161 ; 978-7-5596-4016-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1. 余秋雨直接授权 ,独jia定稿版
作者亲定版,余秋雨历时数年,逐字修订,囊括20余部代表性著作,从内容到装帧每个细节均亲自把关。读余秋雨,认准定稿版! 2.作者心中的中华文化史定本
从文化鸿蒙到五四运动,难以忘怀的48堂课
一场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
甲骨文 先秦文明 诸子百家 魏晋风度 佛教融合 盛唐心态 雅宋繁华 ……梳理文化脉络、跃动思辨精华 3. 独一无二的余秋雨课堂实录
“闪问闪答”:北大学生、台大学生VS余秋雨
一来一往,干脆、痛快、幽默
大学生心目中的唐代诗人排行榜
明清两代的文化成果你pick哪个?
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事件重要性如何排序?
鲜活犹如亲临课堂,如聆其诲 4. 风靡海峡两岸,畅销百万册
马英九台北书市首购之书
从中学生到老学者都爱不释手
参加课程的学生,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
……都是这本书创造的奇迹
文化史家潘之刚:“此为平生所见ZUI有高度、有裁断,又有趣味的中国文化史。” 5.全新装帧,永续经典
??知名设计师全新设计、更符合当下阅读审美
??封面烫黑金工艺
??象牙白内文纸,平滑轻盈
??舒适开本,方便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秋雨在北京大学所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的全记录。
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地区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第二部分以四十八堂课串联起中华文化从鸿蒙阶段到五四运动的发展脉络,余秋雨先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跃动着思辨的精华,也是对历史文化的重新选择和发现。走进北大,跟随余秋雨,开始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
定稿版经余秋雨亲自授权,对全部文章进行了重新审校。
目录
**部分 闪问
北京大学的闪问
台湾大学的闪问
第二部分 课程
**课童年的歌声
第二课文明的咒语
第三课那里没有路标
第四课文明的胎记
第五课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第六课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课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课让我解释几句
第九课寻找真实的孔子
第十课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第十一课黄昏晚风萧瑟
第十二课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第十三课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第十四课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第十五课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第十六课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高的人
第十七课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
第十八课长江推举他出场
第十九课生活在别处
第二十课何为诗人
第二十一课二十四史的起点
第二十二课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第二十三课《史记》的叙事魅力
第二十四课失落了的文笔
第二十五课混乱和美丽同在
第二十六课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第二十七课中国历史上*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课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二十九课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个字
第三十课**个知名画家
第三十一课因谦恭而参与伟大
第三十二课凉州风范
第三十三课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第三十四课文明的制高点
第三十五课盛唐是一种心态
第三十六课诗人排序
第三十七课顶峰对弈
第三十八课没有人救他们
第三十九课多记一个名字
第四十课夕阳下的诗意
第四十一课精雅大汇集
第四十二课一群疲惫的文学大师
第四十三课九十年的尘埃
第四十四课文化专制下的沉闷
第四十五课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课远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课太不容易了
第四十八课结课闭门
告别
余秋雨主要著作选目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节选
北京大学的闪问 巨人的性格和脾气 问:秋雨老师,按照世界历史的常理,一个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国力崛起,应该带来里里外外的敬佩和赞叹,但我们遇到的情景却不是这样。很多分析家把产生这种不正常情景的原因归咎于外国嫉妒防范和自身策略有误。我认为, 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我们缺少一种能够让世界各国民众广泛感应的当代文化,您同意吗?
答:我说过,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闹市街口,不管是本城人还是外来人都感到了某种陌生和紧张。巨人做出一个个造型,佩上一条条绶带,用处都不大。原因是,大家都无法感知巨人的脾气和性格。巨人的脾气性格,就是中国的文化。就像当年英国的旗帜飘扬到世界各地的时候,至少让人以为,里边似乎包含着莎士比亚的影子;就像德国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都失败后,经常会用贝多芬、巴赫和歌德让人对它另眼相看;就像美国纵横捭阖、盛气凌人的时候,总有好莱坞影片的诸多形象相伴随。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化好像做不来这些,一直忙着排场很大、格局很小的事情。 问:秋雨老师是否认为,现在中国遇到的种种社会矛盾,都与精神价值有关?
答:对。 问:既然已经知道了精神价值的重要性,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还是没有起色呢? 答:因为大家都把一系列可疑的“精神价值”当真了。 问:可疑的“精神价值”有哪些?
答:简单说来,可疑的“精神价值”,在民间祭拜的是“成功”,在官场祭拜的是“民粹”,在学界祭拜的是“国学”。把这三者加在一起,使中国这个巨人的性格和脾气,因“成功”而势利,因“民粹”而喧闹,因“国学”而陈腐。这样的性格和脾气,当然很难让人喜欢。 可疑的“精神价值”
问:这三个可疑的“精神价值”,其实也正是您一再警惕过的“文化伪坐标”,概括得令人震撼。它们眼下还在流行,而且势必流行下去。那么,能不能稍稍花点儿时间,展开讲述一下?
答:可以。
问:先说说民间的那个“文化伪坐标”——成功,好吗?
答:好。“成功”的正常含义,是完成了一件让大家高兴的好事,但现在民间追求的“成功”,却把别人当作了对手,争夺只属于自己的利益。下一代刚刚懂事,就从家长、老师那里接受了这个伪坐标。很多家长直到今天还坚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奇怪志向,拉拽着自己幼小孩子的手开始了争取“成功”的险恶长途。“成功”这个伪坐标的*大祸害,是把人生看成“输赢战场”,并把“打败他人”当作求胜的唯一通道。因此,他们经过的地方,迟早会变成损人利己的精神荒路。 问:请再说说官方的那个“文化伪坐标”——民粹,老师方便吗?
答:对我来说,什么都方便。从本质上看,官方关注民意当然是好事。但是,人们一旦陷入号称“民意”的“群众广场”中,也都失去了证据分析、专业裁断、理性判别、辨伪鉴识的能力,因此只能在众声喧哗中“从众”,在群情激昂中“随群”,这就进入了完全失控的民粹狂潮。
在当代,民粹大多表现为一种由谣言点燃的爆发式起哄,一旦发酵于传媒网络, 必然会在山呼海啸中构成灾难。
在历史上,那种与乡间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被称为“乡愿”。孔子把它说成是“德之贼者也”。在现代,我们见到的民粹,太多是冒充民众的名义冲击理性底线的文人恶谑。我经历过的“文革”灾难,一开始由“上意”发动,很快完全失控,任由“民意”驱动,处处都是“革命群众”(亦即当时的“弱势群体”)组成的“民间法庭”。“文革”结束后,我曾多方寻找害死我亲人、关押我父亲的恶人,但*后的回答都是一样: 革命群众。
现在不少官员为了标榜自己的形象,把很多并无科学统计的所谓“民意”当作精神价值,我认为,一是无奈,二是作秀。北大学子,必须警惕。 问:我喜欢老师的痛快淋漓,而不喜欢文化学术界惯常出现的那种左右逢源、貌似全面的废话。现在想请您再说说学界祭拜的那个“文化伪坐标”——国学,这对老师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吧?
答:“国学”,如果说成是“中国学”、“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经典”等,就很正常了。但现在,执意要把一种学问抬升到可以与“国旗”、“国歌”相提并论的政治高度,就产生了很多问题。至少,会对国内同类文化不公平,会与国外同类文化不相融。举一个小例子就明白了。如果说京剧是“中国戏剧”,谁也不会反对,但是,如果把它说成“国剧”,就套上了“唯一性”和“排他性”的金项圈。这样一来,该怎么处置比它更经典、更悠久的昆剧?怎么处置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的元杂剧?而且,现在京剧也遇到了重大生存危机。如果封成了“国剧”,还有谁敢动它?还有谁敢改革?
“国学”的范围当然比“国剧”大得多,但由于同样在追求一种“国家主义”的文化权威,也就有了“排他主义”,会产生一系列逻辑矛盾。 问:我很赞成老师的观点,“国学”这种提法的毛病,是试图通过“国家主义”来推行“排他主义”。不仅“国剧”,现在争来争去的所谓“国酒”、“国饮”、“国服”,也都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推行“排他主义”。其实,只要有了“排他主义”,反而会把自己做小,对吗?
答:你说得很对。中华文化是一个大海,是百川汇流的结果,包括很多国界之外的河川。“国学”这个概念首先会遇到一个尴尬的矛盾:佛教算不算“国学”?如果不算, 有点儿难办,因为那是中国两千年来*普及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经络血脉之内,连很多**流的中国文化人都是佛教信徒,肯定已成为“国之重学”,这要不算,说不过去吧?但是如果算成了“国学”,那也麻烦,因为全世界都知道,它可是地地道道的印度文化啊,虽然也曾局部地中国化,但至今中国运用的佛教经典, 很多重要的专用名词还是梵文的音译,我们总不好意思说它是“国学”吧?
你看,一说“国学”,这么大的一个漏洞就出来了。 问:只要有“自封为王”的“排他主义”,这样的漏洞一定会层出不穷。即使在国内的各种文化中,谁是“国学”,谁不是“国学”,迟早也会引发争斗吧?
答:你的判断很正确。现在所说的“国学”,实际范围不大,好像主要是指儒家文化,加一点儿道家文化和民俗文化。但是,中国的这个“国”字实在非同小可, 地域广阔,气吞万汇,其间的文化更是森罗百态,藏龙卧虎。有不少地处边缘的文化曾经强劲地推动过中华文化的重构和新生,例如突厥文化、鲜卑文化、契丹文化、西夏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等,都非常重要。没有它们,中国之“国”就要退回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国”去了。那么,这些文化算不算“国学”?我猜,现在的“国学达人”一定会说,“算,迟早会算”。但是,“迟早”到什么时候?我看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丝一毫把它们“算”进去的痕迹或意图? 问:他们也曾辩解说,二十世纪前期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提过“国学”,这该怎么解释?
答:那个时候列强频频进犯,国运危在旦夕,提“国学”,是一种“在危急时刻自报家门”的凄楚之声,丝毫不存在借取“国家主义”来实行“排他主义”的嫌疑。*早章太炎他们成立“国学振起社”,时间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之间,地点是在日本东京,时间和地点的针对性不言而喻。后来,以美国所退庚子赔款办的清华大学,也成立过国学研究机构。但是,无论是章太炎,还是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他们都知道,学术无界,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他们几位本身的文化结构,更是宏观全球,博采寰宇,融会贯通,不设边防。 问:近年来的“国学热”,我们北大基本上没有参与,还算不错吧?但我们远远看去,事情好像越做越过分了。而且因为裹挟着“国家主义”、“爱国主义”等因素, 让人很难劝解。秋雨老师,您劝过他们吗?
答:劝过。有一位企业家曾经兴奋地告诉我,他与几个朋友在郊区开办了一个“国学堂”,招收不少小学生天天诵读国学经典,连行为举止、生活礼节都要仿效古人。我便忍不住询问:“这些孩子毕业之后,会到哪里工作?”
那位企业家一愣,但很快就充满信心地说:“文化学术界的很多专家都向我担保,今天的社会太需要这些年轻的国学人才,而且越来越需要。”
我说:“对不起,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到古籍出版社当校对。但我早就打听过了,那里已经满员,没有名额。”
这就是我的劝说。 问:但是还有很多人着魔。现在已经不只对小学生了,有的大学还开设了“总裁国学班”,收很高的费用,把那些企业家吸引过去,关上门,拉上厚厚的窗帘,不知在里边讲什么。如果是“爱国”,也不必那么神秘啊!您估计,窗帘里边在讲什么内容?
答:我只想提醒大家一句,*早章太炎等人提出这个概念时,确有救亡、爱国的动机,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国学”与“爱国”不能画上等号。抗日战争爆发时,连很多文化程度很低的军阀、土匪都积极投入抗日,反倒是一批“国学专家”快速做了汉奸,例如罗振玉、郑孝胥、梁鸿志、胡兰成,等等。连“五四”新文学阵营里的“国学专家”周作人,也成了汉奸。因此大家看到了,在战后审判汉奸的法庭上, 那些著名的被告都穿着长衫、马褂之类的“国服”。相反,原来一直被嘲笑为“西装革履、数典忘祖”的“西派人物”,却一批批在国际舞台上用英语捍卫着民族尊严,从顾维钧到倪征燠,都是这样。 问:您说起审判庭上的“国服”,使我想起,在“国学热”中,确实有一些激进青年提出中国人必须穿“汉服”,必须过自己的节日,声势很大。秋雨老师,我们该如何反驳他们?
答: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汉服”,而在于“必须”。中国人好不容易迎来了服饰自主的时代,任何强制都是倒退。爱国主义不应该变成专制主义。
如果你们认识这些激进青年,可以在他们耳边悄悄提醒一句:汉服,在唐代长安就没有什么人穿了。
作者简介
余秋雨,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jia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余秋雨在文学、学术、文化、史论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作品,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文化苦旅》出版30年畅销千万册,据中国邮电部统计,《文化苦旅》是每年国内的家长寄给在外求学的孩子的图书中*多的作品。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山月记
¥14.8¥39.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