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64277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59642776 ; 978-7-5596-4277-6

本书特色

古典文献学的入门读物解读文献学大师和他们代表作的钥匙1.选取自王国维、余嘉锡、王重民、陈垣、王力等20世纪重要的文献学家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的著述或论文35篇,通过精读与分析,进行详细的点评与说明,对读者起到发踪指迷的作用。 2.以导读概括古典文献学经典的著述或论文大要,以分析点评萃取精华,入木三分、启人深思。 3.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漆永祥教授主持编写,项目组成员均为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主持者与项目组成员都具有深厚的古典文献学功底,所选范文都是具有权威性与典范性。 1.选取自王国维、余嘉锡、王重民、陈垣、王力等20世纪重要的文献学家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的著述或论文35篇,通过精读与分析,进行详细的点评与说明,对读者起到发踪指迷的作用。 2.以导读概括古典文献学经典的著述或论文大要,以分析点评萃取精华,入木三分、启人深思。 3.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漆永祥教授主持编写,项目组成员均为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主持者与项目组成员都具有深厚的古典文献学功底,所选范文都是具有权威性与典范性。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自王国维、余嘉锡、王重民、陈垣、王力等二十世纪重要的文献学家具有代表性与非常不错性的著述或论文,分为文献学通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及其他学科10类,共择取35篇,通过精读与分析,进行详细的点评与说明,以期对读者起到发踪指示的作用。对文献学专业与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文献学初学者与传统文化爱好者等,在提升古典文献阅读能力,培养基本的国学素养,热爱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与正能量功能。

目录

绪 言/漆永祥

一、文献学通论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结集》/寇晓丹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寇晓丹

孙钦善⊙《古文献学的内涵与意义》/漆永祥

二、文字学

王国维⊙《两汉古文学家多小学家说》/朱明数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自叙》/李林芳

裘锡圭⊙《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李林芳

三、音韵学

王力⊙《清代古音学·结论》/任 荷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研究古音系的方法》之“分部”和“审音”(任 荷)

郭晋稀⊙《声类疏证·前言》/漆永祥

四、训诂学

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当读而失读》/李寒光

洪诚⊙《训诂学·训诂学几个重要的原则》/漆永祥

郭在贻⊙《漫谈古书的注释》/李林芳

五、目录学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陈恒舒

王重民⊙《与补史艺文志的兴起》/黄 政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历史目录》/黄 政

六、版本学

叶德辉⊙《书林清话·宋建安余氏刻书》/桂 枭

[日]长泽规矩也⊙《书目学论考》《汉籍整理法》《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桂 枭

张政烺⊙《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袁 媛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清中期刻本的善本问题》/桂 枭

七、校勘学

陈垣⊙《元典章校勘释例》/袁 媛

王叔岷⊙《斠雠学·校书的甘苦》/陈俊谕

钱玄⊙《校勘学》/黄雅诗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袁 媛

八、辑佚学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志总成绩·辑佚书》

/高 策

鲁迅⊙《古小说钩沉·汉武故事》/高 策

九、辨伪学

杨伯峻⊙《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中国古籍写作年代的一个实例——

〈列子〉著述年代考》/李寒光

顾颉刚⊙《孟姜女的故事转变》/高 策

十、其他

程千帆⊙《校雠广义??典藏篇·典藏学的建立》/张逸临

屈万里⊙《汉石经尚书残字集证??自序》/陈俊谕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断代的分期及其标准》/朱明数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通论》/王 勇

常书鸿⊙《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朱明数

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 旧志资料不可轻信》/蔡紫昍

阴法鲁⊙《学习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史料上记》/蔡紫昍

周叔迦⊙《漫谈大藏经》/蔡紫昍)


展开全部

节选

“文献”的概念古已有之,而“文献学”的提出与创立则迟至近代。1928 年,全美学术界团体理事会在纽约举行促进中国研究的**次会议,使用了“Chinese Studies”一词,以区别于代表欧洲传统的Sinology。与此同时的大洋彼岸,同样关注到中国文献研究的世界化趋势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也正在撰写当中。两年后,郑鹤声、郑鹤春合撰的这部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真正把“文献学”的概念推入到人们的视野之内。 究竟何为“文献”?二郑在《例言》中解释道:孔子言夏殷之礼,而深慨文献之不足征。释之者曰:文,典籍也;献,贤者也。马贵与《文献通考》命名,即取其义,而释之曰:“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通考序》)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刻印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从包含“典籍”与“贤者”两重载体到偏重于书面记录的“文献”,二郑言“采其谊”,实则发展了马端临的定义,把对平面化的可供考辨与取舍的文本关注发展成为对书籍形成与整理经典利用全过程的立体形态的研究。所谓“结集”,本书分“著录与分类”与“典籍损失”,实为历代官方目录整理与典籍散佚概况,相当于目录学内容;“翻译”分“佛典翻译”与“科学翻译”两方面;“编纂”以古代类书与丛书编纂成就,以上三者谓之“文”,大约相当于书籍初始的董理步骤。“审订”,本书以“孔子删定”“刘氏校理”与“乾隆审校”为三次代表性事件,涉及校勘学内容;“讲习”实为历代经学研究综述;“刻印”涉及书籍载体与刊刻发展史,涉及版本学:此三者谓“献”,大约是需要每一时代的学者不断投入心力的较为高级的整理工作。二郑的“文献学”概念,张君炎曾在《中国文学文献学》中总结道:“他们所说的‘文献学’是指在考订和论述古籍图书在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和印刷方面的源流和概况。涉及了古籍的分类目录、典校整理、经籍传授、编纂、版本和刻印源流等问题。实际上包括了古籍整理和研究中有关目录学、版本学、编纂学、校勘学以及中国书史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近似章学诚、范希曾、张舜徽等所说的‘校雠学’。”① 一般而言,目录、版本与校勘学被视为传统校雠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这在《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中已被全部囊括入文献学体系之中,后来王欣夫在《文献学讲义》中立“目录”“版本”和“校雠”三章,也对此作出了呼应。

作者简介

漆永祥 男,甘肃漳县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委员会委员。曾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等。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考据学、宋诗整理与研究、《燕行录》研究、东亚学术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撰著与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据学研究》《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书林清话(外二种)》《清学札记》《〈汉学师承记〉笺释》(上下)《汉学商兑·汉学商兑赘言》等十余种,已发表学术论文、散杂文、诗歌等二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