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314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99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52031485 ; 978-7-5520-3148-5

内容简介

  《初心不惑:社会学所40年》是为纪念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成立40周年而编纂的纪念文集,除了社会学所的历史沿革、大事记、重要研究成果外,主要内容是该所41位离退休和在职人员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生动地反映了该所的创建发展历程、科研领域的扩展和创新、人才队伍的壮大,以及感人的科研事迹,等等,对于社会科学学术发展有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并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目录

前言


社会学所沿革

社会学所与我


许妙发、毛雷杰 追忆社会学家李剑华同志


吴锦芳 我在社会学所的研究经历

金志堃 不负托付不忘使命


丁水木 我的社会学研究之路

倪新明 我与少先队研究的不解之缘


姚佩宽 心系教育心系儿童吴书松 夕阳故人情:我与社会学研究所


陈建强 不忘初心永葆童心

卢汉龙 无愧初心治“群学”

潘大渭 人间清欢著述事

刘汶蓉、薛亚利、张亮 社会学所的家庭研究:徐安琪研究员访谈录


王莉娟 社会学所的早期历史

陈 烽 难忘的那些年、那些事


孙克勤 社会学所工作10年的简短回顾

郭太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我在社会学所的31年

孙抱弘 我与“人的研究”: 从青少年问题到民族性发展


周建明 行万里路

胡建一 归队

田晓虹 我在社会学所的成长经历

陆晓文 探索求得天地宽


夏国美 扬帆的感悟

郑乐平 无穷的探索

杨 敏 在社会学所一路走来飘过的几片云


杨 雄 时间如梭初心不变

刘 漪 一个媒体人的“华丽转身”


曾燕波 我与社会学所共成长

张结海 我在社会学所的20年

张亮荏 苒20年: 我与社会学所


陶希东 我和社会学所

程福财 做脚踏实地的社会研究

薛亚利 所与我: 忆中三思


刘汶蓉 我进社会学所的那些事

夏江旗 读研三年琐记

华 桦 一路风景一路向前


朱志燕 社会学所的高光时刻

李 骏 相知相遇20年思海扬帆再启航

朱 妍 “返景入深林”: 我在社会学所的12年


张友庭 岁月静好馨香如故

刘 程 社会学所伴我成长


束方圆 拾光随想

梁海祥 相遇是巧合,却是*好的安排


刘 炜 “师承”与“补课”


社会学所大事记

社会学所重要成果


展开全部

节选

——《追忆社会学家李剑华同志》 在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中,李剑华教授可以说是(zui)富传奇色彩的一位。他曾因主编《流火月刊》《现象月刊》等左翼进步刊物,身陷囹圄,他又曾先后接受谢觉哉、周恩来与李克农等人的直接领导,打入国民党政府上层,积极从事党的隐蔽战线的革命工作,临危不惧,掩护战友,直至迎来解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同时也是著作等身的社会学家,不仅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而且一生始终与中国社会学的成长、发展和重建紧密相连。 我们两人在80年代初进入社会学所工作,曾协助李剑老工作过几年,从这位“世纪同龄人”处得到许多指导,受益良多。此外,毛雷杰在1988年曾陪同李剑老回四川,历时一月有余;许妙发则专门梳理过李剑老的革命史与学术史,并写就“剑气书香觉后生”一文,收录于社会学所1995年编写的《李剑华先生纪念集》中。今年时值社会学所成立40周年,我们回忆李剑老的革命斗争史与社会学研究历程,由朱妍、刘炜两位后辈学人援笔成文,以寄追念。 一、儒侠温文剑气书香 1921年,深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熏陶的青年学子李剑华,中学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毅然东渡留学。进入东京的日本大学社会科不久,他看到“日本大学设有社会学,觉得名词新鲜”,当即决定以这门新学科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在主修社会学期间,他有机会读到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而且与日本共产党人和旅日的中国共产党人有了直接接触。 1925年,风华正茂的李剑华学成回国,先是在民间筹办的上海学艺大学教授社会学,之后又在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等多所院校担任社会学教授,专门讲授社会学史、劳动法以及犯罪社会学等课程。当时的中国社会学还处于初创阶段,除了开始出现译介的国外社会学作品,社会学一时还不能被人们接受和承认。如果想扶持和推广一门新兴学科,就一定要为它创造条件,比如,“在同好中组织学会,交流思想”,以及“既要出版书籍,也要出版定期刊物”。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1928年9月,李剑华与其他陆续留学归来的青年社会学者一同发起和筹备建立了中国社会学界的第1个地区性学术研究团体——东南社会学会,《社会学刊》也由此创刊。1929年冬,根据许仕廉、陶孟和等一批社会学家的提议,又在原有东南社会学会的基础上,共同商定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学团体——中国社会学社。1930年2月,李剑华被推选为《社会学刊》编委。 归国后,在繁忙的授课之余,李剑华抓紧点滴空隙,甚至不惜“割出拼命求活的时间,动手搜集材料”,埋头撰文,笔耕不辍。1928年,第1本社会学著作《劳动问题与劳动法》问世。书中专门针对童工、女工、劳动时间、工资薪酬、工会和劳动保险等各类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李剑华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源自“欧美和日本高度资本主义之外来榨取”,而另一方面也由于“国内劳资的阶级斗争”。只有完全搞清劳动问题与劳动法产生的时代与阶级背景,才能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制定合理的劳动法,“既可以取缔资本家的专横,又可以防止劳动者的铤而走险。”不但如此,李剑华站在劳动大众的立场上,对西方社会学家一贯强调的“劳动法是雇主和被雇佣者基于平等地位的契约关系”一说,也进行了驳斥。他认为,劳动立法的目的,就是要免除或限制在理论上应该平等但事实上却不平等的雇佣关系,以及那些因这种不平等而产生的社会不公正事实。当时获悉此书即将出版的消息时,李剑华教授昔日留学东京时的同窗学友、日本社会学家浅野研真教授特地为此书作序,指出“这一部著作,对于中国社会将予以很大的文化史的意义”。 李剑华教授的另一本社会学专著《社会学史纲》也在1930年付梓出版。他写此书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社会学传入中国多年,但这门新学科仍然被不少人误解,他们常常把“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社会运动”“社会问题”“社会政策”与社会学混为一谈,反而使社会学变成“不明白的东西了”。其二,过去社会学课程用的教材“往往不加选择,至为杂芜”,教授的内容又照搬欧美学说,缺乏独立见解。李剑华决心为社会学正本清源,在汲取国外学者的长处和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他认为,社会学归根结底由两大思潮组成:“把社会学捧上社会科学王座”的综合的社会学与“把社会学从社会科学的王座上请下来”的特殊社会科学的社会学。而社会学的变迁和发展就是“由百科全书的社会学到特殊社会科学的社会学,由综合社会学到纯正社会学,这是社会学史上发展的途径”。可以说,这一精辟归纳在当时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影响。 从30年代中期开始,李剑华投身于党的地下工作。即便在那段艰险的岁月里,他也依然保持着一位学者的本色。1935年至1936年间,李剑华又接连出版了《犯罪社会学》与《监狱学》两本书,为犯罪问题的根源和监狱制度的改良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抗战胜利后,李剑华又以劳工问题专家的身份,出任上海社会局劳工处处长。当时,上海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劳资纠纷层出不穷。他遵照党的指示,在处理“工潮”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之间的矛盾,巧妙凭借自身的“处长”职权,迫使资方接受工人的要求,配合工人取得了斗争胜利。不仅如此,李剑华还以“劳资纠纷频繁发生全在于经济原因”为由,积极建议采纳按生活指数计薪的方法,并建立起编制和发布生活指数的专门机构。1946年春,上海的企业已广泛推行这种计薪方法,保障了工人的生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剑华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劳动局副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虽然在“文革”中遭受冲击,但他始终坚守信念、无怨无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学重新恢复了名誉。李剑老当时年已耄耋,所受的不公正对待也终于得到彻底平反。 二、“夕阳未必逊晨曦” 1980年1月25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翌年3月13日,中共上海市委批复,同意李剑华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顾问,兼管社会学所工作。自此,李剑老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毅然出任社会学所负责人,与第1任党支部书记黄彩英一起开始了社会学的学科恢复与梯队组建工作。 其实,李剑老当时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当顾问了,但他早年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活动经历让他放不下社会学,而且他曾经在30年代以地下党身份坚持革命工作的中共江苏省委旧址就在现在徐汇区天平街道辖区内的永嘉路上,他也因此怀念上海,这两重情感让他放弃了中国社科院的顾问身份,回到了上海,回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并以80岁高龄在百废待兴、缺衣少食之时开始一场艰苦的社会学“创业”,挑起了重建社会学的重担。 1981年6月,社科院党委讨论决定建立社会学所所务委员会,李剑老又担任了所务委员会的负责人,擘画社会学所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李剑老与黄彩英等同志一起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四处招募人才,二是整理、编译资料与工具书,三是设定所的研究方向。 在人才方面,积极地从社会上招募早年毕业于社会学专业的大学生,以及不同语种的外语人才,并与中国社科院合招青年人才。还延请了著名的老社会学家成为社会学的第1批特聘研究员,包括应成一、范定九、言心哲几位先生。他们都是早年留学海外,在二三十年代即活跃于国内外社会学界的老前辈,彼时都已退休。这些老先生成为所的特聘研究员后,所里的后辈们可以常常请教。 李剑老还积极培养所内的青年人才,包括派遣科研人员赴全国参加社会学培训班,并在所里推广了“以老带新”的活动,即让受训者与未受训者一起工作。李剑老还邀请到了费孝通、雷洁琼、吴泽霖等著名学者来所交流。对于研究生培养,李剑老也非常重视,还亲自担任了我所第1批社会学硕士生,即胡建平和严春松两名同志的导师。 在组织机构方面,李剑老负责的所务委员会主管各项科研工作,制订研究方向,并建立了秘书室和资料室。他给予资料室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资料是社科研究的命脉。在此之外,社会学所也设立了几个研究室,包括社会学理论、婚姻家庭研究、劳动就业、青少年研究等。研究室就代表了社会学所当时的重要研究领域,这是结合了所的发展方向与学者的研究背景而决定的,李剑老在这方面做了方向性和旗帜性的指引,黄彩英老师据此承担了大量操作性的实务工作,(zui)终能够将研究方向落实。 在科研方面,李剑华教授组织了科研人员翻译国外社会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组织编辑《社会学参考资料》,刊登国内外社会学的(zui)新研究动态。更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李剑华与特聘研究员之一的范定九两位共同主编了《社会学简明辞典》,言心哲等30余人撰稿。李剑老作为主编,从条目框架到具体释文均亲自过问、逐条审阅,期间因用眼过度而使眼疾加重,眼底出血,他对此的用心尽力之深由是可见。全书约32万字,收录社会学常用词目和相关学科词目1086条,于1984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后的第1本社会学专科工具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出版有力推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为重建中的中国社会学献上了一份厚礼。 李剑老平日里待人随和,对战友、同事情谊深厚,老先生的高风亮节也是无须赘言。记得有一次他托人在社科院复印几份稿子,加起来不到二三十元,复印社的同志出于对老先生的爱戴,没有收费,他得知后坚持要求补缴费用。1985年,我们晚辈有一次陪同李剑老去探望社科院的一位院领导,这位老领导是其早年的革命战友,当时已处于弥留之际,他从病房出来后扶着门框默默无语半晌,我们才发现他一直在垂泪,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李剑老去世前一日所里同事去探望他,老先生还询问了社会学所同仁的近况。 1988年,李剑老与夫人受邀回四川访问,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再度回到家乡,老先生感慨良多。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参观时,他淡然地对陪同人员详细讲述了他们夫妇俩在那里居住时所亲身经历的敌后情报工作,甚至还指出了房内陈设的错漏之处。在场的同志们都宛如上了一节生动的党课,震撼不已。 1989年,90岁高龄的李剑华教授在社会学研究所建所10周年的庆祝会上发表了讲话,指出社会学不应该是空洞的理论,并希望方方面面都对社会学多加关照,这门学科现在的基础尚很薄弱,但对党和政府的决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李剑老在讲话中还真诚勉励青年科研人员,要埋头苦干,做好党和政府的参谋与助手。 1993年12月23日,李剑老在上海仙逝,享年94岁。翌年,社会学所编纂了《世纪同龄人——李剑华先生纪念集》,以缅怀他光辉的一生。该文集收录了他生前未发表过的诗文和反映他学术思想的部分著作、“文革”后参加重要活动的珍贵照片,以及生前挚友亲朋发来的挽联、挽诗和纪念文章。时任所长卢汉龙在文集的序言中特别提到,编纂本集的目的之一也是让全所同仁得以回报李剑老对社会学所的关心和厚爱。 今年正是社会学所成立40周年,回忆过往,尤为感佩李剑华教授的学人风采。他求真求实的治学之道兼以敢于担当的济世之志,无疑奠定了本所的学术风范与发展旨归。这位世纪同龄人的一生是学者和战士交相辉映的一生。他的革命斗志和高风亮节是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财富,而他的学术论著则是中国社会学的经典瑰宝。 讲述人:许妙发、毛雷杰;访谈整理:朱妍、刘炜

作者简介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骏、刘漪、朱妍、刘炜、束方圆、郑思琪等组成。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