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

包邮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

¥75.2 (7.6折) ?
1星价 ¥75.2
2星价¥75.2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69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8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20366960 ; 978-7-5203-6696-0

本书特色

陈泳超是一位严谨治学、大胆求索、勇于创新的优秀学者。《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为新力作,集中体现着独特的学术追求和人文情怀。  在书中,他以多次反复田野获得的表演、访谈、歌单及写本等**手材料,为读者提供了鲜活、扎实的“史料”;在真实可信的史料中探寻出“史迹”,这样的史迹不仅清晰,而且更接近历史真实;更为可喜的是,作者以新理念为指导,对于民间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语境下生命形态的生动性、多元性提出了不少新解,并穿越文献,重现被遮蔽的事实。这样的“史识”,让人对这部“生命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尤其是这些理论又摆脱了常有的刻板枯燥,以民众日常鲜活的形态和语言呈现,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本人认为这部小区域“民间文学史”的写作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更可作为一种类型范本,加以推广。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田野回访为主的关于一个乡镇的民歌简史。本书聚焦于江南一个认可的民歌之乡,在钩沉其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通过专题调查,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该乡镇民歌如何在一系列重大政治思潮中发挥作用、同时自身不断被改造的过程,用以思考民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辨析民歌自身的体用逻辑,希望对“民歌运动”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当代文学框架中如何对待民间文学等方面,提供一个完整的案例和别样的视角。民间文学素来“无史”,一些名为“中国民间文学史”的著作,其实主要是民间文学被动的“记录史”“使用史”和“改造史”,而非主体实践的“生命史”。本书努力为一个民歌乡发掘其并不遥远的现代进程,在呈现历史过程的脉络之余,更希望展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声音,从而尝试书写一部以民众自己言说为主的小区域“民歌史”。

目录

绪论
**章 革命之前的山歌传统——新中国成立前
**节 山歌起源
第二节 耕作或舟行之劳
第三节 大率多道男女情致而已
第四节 隔河对山歌

第二章 革命山歌的一层油花——新中国成立后到“大跃进”
**节 歌乡诗海
第二节 “万人山歌会”的迷思
第三节 不革命的山歌世界
第四节 革命与不革命的纠葛

第三章 当革命成为惯性——“大跃进”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节 从不革命到反革命
第二节 两份山歌会歌单:革命的惯性
第三节 “外头人”的参与和山歌演唱的舞台化
第四节 淋失的绝响:1976年白茆塘边山歌会

第四章 从革命走向非遗——改革开放以来
**节 从解禁到兴盛
第二节 非遗时代的民间

附录一 说白十杯
附录二 白茆山歌的传承谱系
附录三 近百年来白茆山歌(故事)传承人小传
附录四 两份代表性歌单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泳超,江苏常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兼任中国民俗学会、俗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等,代表性著作有:《尧舜传说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陆瑞英故事歌谣集》《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声教所及》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