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

1星价 ¥30.3 (3.4折)
2星价¥30.3 定价¥8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4672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13,546页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44467254 ; 978-7-5444-6725-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等人士本书内容新颖,体系全面,融文采与学术于一体,可读性强,注重心理测量的应用,非常值得关注心理测量的人士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测量学课程特色教材, 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经典测量理论知识, 还将现代心理测量的新理论、新方法融入教材体系。全书由导言、十五章内容组成。既有心理测量技术的介绍, 更有心理测量思想方法的培养 ; 同时结合当前心理测量学教学的实际, 体现出心理测量学的应用性。

目录

目 录

  **部分

3/**章 心理测量的概念与理论假设

 本章要点…… 3

 关键术语…… 3

 一、心理测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

 1.心理测量是基于人类内在的认知需要…… 4

 2.心理测量是人类重要决策必需的手段…… 10

 3.科学心理学不可能没有心理测量…… 15

 4.心理测量对其他学科的贡献与占据的地位…… 16

 二、心理测量的概念与理论体系…… 18

 1.物理测量与心理测量…… 18

 2.什么是心理测量…… 22

 3.测量的量化水平…… 25

 4.测量误差与来源…… 25

 5.真分数数学模型…… 28

 6.心理测量的理论体系…… 29

 三、心理测量的理论假设…… 29

 1.凡是存在的,都是可以测量的…… 29

 2.可重复性与普遍性的推论…… 31

 复习与思考…… 33

 推荐阅读…… 34

35/第二章 心理测量的相关争议

 本章要点…… 35

 关键术语…… 35

 一、心理测量范式方面的争议…… 39

 1.康斯坦斯湖现象…… 39

 2.概率事件与一次性决定…… 40

 3.特波茨泰兰争论…… 40

 4.妥协与折中的趋势…… 41

 二、心理测量基本理论方面的争议…… 41

 1.标定效应…… 41

 2.文化公平性问题…… 44

 三、心理测验方面的争议…… 48

 1.关于智力测验的争议…… 48

 2.关于投射测验的争议…… 53

 3.关于问卷测验的争议…… 54

 四、怀疑乃至否定心理测量的思潮与运动…… 54

 1.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心理学大批判运动…… 54

 2.“文化大革命”期间心理学被取缔…… 55

 3.《南方周末》对心理测量的批判…… 61

 4.心理学界或相关学界的“内讧”与否定…… 63

 5.有关心理测量争议的结论…… 65

 复习与思考…… 65

 推荐阅读…… 65

67/第三章 心理测量的发展历程与应用领域

 本章要点…… 67

 关键术语…… 67

 一、心理测量的发展历程…… 68

 1.心理测量的发展阶段…… 68

 2.心理测量史上的重要人物…… 74

 二、心理测量的应用领域…… 82

 1.人员选拔…… 83

 2.心理诊断…… 96

 3.教育评估…… 97

 复习与思考…… 98

 推荐阅读…… 98

  第二部分

103/第四章 测验的信度

 本章要点…… 103

 关键术语…… 103

 一、信度的原理…… 104

 1.信度的概念与定义…… 104

 2.信度的检验…… 104

 3.信度估计的意义…… 106

 二、信度的计算…… 107

 1.重测信度…… 107

 2.复本信度…… 111

 3.分半信度…… 111

 4.内部一致性信度…… 116

 5.评分者信度…… 119

 6.速度测验的信度…… 125

 7.差异分数的信度…… 126

 8.合成分数的信度…… 127

 9.内部一致性信度与内容效度…… 127

 三、影响信度的因素…… 128

 1.被试…… 128

 2.主试…… 128

 3.测验内容…… 129

 4.测验情境…… 130

 5.测验时间安排…… 131

 6.取样…… 131

 四、信度的应用…… 132

 1.解释测量误差…… 132

 2.运用区间估计解释测验分数…… 133

 3.比较两项测验分数的差异…… 135

 复习与思考…… 136

 推荐阅读…… 136

138/第五章 测验的效度

 本章要点…… 138

 关键术语…… 138

 一、效度的原理…… 139

 1.效度的概念…… 139

 2.效度的意义…… 139

 3.效度的情境性与概化…… 140

 二、效度的检验…… 141

 1.内容效度…… 141

 2.建构效度…… 143

 3.效标效度…… 148

 4.效度的新框架…… 152

 5.交叉效度…… 152

 6.效度的校正…… 153

 三、影响效度的因素…… 154

 1.测验…… 154

 2.测验实施过程…… 155

 3.效标…… 155

 4.样本…… 156

 四、效度的应用…… 156

 1.估计测量误差…… 156

 2.预测效标分数…… 157

 3.确定临界分数…… 158

 4.制定预测表…… 159

 5.计算测验效用…… 159

 五、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62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 163

 2.效度受信度的制约…… 163

 复习与思考…… 163

 推荐阅读…… 164

165/第六章 常模参照测验与领域参照测验

 本章要点…… 165

 关键术语…… 165

 一、常模的概念与意义…… 166

 1.常模的概念…… 166

 2.常模的代表性与时限…… 167

 二、发展性常模…… 173

 1.智力年龄…… 173

 2.年级当量…… 173

 3.顺序量表…… 174

 三、团体性常模…… 174

 1.百分位…… 174

 2.标准分数…… 176

 四、领域参照测验…… 181

 1.领域参照测验的特征…… 181

 2.领域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的关系…… 181

 复习与思考…… 182

 推荐阅读…… 182

183/第七章 项目分析

 本章要点…… 183

 关键术语…… 183

 一、难度…… 184

 1.通过率…… 184

 2.间距量表…… 187

 二、区分度…… 187

 1.区分度的计算…… 187

 2.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 190

 三、其他指数…… 190

 1.社会期望水平…… 190

 2.项目特征曲线…… 191

 复习与思考…… 192

 推荐阅读…… 192

194/第八章 测验的编制、使用与解释

 本章要点…… 194

 关键术语…… 194

 一、测验的编制…… 195

 1.编制测验阶段…… 195

 2.测验的标准化阶段…… 202

 3.测验的修订阶段…… 203

 二、测验的使用与解释…… 203

 1.测验的控制使用…… 203

 2.测验的施测与解释…… 206

 复习与思考…… 209

 推荐阅读…… 209

  第三部分

……

展开全部

节选

3.科学心理学不可能没有心理测量 对科学心理学来说,更是不可能没有心理测量。心理测量在心理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我们很难设想,心理学如果没有了心理测量会怎样。就像一个人的大脑,如果失去了左脑半球,将会怎样?心理学话语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一直以来主要是由实验和测量建构的。我们下面列举三种观点供大家思考,这些观点表达了心理测量对心理学具有的重要意义。 其一,心理测量是使心理学研究成为可能的一种“桥梁”。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2001)的观点,他认为心理测量沟通了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理之间的联系,使心理研究成为可能。心理测量起了“桥梁”的作用。心理测量通过赋值,将外在事物和内在心理转换为一种符号系统,成为科学语言,架起了心理学研究的“桥梁”。如果没有这种赋值,没有这种符号系统,没有这种科学语言,便无从着手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与行为。 其二,心理测量是心理的尺度、标准、量具和单位。就像测量人的身高一样,必须使用米尺来测量才精确;米尺上的厘米、毫米这些单位就是保证其精确性的量度。测量人的体温,必须使用体温计,用摄氏度这种量度来衡量才精确。测量血压也一样,必须使用血压计,用水银汞柱这种量度来衡量。所以,对心理的东西,也必须找到一种可以用来进行衡量的量度单位。例如,智商就是一种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量度单位,人格特质的T分数也是一种可以用来衡量人格特质高低的量度单位。当我们找到了可以用来衡量一种事物的量度单位后,就意味着我们发明了一种量具。秤、米尺、体温计、血压计、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都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更重要的是,当发明了量具后,就意味着发明了一种“标准”。有了这种“标准”,人们就可以根据它进行衡量、判断、比较,得出有效、客观、可靠的结论。当人们质疑智力测验等心理测验时,为什么不质疑米尺呢?因为米尺的测量没有什么误差。 其三,心理测量是科学心理学的“基石”。为什么说心理测量是科学心理学的“基石”?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如金布尔(Kimbel,1987)所说,有两种科学的心理学,一是传统的实验心理学,二是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psychology)。心理测量与实验成为科学心理学的两大基石。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心理测量与实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们查阅心理学的历史文献时,或者在我们历数心理学历史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时,每每涉及心理测量。其次,心理测量对心理学的贡献常常用各种运动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心理测量常常在社会上掀起普遍的思潮。例如,*早由比奈等人掀起的智力测验运动、以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为代表的人格测验热潮、心理选拔运动、此后的情商思潮……大都涉及全球,影响深远,对普及和发展科学心理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一点值得强调,甚至在心理学的实验中,很多情境中都离不开心理测量。这就是说,心理测量可能还是实验的基础。在心理学的实验中,往往要进行前测与后测,这就是心理测量。波林(1981,p.333)这样讨论道:“没有费希纳或类似费希纳的人物,仍可以有实验心理学,仍可以有冯特和赫尔姆霍茨。但是实验里头,可决没有科学的气息,因为一个学科,若没有把测量视为其工具之一,则必不能成为科学的。费希纳因为他的研究及其为此研究付出的时间,使他建立了数量化的实验心理学。” 4.心理测量对其他学科的贡献与占据的地位 心理测量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研究智力的结构时,推进了因素分析算法,从而推进了多元统计学的发展。智力测验运动对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更耐人寻味的是,心理测量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例如信度、效度等,更是深刻地影响了科学研究,尤其是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后现代主义者挑战客观、真理、科学,甚至认为心理测量占据了“统治地位”,意欲颠覆而后快。但是,他们面对效度等理论和概念,却十分头痛。他们不得不承认效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建构,既不能被轻易地忽视,也不可被轻易定型。因为它提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研究是否足够真实或可信?什么才是严谨的研究?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者可以推翻和颠覆科学、真理,却不能撼动心理测量学中的“效度”。 于是,后现代主义者不得不接受效度的概念,但是他们对效度概念予以改造,认为效度存在以下四层含义。 其一,作为公正性的效度。后现代主义者同意有一种检验一项研究是否可信、严谨或有效的标准,这表现在研究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视角、主张、关注和声音都应该在文章中得到彰显的公正性上,或者由研究参与者及其接触过的人制定的真实可信的标准,以及这项研究推动研究参与者行动和参与道德批判的能力。 其二,作为标准的效度。后现代主义者如施瓦特(ThomasA.Schwandt)提出要与标准学告别,即与那些“决疑解惑、判断真伪对错的规则性规范”说再见,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告别标准,相反提出了另外一些标准。例如,他们认为在比较和认定某一研究比另一研究更好时,要求社群的赞同和某种形式的严谨,这就是一种标准。 其三,作为与伦理联系的效度。后现代主义者将效度与伦理结合起来,以此来判断一项研究的“道德轨迹”。例如,社群是如何评定质量的;研究是否反映了“多重声音”而不只是研究者一人的声音;研究者是否有深刻的自我反思;研究中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互惠的而不是等级森严的。 其四,抵抗常规的、解构的效度。有后现代主义者提出所谓的“三角剖分”效度,认为研究要从多角度来寻找“证据链”,例如,要从研究者、被研究者、资料等方面同时寻找证据。理查森(Brian Richardson)则进一步提出“晶体化”(transgression)效度,认为效度不应是三角的,这是死板的、固定的二维对象,而应该是晶体状的,将对称性、实质性与几乎有无穷种类的形状结合起来。晶体会不断成长、变化,但不是无定形的。晶体是多棱镜,它反射出各种外在性而且在它们之间产生折射,创造出多样的色彩、模式和排列。可见,后现代主义者将“效度”概念发挥得与原来的完全不一样了(邓津,林肯,2007,pp.193-194)。 可见,心理测量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是很大的。总而言之,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测量无所不在,测量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离不开测量,也离不开心理测量。 我们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形形色色的心理测量: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无数次的考试测验,就是对我们的学习水平、能力的评价;此外,教师每个学期对我们的鉴定,不仅包括学习方面,而且包括人格等方面素质的评价。选择职业时的面试、笔试、心理测试等,更是试图对我们各方面的心理素质作出评价;工作单位里的种种考核,无穷无尽;评估的方式方法,更是层出不穷。 人类离不开心理测量,因此不可能取消心理测量。我们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努力发展心理测量,不断提高心理测量的效用。

作者简介

童辉杰,心理学博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人才测评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历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副主席等。发表和出版学术论著200多篇(部),致力于发展适合中国人文化的心理测验,编制心理测验量表多种,如《心理障碍评定量表》(PHS,包括中学生版、大学生版、成人版)、《心理健康风格问卷》(中学生版、大学生版、成人版)、《恋爱质量与健康测验》和《婚姻质量与健康测验》,以及《应对效能问卷》,并自主开发成电脑测评软件,广泛应用于公司、学校和医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研究兴趣广泛,涉及心理咨询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喜研习佛学与老庄,擅长美术,好计算机编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