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8658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06865807 ; 978-7-5068-6580-7

内容简介

作为南亚大国以及重要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自独立以来就在南亚地区乃至穆斯林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而言,巴基斯坦不仅是西南方向的重要邻国,更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占据重要和特殊的位置。特别是随着中巴两国领导人共同决定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旗舰项目和标杆工程的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重要性更为凸显,研究价值持续抬升。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本书首先梳理了今日巴基斯坦所在区域的文明演变脉络,从遥远的印度河古文明开始回溯,经过次大陆的分分合合,再到英国殖民者统治次大陆,*后巴基斯坦实现独立建国。考察了印度次大陆,特别是巴基斯坦所在地的诸多情况,如王权更迭、宗教信仰及风土人情等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得出了两大结论,即着眼过去把脉巴基斯坦的几对关系以及放眼未来影响巴基斯坦未来的关键势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扬帆起航及快速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势也必将中巴关系提升至历史新高度。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笔者深感骄傲和自豪,对南亚,特别是巴基斯坦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目录

序言 **章 遥远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及吠陀时代 **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巴基斯坦历史上**个璀璨文明 第二节 雅利安人的到来:外族入侵的开端 第二章 分分合合的次大陆 **节 四分五裂的次大陆局势 第二节 孔雀王朝:巴基斯坦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国家 第三节 重回割据 第四节 贵霜帝国 第五节 波斯萨珊入侵和笈多帝国 第三章 伊斯兰教传入及德里苏丹国 **节 伊斯兰教传人早期 第二节 德里苏丹国时期 第四章 莫卧儿帝国 **节 莫卧儿帝国的王朝更迭 第二节 帝国的衰落和瓦解 第三节 莫卧儿帝国的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 第四节 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宗教政策 第五节 莫卧儿帝国的绚烂文化 第五章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节 英国人的早期统治——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 第二节 1857年民族大起义和英王接管印度 第三节 穆斯林的启蒙运动 第四节 穆斯林联盟与印度独立运动 第六章 巴基斯坦独立建国 **节 历史根源:次大陆两大宗教长期并存 第二节 现实原因:穆斯林沦为“二等公民” 第三节 理论武器:两个民族、两个国家 第四节 道路之争:伊斯兰现代主义和原教旨主义 第七章 20世纪后半叶的巴基斯坦 **节 建国初期动荡及两任军法管制(1947—1972) 第二节 阿里·布托时期的民选政府(1972—1977) 第三节 齐亚·哈克实施军法管制(1977—1988) 第四节 纳瓦兹·谢里夫与贝·布托轮番上台 (1988—1999) 第八章 进入21世纪的巴基斯坦 **节 穆沙拉夫时代(1999—2008) 第二节 扎尔达里执政时期(2008—2013) 第三节 谢里夫三度出任总理 第九章 把脉巴基斯坦的几对关系 **节 政教关系 第二节 军政关系 第三节 央地关系 第四节 美巴关系 第五节 中巴关系 第十章 影响巴基斯坦未来的关键势力 **节 政治领域 第二节 军事领域 第三节 极端组织 第四节 商业领域 第五节 媒体领域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遥远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及吠陀时代 1947年建国的巴基斯坦,虽然是个年轻的国家,但却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与今天的印度和孟加拉国同属于古代印度的一部分,共同分享了古代印度那段悠久、辉煌而又独特的文明。 **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巴基斯坦历史上**个璀璨文明 索安文化 产生于约50万年前的索安文化被普遍认为是巴基斯坦这片土地上人类文明的开端。索安文化遗迹发现于印度河上游支流索安河[1]河谷的群特拉等地,故得名。在巴基斯坦的哈扎拉、白沙瓦和马尔丹等地也发现了许多索安文化时期洞窟遗址。根据发掘出的石器判断,索安文化属于较为典型的早期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索安文化的先民们以狩猎、采集、捕鱼为生,能够使用火、驯养动物,并且懂得利用树皮、兽皮等材料御寒。1987年,巴基斯坦和英国考古学家在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附近发现了由石英石打制而成的工具。据考古断代分析,这些石制工具的年代距今约有200万年。这一考古发现将巴基斯坦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了距今200万年以前。这也是南亚次大陆上发现的*早的人工制品。 中石器时代的遗址在今巴基斯坦境内也有分布。这一时期的人类开始制作和使用体积较小的石器,仍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并开始饲养牲畜。与这一时期的遗迹相比,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分布着的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址则更为普遍。以遗址时代早晚为序,比较典型的有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基达河谷的基利·库尔·穆罕默德遗址、位于东南部信德省的阿姆里文化、位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布尔扎霍姆文化、信德地区的科特·迪季遗址及俾路支省南部的库里山丘村落遗址等。这一时期的人们已能够进行农耕,开始普遍饲养家畜。他们所使用的石器打磨、制作得更为锋利,并且学会了制作和使用陶器。这些文明遗迹在一定程度上与后来在同一地区产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有着承袭关系。 印度河文明 1921、22年发掘出的哈拉帕[2]遗址和摩亨焦达罗[3]遗址使得产生于前2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为世人所知。这是巴基斯坦历史上**个辉煌的文明,也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 哈拉帕和摩亨焦达罗遗址都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前者在旁遮普省的蒙哥马利县拉维河左岸被发现,后者则坐落在流经信德省拉尔卡纳县的印度河的右岸。摩亨焦达罗原本就是个佛教遗址,在这里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象形文字印章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而早在1875年,哈拉帕地区也曾发现过带有文字的印章。经过考古学家的分析研究,认为这两处地方曾经存在着尚不为人知的文明,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就这样被发现了。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印度河流域,后来的考古发掘发现印度河流域文明北起萨特累季河,南至坎贝湾,西起阿拉伯海的莫克兰海岸,向东一直延续到恒河与贾木纳河的交汇处,总面积比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范围都要大。 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称哈拉帕文明,是高度成熟的城市文明。现今发现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城市、村镇遗址已达数百个,其中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帕和摩亨焦达罗两处遗址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大、*具代表性且保存*为完整的两处城市遗址。 哈拉帕和摩亨焦达罗两座城市的建制相似,颇具一定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水平。城市分为筑于土丘之上的城堡和建在地势较低处的下城两部分。城堡里有防御工事、高大宽敞的住房、公共浴室等。下城区是居住区,城区规划井然有序,城内有居民住宅和店铺等,房屋多用土坯或是尺寸一致的砖块建成,家家户户都有水井、浴室和下水道。而每家每户的下水道又与城内的排水系统相连,将污水排至河道。下城区内也设有谷仓、公共集会大厅和大型的公共浴池等设施。 据推测,建筑在土丘上的城堡是供城市的统治阶级或是祭司们居住的,而下城区则为平民百姓的居所。城市内房屋大小不一,这也反映出了那一时期的社会中已经产生了贫富差距。而城市内大型的公共浴池,则被认为是与宗教活动有关,应该是当时的市民参加宗教仪式前沐浴的地方。这也就是说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先民很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根据该地区出土的印章、雕像等器物推断,其宗教信仰似乎是女性能力崇拜。此外,也有对树木、动物、水、火等的自然崇拜存在。 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先民多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大麦、小麦、胡麻、芝麻、椰枣、豌豆等作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居民还种植棉花,据推测,这里可能是世界上*先种植棉花的地区。饲养家畜也变得十分普遍,这一地区出土了许多带有家畜形象的陶像或印章。 除农业生产外,城市居民还从事手工业。印度河流域文明已经从单纯的石器文明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文明时代。这里的人们制作的石制器物已经相当精致了,但其*重要的手工业还是制陶。印度河流域文明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做工精巧。既有使用陶轮生产的普通家用制品,也有精巧的印章、首饰、塑像等器物,有的陶器上还带有彩绘。此外,印度河流域的人们已经能够使用金、银、铜等金属制造各种器物了。例如使用铜或是青铜制造斧子、刀、箭头、锯等工具,镜子、烛台等家居用品,或是人物、动物塑像等艺术品。人们还能够使用金、银制作项圈、手镯、戒指等饰物。在城市遗址中还发现了纺锤、纺轮和染缸等,这说明纺织在当地也已经比较普遍了。 除了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外,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商业贸易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这里曾出土过刻度尺、砝码、车船模型和作为商标的印章等物品。摩亨焦达罗和哈拉帕都是重要的贸易中心。既有与印度河流域文明内部及相邻地区的贸易,也有与中亚、波斯、阿富汗等地区间的商业联系。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与摩亨焦达罗地区完全相同的印章和在摩亨焦达罗发现的带有美索不达米亚风格的盒子,则说明了该地区与西亚、埃及之间还存在过海上贸易。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居民已经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象形文字系统。在出土的印章、石板、器物上都有这种文字出现。但到目前为止,对这些文字的解读尚未能够取得成功,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形象文字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这就使得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许多疑问都不能够得到确切的答案,其中就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来自何方? 谁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目前尚无定论。目前公认的看法是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在本地区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阿姆里地区,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下层发现了和俾路支村落文化一致的文化层。而印度河流域文明出土的某些器物也与俾路支村落文化时期的器物类似,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缔造者是原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而这些人很有可能是俾路支斯坦的居民。学者们推测,随着原本生活在俾路支的山麓、河谷地区的居民的人口数量增长,他们开始寻找新的适合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土地。于是他们开始向肥沃的印度河平原迁徙,并建立了新的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村落逐渐发展壮大,直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村落文化演变为了城市文明。 [1] 索安河(Soan River),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是印度河左岸的一条支流。 [2] 也有译为哈拉巴。 [3] 也有译为摩亨佐·达罗。

作者简介

王世达,男,出生于1984年9月。外交学院硕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纽约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南亚东南亚大洋洲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南亚问题研究。 杜佳宁,女,1989年出生。北京人。201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乌尔都语专业,同年入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尔都语部,从事乌尔都语广播工作。2016年获评翻译职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