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的文化阐释

诗经的文化阐释

1星价 ¥90.1 (5.7折)
2星价¥90.1 定价¥1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41292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10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224129281 ; 978-7-224-12928-1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叶舒宪人类学代表著作,本书从神话思维与哲学思维的渊源关系为切入点,求索中国思想的神话基础,探讨神话哲学的“元语言”,揭秘天子明堂与黄帝四面之谜,探究混沌七窍与七日创世观,以及息壤的创性与“神州”表象的由来。突破了“国学”与“西学”之间的界限,通过人类神话思维的普遍性来考察中国神话的哲学意义,广泛吸收了当代世界人文科学发展中前沿的理论与方法。

目录

自序:人类学“三重证据法”与考据学的*新 **章 导论:从**到诗歌——思维、宗教、艺术的发生学通观 一、思维的起源与宗教的起源 二、**思维:人作为符号动物的起点 三、**思维的发生:模仿、游戏与舞蹈 四、**思维的发展与人类文化 五、几点启示 六、圣与俗:诗歌的二重起源 第二章 诗言祝——咒祝、祈祷与诗的发生 一、祝与咒 二、《诗经》中的祝祷对象 三、《诗经》中的祝词式修辞 四、狩猎咒与《驺虞》 五、爱情咒与“采摘”母题——《关雎》《卷耳》《茉莒》通观 六、从情咒到情誓——《柏舟》《大车》《葛生》《素冠》 七、治病咒与“鸟兽草木之名” 八、反咒与反谗——从《阿达婆吠陀》看《巧言》《何人斯》与《巷伯》 九、咒祝与祈祷之间的发生学联系 十、咒、祝分途与“美刺”说由来——《民劳》《葛屦》《墓门》所表达的诗歌观 第三章 诗言寺一尹寺文化与中国诗的起源 一、“诗”的破解:从形声到会意——兼及“诗言志”说的误导 二、“寺”的语源破解:祭礼主持 三、“寺”的文化破解:净身祭司 四、阉寺制的跨文化通观 五、寺人之衰:“**熄”与“诗亡”的中介——兼及颂、雅、风的展开 六、寺人与伶人——《车邻》“寺人之令”与《驷》“媚子” 七、寺与尹:作诗作册者为知识分子原型 八、巫、尹、史的分化与王官、贵族的由来 九、中人伦理观(上)——“温温恭人”与《诗》的驯化作用 十、中人伦理观(下)——“温柔敦厚”诗教的儒家话语背景 十一、“儒, 柔也”——从中人人格看儒的起源 十二、由圣到俗:师、儒、尹、寺与诗的同步沦落 十三、从尹寺到“君子””——《诗经》及先秦典籍中的“君子” 十四、“圣人” “尹” “君”同源于祭司王的世俗化 十五、化解阳刚:君子理想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 瞽诵诗——瞽矇文化与中国诗的发生 一、瞽矇文化:从《有瞽》到《周礼》 二、诗、史同源与盲官记诵制 三、记诵、史诗、诗世——中国“史诗”的特殊性问题 四、鼓乐与诗舞——从《那》看商代声教之盛 五、声教的跨文化通观 六、听觉记忆广度与“古诗三干”说 七、“声教”与中国文学传统 八、“内视”通神之谜——乐、卜、医的原始关联 九、“盲视”与“洞见”——庄子“甘瞑”哲学发微 十、盲、瞑、梦——迷狂与妙悟的心理学汇通 十一、萨满变性——瞽矇与寺人的同一性 第五章 摹声·重言·婴儿语一汉语的诗歌功能与中国诗的发生 一、《关雎》首旬的训诂问题 二、咒语与摹声的效力
展开全部

节选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问题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从而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即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之早,当与人类法术思维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旧约》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 ,等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与圣诗相对而言,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上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都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性文化方面。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过程,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是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 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的起源,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的起源,由于贵族为得要求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诗歌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就希腊和印度的大史诗传统而言,《伊利亚特》和《摩诃婆罗多》虽已脱离了宗教信仰的束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多少仍具有圣诗的色彩。

作者简介

叶舒宪,北京人,文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研究院。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著作有《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等50种,译著7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