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吕思勉经典断代史: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
读者评分
5分

吕思勉经典断代史: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

¥19.5 (2.9折) ?
1星价 ¥27.9
2星价¥27.9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424311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928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214243119 ; 978-7-214-24311-9

本书特色

统一盛世前夜的民族大融合;精编精校、详细注释,适合现代人阅读 吕思勉经典断代史;受谭其骧、严耕望等人推崇的史学前辈大师心血之作;讲透三百年分裂与融合的历史真相《两晋南北朝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其中一部。 这是一个从大乱到大治的时期。三百多年间治世与乱世往复交替,演出了一个烽火连天、充满诗意和悲情的时代。

内容简介

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西晋灭吴,下至隋文帝再次一统。期间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南北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战火频仍,无数北人南渡,塞外胡族的文化和尚武精神注入华夏衰朽之躯。那是一个名城被毁、人口锐减的乱世,也是一个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在粗犷与纤细、入世与隐遁、分裂与融合的影响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士人风度,其中也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隋唐大一统时代。

目录

**章 总论 / 1

 第二章 晋初情势 / 11

**节 政俗之敝 / 11

第二节 戎狄之患 / 20

第三节 封建之制 / 30

 第三章 西晋乱亡 / 36

**节 齐献王争立 / 36

第二节 八王之乱上 / 44

第三节 八王之乱下 / 52

第四节 洛阳沦陷 / 61

第五节 长安倾覆 / 70

第六节 巴氐据蜀 / 76

第七节 张氏据河西 / 85

第八节 鲜卑之兴 / 88

第九节 荆扬丧乱 / 96

第四章 东晋初年形势 / 109

**节 元帝东渡 / 109

第二节 北方陷没 / 111

第三节 东晋初年内乱 / 131

第四节 成康穆间朝局 / 147

第五章 东晋中叶形势上 / 154

**节 刘石兴亡 / 154

第二节 后赵盛衰 / 163

第三节 冉闵诛胡 / 171

第四节 庾氏经营北方 / 182

第五节 桓温灭蜀 / 186

第六节 殷浩桓温北伐 / 191

第七节 桓温废立 / 207

第六章 东晋中叶形势下 / 212

**节 秦灭前燕 / 212

第二节 秦平凉州仇池 / 217

第三节 秦平铁弗氏拓跋氏 / 221

第四节 淝水之战 / 228

第五节 后燕后秦之兴 / 236

第六节 秦凉分裂 / 246

第七节 拓跋氏再兴 / 257

第八节 后燕分裂灭亡 / 263

第九节 秦夏相攻 / 275

第七章 东晋末叶形势 / 281

**节 道子乱政 / 281

第二节 孙恩之乱 / 290

第三节 桓玄篡逆 / 293

第四节 宋武平南燕 / 303

第五节 宋武平卢循谯纵 / 307

第六节 宋武翦除异己 / 313

第七节 宋武暂平关中 / 317

第八节 魏并北方 / 327

第八章 宋初南北情势 / 343

**节 宋初内衅 / 343

第二节 拓跋氏坐大上 / 354

第三节 拓跋氏坐大下 / 362

第四节 宋初与魏兵衅 / 370

第五节 义民抗魏上 / 375

第六节 义民抗魏下 / 383

第七节 魏太武南寇 / 390

第九章 宋齐兴亡 / 402

**节 元凶弑逆 / 402

第二节 孝武世诸王之祸 / 407

第三节 前废帝之败 / 415

第四节 子勋败亡 / 428

第五节 宋失淮北 / 434

第六节 明帝诛戮宗室大臣 / 444

第七节 宋治盛衰 / 449

第八节 后废帝之败 / 453

第九节 齐高篡宋 / 462

第十章 齐梁兴亡 / 468

**节 齐武文惠猜忌杀戮 / 468

第二节 郁林王之败 / 474

第三节 明帝诛翦高武子孙 / 481

第四节 齐治盛衰 / 487

第五节 东昏时内外叛乱 / 492

第六节 梁武代齐 / 500

第十一章 元魏盛衰 / 515

**节 冯后专朝 / 515

第二节 孝文迁洛 / 524

第三节 齐魏兵争 / 534

第四节 梁初与魏战争 / 540

第十二章 元魏乱亡 / 557

**节 魏政荒乱上 / 557

第二节 魏政荒乱下 / 568

第三节 北方丧乱 / 574

第四节 尔朱荣入洛 / 586

第五节 梁武政治废弛 / 592

第六节 梁纳元颢 / 604

第七节 孝庄帝杀尔朱荣 / 612

第八节 齐神武起兵 / 620

第九节 魏分东西 / 629

第十节 东西魏争战 / 638

第十三章 梁陈兴亡 / 645

**节 侯景乱梁上 / 645

第二节 侯景乱梁中 / 653

第三节 侯景乱梁下 / 661

第四节 江陵之变 / 671

第五节 陈武帝却齐师 / 683

第六节 陈平内乱上 / 693

第七节 陈平内乱中 / 699

第八节 陈平内乱下 / 705

第十四章 周齐兴亡 / 713

**节 齐篡东魏 / 713

第二节 文宣淫暴 / 722

第三节 孝昭武成篡夺 / 733

第四节 武成后主荒淫 / 742

第五节 周篡西魏 / 758

第六节 周齐兵事 / 764

第七节 陈取淮南 / 769

第八节 周灭北齐 / 772

第九节 陈失淮南 / 781

第十五章 南北统一 / 785

**节 隋文帝代周 / 785

第二节 陈后主荒淫 / 799

第三节 隋并梁陈 / 804

第十六章 晋南北朝四裔情形 / 811

**节 东方诸国 / 811

第二节 南方诸异族之同化 / 826

第三节 林邑建国 / 845

第四节 海南诸国 / 853

第五节 海道交通 / 864

第六节 北方诸异族之同化 / 874

第七节 羌浑诸国 / 881

第八节 西域诸国 / 893

第九节 柔然突厥兴亡 / 915

第十节 东北诸国 / 923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总论 魏、晋之际,中国盛衰强弱之大界也。自三国以前,异族恒为我所服,至五胡乱起,而我转为异族所服矣。五胡之乱,起于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刘渊之自立。越十三年,愍帝被虏,而中国在北方之政府遂亡。自是南北分立。自元帝建武元年(317),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凡二百七十三年,而南卒并于北。隋文帝虽云汉人,然民族之异同,固非以其种姓而以其文化,此则不独隋室,即唐室之先,亦未尝非武川族类也。(《廿二史札记》云:“两间王气,流转不常,有时厚集其力于一处,则帝王出焉。如南北朝分裂,其气亦各有所聚。晋之亡,则刘裕生于京口;萧道成、萧衍,生于武进之南兰陵;陈霸先生于吴兴;其地皆在数百里内。魏之亡,则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宇文泰四世祖陵,由鲜卑迁武川。陵生系,系生韬,韬生肱,肱生泰,是为周文帝。杨坚五世祖元素,家于武川。元素生惠嘏,惠嘏生烈,烈生祯,祯生忠,忠生坚,是为隋文帝。李渊,三世祖熙,家于武川。熙生天赐,天赐生虎,虎生昞,昞生渊,是为唐高祖。区区一弹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周幅员尚小,隋、唐则大一统者共三百余年;岂非王气所聚,硕大繁滋也哉?”王气所聚,说大落空。宋、齐、梁、陈四代之祖,生于数百里内,亦不足论。中华人事繁复,此固无甚关系也。至于周、隋、唐三代之祖,皆生武川,则自以当时此一区中为强兵所在,故力征经营者易起于此,其附从之功臣,亦易出于此。不惟周、隋、唐,北齐兴于怀朔,固与武川同为六镇之一也。武川,今绥远武川县。怀朔,今绥远五原县。)唐室武功,超轶汉代, 然实用蕃兵、蕃将为多,与汉之征匈奴,纯恃本族之师武臣力者异矣。自唐衰而沙陀入据中原,虽不久覆灭,然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洲,又纷纷窃据,甚且举中国之政权而盗之。盖自五胡之乱至清之亡, 凡历千六百有八年焉。若是乎,中国民族,实不堪以兵力与异族竞邪? 曰:否。《秦汉史》既言之矣。曰:“文明之范围,恒渐扩而大,而社会之病状,亦渐渍益深。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以社会组织论,浅演之群,本较文明之国为安和,所以不相敌者,则因其役物之力太薄之故。然役物之方,传播*易,野蛮之群与文明之群遇,恒慕效如恐不及焉。及其文明程度,劣足与文明之族相抗衡,则所用之器,利钝之别已微,而群体之中,安和与乖离迥判,而小可以胜大,寡可以敌众,弱可以为强矣。”(**章。)以文明之群,而转为野蛮之群所胜,宁独中国?马其顿之于希腊,日耳曼之于罗马,顾不然邪?夫党类(Class)既分,则与异族为敌者,实非举国之民,特其操治理之权者耳。此等人, 当志得意满之余,溺骄淫矜夸之习,往往脆弱不堪一击。卒遇强敌,遂至覆亡。其覆亡也,固亦与寻常一姓之覆亡无异,特覆之者非本族而为异族人耳。此时多数人民,固未尝与异族比权量力,若为人所服,而实不可谓其为人所服也。多数人民与异族之相角,于何见之?其胜负于何决之?曰:视其文化之兴替。两族相遇,文化必有不同,观其孰替孰兴,而文化之优劣分,而民族之存亡,亦由之而判矣。信如是也,中国民族之与异族遇,不以一时争战之不竞见其劣,正以终能同化异族见其优,固非聊作解嘲之语矣。(此非谓中国必不能以兵力争胜,亦非谓此后永不必以兵力争胜,不可误会。) 中国之见侮于异族,乃由执治理之权者之劣弱,其说可得闻与?曰:可。两族相竞,若战陈然,居前行者,实惟政治。后汉自安帝永初以降,政权迄在外戚、宦官手中,自此至灵帝中平六年(189)董卓入洛,凡历八十六年,其紊乱可以想见。此时为举国所想望者,莫如当时所谓名士,然其人实多好名嗜利之徒,读《秦汉史》第十章第四节可见。此时相需*殷者,曰综核名实,曰改弦更张。督责之治,魏武帝、诸葛武侯皆尝行之,一时亦颇收其效,然大势所趋,终非一二人之力所克挽,故人亡而政亦息焉。近世胡林翼、曾国藩,承积衰极敝之余,以忠诚为唱,以峻切为治,一时亦未尝不收其效,而亦不能持久,先后*相类也。改制更化,魏曹爽一辈人,颇有志焉。然其所图太大,不为时俗所顺悦;又兵争未久,人心积相猜忌,进思徼利,退计自全,乃不得不用阴谋以相争夺。此等相争,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敌,曹爽遂为司马宣王所覆。宣王本惟计私图;景王虽为正始风流人物,然既承宣王之业,自不得不专为自全之计;文王更无论矣。与司马氏相结合者,率多骄淫狙诈之徒;司马氏之子弟,亦日习于是,而其材又日下;而时势之艰危,人心之险如故;于是以晋初之百端待理;灭吴之后,又值可以有为之时,乃以趣过目前之晋武帝承之,急切之事如徙戎者,且不能举,皇论其他?而杨、贾、八王之祸,且代异己之诛而起矣。晋室之倾颓,固非一朝一夕之故,盖自初平以来,积渐所致,势固不易中止也。夫国之所恃为桢干者,固非一二臣卫,而为士大夫之群,今所谓中等阶级也。士大夫而多有猷、有为、有守,旧政府虽覆,树立一新政府,固亦非难。当时之士大夫,果何如哉?中国在是时,民族与国家之见地,盖尚未晶莹。东汉名士,看似前仆后继,尽忠王室,实多动于好名之私,挟一忠君之念耳。此等忠君之念,沿自列国并立之时,不能为一统之益,而时或转为其累。又既沿封建之习,则诸侯之国,与卿大夫之家,其重轻本来相去无几,由是王室与私门,其重轻之相去,亦不甚远;益以自私自利之恒情,而保国卫民之念,遂不如其保家全身之切焉。刘、石肆虐,北方之名门巨族,相率迁地以图自全,鲜能出身犯难者,由此也。(携家避地,固始汉末,然是时为内乱,而晋初为外患,衡以内乱不与,外患不辟之义,则晋之士大夫,有愧焉尔矣。)夫既徒为保家全身之计,则苟得沃土,自必如大月氏之西徙,志安乐而无复报胡之心。东晋之名流,率图苟安而怠恢复;(如蔡谟之沮庾亮,王羲之之毒殷浩。)其挟有奸雄之才,而又为事势所激者,遂不恤为裂冠毁冕之行;(如王敦、桓温之称兵。)以此。夫当时北方之士大夫,虽云不足与有为,然南方剽悍之气,固未尝减。(观周处可见。参看《秦汉史》第十一章第八节。)晋室东渡之后,得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者而用之,北方之恢复, 曾何足计?其时南方之人,盖亦有图自立者,(如陈敏等是。)而事不易成; 北方之名门巨族,挟一王室之名以来,自非其所能抗;而南方之政权, 遂尽入北来诸族之手,其何能淑,载胥及溺焉。直至北府兵起,江、淮剽悍之气始有所藉以自见,然积弱之势既成,狙诈之习未改,日暮途远,虽绝世英雄如宋武帝,亦不能竟恢复之绪矣。宋、齐、梁、陈四代,皆起自寒微,所信任者,非复名门巨族。然所用寒人,资望太浅, 虽能纲纪庶务,而不能树立远猷。又以防如晋世之内外相猜,大州重任,必以宗室处之而世族之骄淫,既成恒轨,人心之倾险,又难骤更, 而骨肉之相屠,遂继君臣之相忌而起矣。佞幸当朝,权奸梗命,其局势较东晋更劣,其渊源,则仍来自东晋者也。一时代之风气,恒随一二人之心力为转移。当神州陆沉之余,宁无痛愤而思奋起者?然豪杰之士, 虽无文王犹兴,实亦缘其所处之境。先汉之世,学士大夫,人人有志于致用。自经新莽之丧败,遂旁皇而失其所守。既失之琐碎又偏于泥古,实不能有当于人心。其思力较沉挚者,乃思舍迹而求道。其于五经,遂束阁《诗》《书》《礼》《春秋》而专重《易》;其于诸子,则弁髦名、法、儒、墨、纵横而专言道。其识解自较汉人为高,然其所规画,或失之迁阔而不能行;甚或视世事太渺小;谓有为之法,终如梦幻泡景而不足为。其力薄才弱者,则徒为自娱或自全之计,遂至新亭燕集,徒为楚囚之对泣焉。此以外攘言之也。以言乎内治,则自东汉以来,不复知更化者必先淑其群,而稍以淑己为淑群之道。承之以释、老,而此等见解,愈益牢固而不可拔。而其所谓淑己之道,又过高而非凡民之所知。听其言则美矣,责其实,殆如彼教所谓兔角、龟毛,悉成戏论。此晋、南北朝之士大夫所以终莫能振起也。至于平民,其胼手胝足,以自效于国家、民族,以视平世,其艰苦固不翅倍蓰;即能陈力于战事者,亦自不乏。然民兵之制既废;三五取丁等法,实为以不教民战;而广占良田,规锢山泽,荫匿户口者,又务虐用其人。北方遗黎,或抟结立坞壁,以抗淫威,亦因所抟结者太小,终难自立。其异族之窃据者,则专用其本族若他异族之人为兵,汉民既手无斧柯,则虽屡直变乱而终无以自奋。此平民所以不获有所藉手,以自效于国家、民族也。凡此,皆晋、南北朝三百年中,我国民不克以兵力攘斥异族之由也。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其治学严谨而又讲求贯通,既有宏阔的学术视野,又有切中时代命题的现实关怀。历史学家严耕望将其与陈寅恪、钱穆、陈垣一起誉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先生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均有经典著作传世。其著作主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通史两部,《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等断代史五部,以及《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中国民族史》《理学纲要》《史学与史籍》等。另外,其还写有大量历史通俗读物和史学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