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武之望

包邮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武之望

¥33.5 (8.0折) ?
1星价 ¥33.5
2星价¥33.5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174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63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13217460 ; 978-7-5132-1746-0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武之望著作的的系统研究,并结合现代以来30余篇有关文资
料,加之笔者与武之望为同乡,亲自到武之望故里搜集靠前手资料。较全面整理了武之望生平事迹,细致剖析其学术渊源,同时归纳总结了其医学文献整理学术思想及妇科、内科、儿科、男科、伤科、急重症科、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学术特色。进一步介绍了其部分临床医案、诊疾轶闻及学术传承。书末附有研究综述及文献题录。可供广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临床参考和学习研究之用。

目录

生平概述
一、生平纪略
(一)生卒考辨
(二)武之望年谱
(三)故里遗迹
(四)从政经历
三、从医经历
(一)从医过程
(二)诊疾轶闻

著作简介
一、《济阴纲目》
二、《济阳纲目》
三、《疹科类编》
四、其他著作
(一)《医帜》
(二)《举业卮言》
(三)万历本《临潼县志》
(四)游骊山诗作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荟萃百家,折衷取舍
(二)参考《准绳》,自成体系
二、学术特色
(一)病证同辨,纲举目张
(二)方论结合,临证便用
(三)重视实证,善举病案
(四)突出妇科,总结提高
(五)善调脾胃,有所发明
(六)内科杂病,倡辨六郁
(七)注重保健,养生有道
(八)专论男科,实为创举
(九)详论疹科,简明实用

临证经验
一、细审轻重缓急
(一)结合病情轻重选方
(二)结合标本兼证选药
二、详辨寒热虚实
(一)根据寒热虚实分别论治
(二)分层次论治寒热虚实
(三)综合寒热虚实选药组方
三、汇总成方化裁
四、精选单方验方
(一)一味药单验方举隅
(二)二味药单验方举隅
(三)辨证应用单验方举隅
五、推崇食疗食治
(一)蒸糕剂
(二)膏滋剂
(三)散剂
(四)羹粥剂
六、注重外治疗法
(一)熏洗法
(二)纳入法
(三)外敷法
(四)烟熏法
(五)噙漱法
(六)热熨法
(七)糁擦法
(八)导便法
(九)取嚏法
七、适时应用合治
(一)灸药同用
(二)内服外敷
(三)内服外熨
(四)内服外擦
八、重视制剂用法
(一)翔实记录特殊药物炮制与用法
(二)确切记载特殊方剂的制剂与应用
九、病证辨治举例
(一)闭经
(二)求子
(三)癥瘕积聚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术传承
三、后世发挥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武之望》:  一、学术渊源  (一)荟萃百家,折衷取舍  武之望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受“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影响,潜心儒家之学,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时,他在医学方面曾受业于其族叔、当地名医武带川。武之望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历任霍邱、江都知县,后迁至吏部,又曾任太仆寺少卿直至南京吏部右侍郎等多种官职。其丰厚的文化素养,从其为官经历亦可以体现出来。在政务之余,武之望深入探讨医学知识,学验俱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字部·医家类》),医学流派于金元有很大发展,如刘河间之主火,张子和之主攻,朱丹溪之主滋阴,及李东垣之重脾胃,河间、易水、温热、伤寒等学派基本形成于此期。明代医学承受金元余绪,大体有养体(如戴原礼、徐用诚等)、攻下(如吴有性)、温补(如薛己、张介宾等)、折衷(如倪维德、王肯堂等)等流派,而武之望的学术思想大体属于折衷。  武之望一生遍览群书,博学多闻,认为历代医家著述汗牛充栋,不免存偏执之弊,如守一家之传难免挂漏,阅诸氏之说又苦浩繁,且良莠并存,研读诚难。其曰:“余尝遍观群书,粤自《灵》《素》以来,名哲代作,著述日繁,汉有七家,唐得六十四,宋益以一百九十有七,其余可传者,共五百九十六部,一万有九十二卷,而吾熙朝之彦,续有万余卷,汗牛充栋,诚难枚举,然简册浩繁,虽有见地之真,不乏偏执之弊,学者望洋而叹,安认指归也。”或“择理不精,折衷鲜据,故累千万言而不觉其详也”。(《济阳纲目·序》)为此,刻意在编纂有关资料时,鉴别各家得失,慎重取舍,做到既荟萃百家之精华,又折衷至当,不“泥古方以疗今疾”,同时参以自己的临床经验,编写《济阴纲目》《济阳纲目》《疹科类编》等医学著作。  武之望在《济阴纲目》自序中曰:“妇女杂病,率与男子同。唯经血胎产诸证,自为一类。而其中派分枝析,变亦不可胜穷矣。概观诸书,虽证各有论,而论不悉病之情;治各有方,而方不尽治之变。以故治妇人者,往往操一二方以疗众病。一不应而技遂穷,斯法不备之过也。古方《产宝》《大全》而外,近唯薛新甫推广敷衍,颇补前人所未备。而医案一书并列杂病于其中,即其著论立书,与疗男子,岂有殊焉?嗣见同年王宇泰氏所辑《女科准绳》,旁搜博采,古今悉备。然一切杂病,亦复循薛氏例而概收之,难无骈枝赘疣之病。且分条不整,序次无伦。非耳目所素习者,卒观之而莫得其要也。”鉴于当时流传较广的妇产科文献仍然存在着诸如条理不清,查阅不便,或者治法方药不甚完备等诸多不足之处,故武之望“于公事之暇,手为搜集。除去诸杂证,而专以妇人所独者,汇为一书”,使得《济阴纲目》这部妇产科专著“证各有论,其与寒热虚实及标本浅深之致,颇悉其情;而治各有方,其与温凉补泻及缓急轻重之宜,亦尽其变”。这样一来,“庶览者不难,因论识病,因病取方。一展卷而犁然指掌,即庸工下医,亦可随手而取效也”。《济阴纲目》在编写体例上,较之以前的方书更加完备,门分类别,证各有论,治各有方,真正做到了纲举目张,极易查阅。  ……

作者简介

  冷伟,男,1976年出生,陕西省临潼市人;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内科学专业;从事中医内科教学和临床诊疗及中医肾脏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作为副主编,参编《大国医经典医案诠解病症篇·风湿免疫病》。参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5”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