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案例选编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案例选编

1星价 ¥36.0 (7.2折)
2星价¥36.0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61135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0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21611359 ; 978-7-5216-1135-9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材,由中华女子学院MSW教育中心编写,收录了13个社会工作实践案例,主题涵盖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社区营造、妇女维权(职场歧视、退休年龄争议、职场性骚扰)、妇女工作者培养、病患心理健康社区、青少年家庭教育咨询实务等方向,每一个案例下设课程信息、案例主体、案例使用说明、案例使用要点、教学计划与建议、案例教学后的讨论和反思版块,是社工系硕士案例教学较为实用、典型的案例教材参考用书。

目录

社区社会资本重构——北京市Y社区的“农转居”社区工作

李 敏 周萍萍??001

一、课程基本信息 / 001

二、案例主体 / 002

三、案例使用说明 / 009

四、案例使用要点 / 014

五、教学计划与建议 / 014

熟人社区的构建——以北京市S社区为例 李 敏 吴修丽??016

一、课程基本信息 / 016

二、案例主体 / 017

三、案例使用说明 / 022

四、案例使用要点 / 026

五、教学计划与建议 / 027

蒙汉

杂居社区信任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C社区为例

李 敏 梁瑜欣??029

一、课程基本信息 / 029

二、案例主体 / 030

三、案例使用说明 / 034

四、案例使用要点 / 038

五、教学计划与建议 / 038

妇女

生育健康服务——以金巴基层妇幼保健员培训项目为例

吴雨桐 杨 静??041

一、课程基本信息 / 041

二、案例主体 / 042

三、案例使用说明 / 051

四、案例使用要点 / 055

五、教学计划与建议 / 056

河南

省周山村培育妇女手工艺协会的过程

卢梦玮 高明珠 杨 静??058

一、课程基本信息 / 058

二、案例主体 / 059

三、案例使用说明 / 067

四、案例使用要点 / 071

五、教学计划与建议 / 071

六、案例教学后的讨论和反思 / 072

农村

妇女工作者的培养路径——蒲韩乡村社区工作案例

黄晓岑 杨 静??074

一、课程基本信息 / 074

二、案例主体 / 075

三、案例使用说明 / 092

四、案例使用要点 / 095

五、教学计划与建议 / 096

入院

病患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以肿瘤患者的干预为例

俞鑫荣 王献蜜??098

一、课程基本信息 / 098

二、案例主体 / 099

三、案例使用说明 / 103

四、案例使用要点 / 107

五、教学设计与建议 / 107

多元

视角下的患者服务——以术后康复患者的干预为例

王献蜜 俞鑫荣??109

一、课程基本信息 / 109

二、案例主体 / 110

三、案例使用说明 / 115

四、案例使用要点 / 119

五、教学计划与建议 / 120

ABC

理论在针对情绪障碍患者干预中的运用

谢敏丽 翟玉婷 王献蜜 俞鑫荣??121

一、课程基本信息 / 121

二、案例主体 / 121

三、案例使用说明 / 125

四、案例使用要点 / 127

五、教学计划与建议 / 129

妇女维权——以怀孕歧视为例 刘明辉??130

一、本案例教学目标及课前准备 / 130

二、案例分析 / 131

三、案例使用说明 / 133

四、延伸阅读 / 136

五、案例教学后的讨论和反思 / 138

妇女维权——以退休年龄争议为例 刘明辉??139

一、本案例教学目标及课前准备 / 139

二、案例分析 / 140

三、案例使用说明 / 143

四、延伸阅读 / 144

五、案例教学后的讨论和反思 / 147

妇女维权——以职场性骚扰为例 刘明辉??149

一、本案例教学目标及课前准备 / 149

二、案例分析 / 150

三、案例使用说明 / 152

四、延伸阅读 / 157

五、案例教学后的讨论和反思 / 157

家庭教育咨询实务——抵触学习的少年 周司丽??159

一、课程基本信息 / 159

二、案例主体 / 160

三、案例使用说明 / 164

四、案例使用要点 / 170

五、教学计划及建议 / 170

参考文献 ??172


展开全部

节选

精彩书摘 社区社会资本重构
——北京市Y社区的“农转居”社区工作
李 敏 周萍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社区及社区工作;理解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社区营造及社区发展的内涵;掌握社区服务、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的理论和方法;了解社区服务、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的内容;培养学生服务社区的意识和社区发展的理念,训练学生从事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社区营造的能力,学会运用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社区营造的方法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福祉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本案例在了解北京市“农转居”Y社区社会资本现状基础上,运用地区发展模式提出介入策略与介入路径。
(二)教学主题
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等。
(三)教学内容
地区发展模式、社区社会资本。
(四)教学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以及社会工作本科生高年级学习阶段使用。
二、案例主体
(一)案例背景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了实现我国社区治理的民主性、和谐性和自治性等目标,社区治理更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并追求社区主体之间能够通过互动表达自己的需要,并积极调整行为,以形成新型的互助合作、平等的自主性互动关系。“农转居”社区是现代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但这一特殊社区类型的出现遗留了很多社会问题。因为相较于商品房社区和单位型社区而言,一方面,“农转居”的农民需要转变生活方式以适应社区生活,所以更容易出现因生活理念不同而难以融入、失去土地后就业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农转居”社区在社区建设中经验不足、社区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等问题急需解决。因此,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不断成为一个关注的话题,很多学者将其作为研究社区发展的一个视角。社区社会资本能够促进社区融合与发展,社区发展需要社区居民之间形成互动支持的网络、信任和互惠规范,以使社区居民具有较高的责任和义务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不仅是社区治理的目标,也是实现社区自治的有效手段。因此,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共有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天津、深圳、武汉7个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费孝通提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费孝通,1998)。在社会转型和社会重建背景下,人们生活的世界逐渐由熟人社会转至半熟人社会再过渡到如今的生人社会。当前邻里关系陌生、社区关系冷漠、社区成员原子化导致社区公共生活领域发展滞后,社区治理出现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人口众多、流动性强的超大城市,问题矛盾就更为突出。
“农转居”社区是社会变迁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为了工业、服务业以及交通建设等发展而不断扩建,边远农村土地被政府征用,房子拆迁,农民由传统的“村集体制”向居民的“社区体制”转型(单成刚,2009)。“农转居”社区是农民搬迁上楼而形成的新人口聚集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原本生活在彼此相熟、守望相助的村落熟人社区。但伴随社会变迁,他们从一个相对封闭熟悉的农村社区急速转型为一个开放陌生的城市社区,对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都产生了很大冲击。
尤其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农转居”社区居民层次差异逐渐增大,居民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和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由于高楼的阻隔,社区居民之间交往日益减少,居民之间逐渐变得陌生,居民之间缺乏信任,对社区的归属感也日益减弱。如何在尊重法律和契约精神的基础上,重拾传统社区共同体中的互信、互惠和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在超大城市生人社会中发展出现代社区的交往规则和社区文化,重构熟人社区,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以及和谐社区建设的难点所在。社区建设实质在于培育社区社会资本,营造社会生活共同体(王若珺,2009)。邻里居民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信任(邻里社会资本)有助于增进社区集体福利,邻里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推进了社区的合作治理能力(刘春荣,2007)。
(二)案例描述
“农转居”Y社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2008年奥运会核心区,总面积是0.0765平方公里。社区居民中85%是因为亚运会场馆建设而拆迁的“农转居”人员,社区内居民一部分是原有在社区居住的农民;另一部分是附近村庄因为拆迁而搬过来的农民。搬迁之前的很多农民都属于一个生产大队,彼此十分熟悉。社区共801户,分为10栋楼,居民的文化水平及素质层次较低,超转人员多、民政对象多、社区老龄化程度高。社区实行城市居委会管理模式,经过30多年的时间,社区不断建设和发展,社区内已有社区舞蹈队(共15人)、社区乐民服务队(共13人)、社区乒乓球队(共22人)、社区象棋队(共12人)等组织和队伍。社区内各种硬件设施基本完善,但相对于相邻社区明显落后

作者简介

中华女子学院MSW教育中心,成立于2016年。中心根据学校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社会工作实务导向的专业属性,围绕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近两年,中心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需求,加大力度推动MSW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升学校MSW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本案例集为此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