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研究论著丛刊(人文社科)/枝繁叶茂,余韵袅袅:中国古诗歌的发展研究(平装)
- ISBN:97875068730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11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06873048 ; 978-7-5068-7304-8
内容简介
古代诗学注重情与景的统一,心与物的交融。这也就是感物兴思的意象思维。“作为感物的传统思维方式,它对中国诗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与‘物’的关系中的艺术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主要体现为“触物起情”与“感物兴思”的传统的比兴意象思维特征,尤其是“兴”的诗性思维形式。中国先秦诗歌,其诗思方式就是“叙物言情,触物起情”。先秦诗歌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韵律、精巧的构思,开我国诗歌之先河。其中包括《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先秦诗歌为后代诗歌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录
**节 诗的产生:原始歌谣及其他
第二节 思无邪,法自然:《诗经》与诗歌比兴传统的确立
第三节 从四言到杂言:骚体诗
第二章 语复真率,短语长情:秦汉时期的诗歌
**节 观风俗,知得失:汉乐府采诗制
第二节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
第三节 五言之冠冕:汉代文人诗
第三章 辞采华美,风格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节 世积乱离,梗概多气:建安诗歌
第二节 崇尚老庄,提倡玄风:正始诗歌
第三节 藻思绮合,清丽芊眠:太康诗风
第四节 模山范水,安逸恬淡:山水田园诗
第五节 低昂互节,回忌声病:永明体
第四章 标举风骨,扫除浮艳:初唐时期的诗歌
**节 齐梁余风影响下的宫体诗
第二节 唐诗基本体式的确立与规范:四杰体
第三节 律诗的定型:沈宋体
第四节 重振汉魏风骨:陈子昂及其诗歌理想
第五章 气协律出,情因韵显:盛唐时期的诗歌
**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山水田园诗
第二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
第三节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仙李白
第四节 摅民间疾苦,集诗艺大成:诗圣杜甫
第六章 人才辈出,鸣声鼎沸:中晚唐时期的诗歌
**节 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大历诗风
第二节 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新乐府
第三节 追求奇异之美:韩孟诗派
第四节 诗豪刘禹锡与骚人柳宗元
第五节 唐诗绚丽的晚照:杜牧与李商隐
第六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与司空图
第七章 以文为诗,以理见胜:北宋时期的诗歌
**节 沿袭五代之余,宗白乐天诗:白体诗
第二节 重视锻炼苦吟,以刻意造字为能事:晚唐体诗
第三节 馆阁文臣的点缀升平之作:西昆体诗
第四节 荆公绝句妙天下:荆公体诗
第五节 高风绝尘,超越世俗:东坡体诗
第六节 无一字无来处:江西诗派
第八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南宋及金元时期的诗歌
**节 以陆游为爱国旗帜的“中兴四大诗人”
第二节 诗风清瘦野逸,以平和冲淡见长:四灵诗派
第三节 以江湖相标榜,重韵轻气:江湖诗
第四节 国家情怀的书写:宋末遗民诗派
第五节 推宗苏黄:元好问及金代诗人
第九章 各抒心得,隽旨名篇:明代的诗歌
**节 不拘一格的“吴中四杰”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第三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实践
第四节 以“性灵说”为内核的公安派
第五节 倡导幽深孤峭诗风的竟陵派
第十章 广收博取,推陈出新:清代的诗歌
**节 故国情怀:遗民诗人、钱谦益与吴伟业
第二节 王士祯“神韵说”及其他
第三节 以唐音为准的“格调说
第四节 继承公安派遗志的“性灵说”
第五节 综合“神韵说”和“格调说”以对抗“性灵说”的“肌理说”
第六节 “不墨守盛唐”的同光体
第七节 九州生气恃风雷:清末爱国诗派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宦官专权、朋党斗争、藩镇割据、异族入侵,诸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统治阶级却日益腐化。岌岌可危的政治局面,激发了志士仁人的改革热情,革新成为时代的潮流。因而文学领域内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也随之而兴。新乐府是相对汉魏旧体乐府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它始创于杜甫,元结、顾况又有所发展,是元稹、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驱。新乐府运动是中唐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之际,以白居易、元稹为首,包括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他们顺应时代要求,有意识地运用新体乐府的形式反映现实问题,揭露社会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并为内容服务,表达直截顺畅,让人容易接受。新乐府运动改变了唐代宗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和杜甫以来的优良诗歌传统,具有进步意义。虽然新乐府运动时间不长,但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运动中,白居易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在新乐府运动中的影响*大,本节主要以他为例进行诗歌创作分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下邦(今陕西临渭),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任过盩屋(今陕西周至)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职。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黑暗面的正直官吏和诗人。他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之所以要倡导新乐府诗歌运动,这与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理想密切相关。首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开宗明义地强调: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即他一贯坚持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非常简单,也非常明确,核心就是“为民”,就是反映民间疾苦。如此明确地提出诗歌为民的思想与口号,此前是从没有过的,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也就是说,作为文学的诗歌,必须和社会的政治生活有所互动,也必须和民众的性情相沟通。文学总是“感于事”“动于情”的,绝不只是一种娱乐。因而,文学及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寓教于乐的功能与特性。*后,白居易主张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高度统一的,而且内容更重要,只要与内容贴切,形式简单平实都不要紧,绝不要那些刻意雕琢的形式。他“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平易,音节的和谐婉转。他坚决反对唯尚“淫辞丽藻”的形式主义文风。为此,他主张学习民歌,作诗广泛运用俗言俚语,因此博得后人“老妪都解”的称道,形成了我国诗歌史上平易通俗的一派。 白居易自觉地、有意识地走现实主义道路。他为了“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所以要反映现实。为此,便尽可能从现实中选取*典型的事件,抓住事物的本质,用高度的概括力进行创作。他的诗歌语言是*平易浅近、通俗易懂的。但语浅而意切,又极流利、生动,为人民所喜爱,也为后代诗人指明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而白居易自己的乐府诗也坚决遵循“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新乐府序》)的写实原则进行创作。白居易的讽喻诗就是例证,这些诗大体包括以下四类。 **,表现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看到社会上阶级矛盾的尖锐,站到被压迫者的方面,代人民提出控诉。《观刈麦》描述农民生活之苦痛:“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接着又插入一个苦难者的典型形象:“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可见一切苦难都是统治阶级所造成的。《采地黄者》更鲜明地描写了阶级的对立。 ……
作者简介
师帅,女,1987年2月生,汉族,硕士,现任职于渭南师范学院从事教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变迁。任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
-
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八品)
¥26.4¥60.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9.3¥55.0 -
孤独海子:海子经典诗选
¥18.9¥45.0 -
理想青年:朱光潜谈修养
¥18.1¥49.0 -
诗经演
¥10.5¥39.0 -
我与地坛
¥15.4¥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8.4¥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3.3¥68.0 -
汉字里的中国
¥12.2¥45.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8.4¥49.8 -
藏族民间故事-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
¥22.1¥63.0 -
茶馆
¥10.8¥36.0 -
我是一只骆驼
¥19.2¥32.0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8.5¥45.0 -
熊镇.2
¥17.4¥49.8 -
活出生命的本真
¥16.7¥45.0 -
一曲难忘
¥15.1¥35.0 -
美好的生活:失败与想象力不可或缺(中英文对照)
¥14.8¥39.9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我在史铁生
¥13.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