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補萃编续刊 第十四卷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補萃编续刊 第十四卷

1星价 ¥33.8 (4.9折)
2星价¥33.8 定价¥6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5637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2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302563730 ; 978-7-302-56373-0

本书特色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在《萃编》的基础上,对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之作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编纂整理。《续编》与《萃编》合为一体,就能基本摸清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典籍的家底,梳理中国历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显示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展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以求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总结与传承,有助于揭示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和走向,有助于发现、确立和展开一系列文化创新的研究领域。

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是《萃编》的后续配套产品,是一部史志目录汇集与整理的大型丛书,对所收之书,每种都精选底本,加以标点校勘,旨在为学界提供质量上乘、便于阅读的版本。

目录


目録


明史藝文志


整理説明


史部


國史類


正史類


通史類


編年類


雜史類


霸史類


史學類


史抄類


職官類


故事類


時令類


食貨類


儀注類


政刑類


傳記類


地里類


譜牒類


簿録類


子部


儒家類


雜家類


農家類


小説家類


兵家類


天文類


曆數類


五行類


醫家類


藝術類


類書類


道家類


釋家類


集部


制誥類


表奏類


騷賦類


别集類


展开全部

节选

整理説明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續刊(第十四卷) 明史藝文志 此抄本《明史藝文志》,現藏于日本京都大學圖書館。書中並未有編者的信息。據日本學者及筆者的考證,可以判定此即爲在我國失傳已久清初學者黄虞稷所編的《明史藝文志稿》。 黄氏初爲《千頃堂書目》,清康熙二十年(1681),徵入史館與修明史,在《千頃堂書目》基礎上,完成了《志稿》。之後,熊賜履主持删定的四百一十六卷本《明史》中《明史藝文志》(抄本《明史》卷第133—137,現藏于國家圖書館,《續修四庫全書》第326册,整理本收入《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24册),便是依據黄氏《志稿》,略加删改而成。 京大所藏黄氏《志稿》上的批注,與熊《志》相關者,主要有两種,一是朱筆批注,多爲條目的調整;一是墨筆圈改,主要在集部的表奏類、别集類的一些條目上,這些改動之處,有些熊《志》已入正文。 京大藏本現存僅有史部、子部、集部的前半部,首尾都已缺失,很多重要的信息没法得見。但存留下來的部分,已彌足珍貴,爲我們考察《明史藝文志》編纂初期的形態,提供了*直接的材料。 我們知道,清初學者盧文弨曾以《明史藝文志稿》校勘《千頃堂書目》,做了詳細的校記。儘管盧氏校本後來不知所終,但幸運的是這些校記被同時的吴騫迻録在了杭世駿舊藏《千頃堂書目》上。長期以來,學者多依據這些校記來論證相關問題。那我們可不可以依據盧氏校記對缺失的《志稿》經部等部分進行還原?筆者進行了嘗試,再核以京大所藏《明史藝文志》,發現根據盧氏校記還原的文本,並不能完全與《志稿》原文對應。比較明顯的現象是,如果《千頃堂書目》中的條目有完整的注文,而《志稿》没有,盧氏往往並未指出。還原的關鍵在於求真求原,這樣顯然是不符合的。因此,儘管盧氏校記十分詳盡,但還是不能僅僅依此進行文本還原的工作。 此次整理,盡量將文中批注的內容,以校勘記的形式顯示,並指明在熊《志》中的情況,藉此可明見二書沿襲的脈絡。 史部 史之類十有八:一曰國史類,朝廷敕編當代史。二曰正史類,三曰通史類,通輯列代之史。 四曰編年類,五曰雜史類,六曰霸史類,七曰史學類,八曰史抄類, 旁有墨批:“下有職官類,須第八,今誤十,須釘轉。”九曰故事類, 十曰職官類,十一曰時令類,十二曰食貨類,十三曰儀注類,十四曰政刑類,十五曰 傳記類,十六曰地理類,十七曰譜牒類,十八曰簿録類。 國史類 太祖高皇帝實録二百五十七卷先是建文元年五月敕修《太祖實録》,命禮部侍郎董倫、王景等纂修,三年十二月書成。靖難後,成祖命重修,以李景隆、茹瑺爲監修,解縉爲總裁。永樂元年六月,書成進呈。至九年,帝以景隆、瑺心術不正,又成于急促,未極精詳,乃命胡廣、胡儼、黄淮、楊榮爲總裁,楊士奇、金幼孜爲纂修官,而命姚廣孝、夏原吉爲監修。十六年五月,書成進呈。始于元至正辛卯,終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 太宗文皇帝實録一百三十卷洪熙元年五月癸酉,命行在禮部翰林院修《太宗實録》,以太師英國公張輔、少師吏部尚書蹇義、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書夏原吉爲監修官,少傅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少保户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黄淮、太子少傅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學士楊溥爲總裁官,至宣德五年正月書成。 仁宗昭皇帝實録十卷洪熙元年閏七月,命纂修,總裁即修《太宗實録》諸人,惟監修增太子太保成山侯王通,至宣德五年正月書成。 “正月”,《千頃堂書目》卷四作“五月”。(案:《千頃堂書目》采用的本子爲吴騫藏抄本,收入《原北平國立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458—459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 宣宗章皇帝實録一百十五卷宣德十年七月丙子,命大學士楊士奇、楊榮、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楊溥爲總裁,以少詹事王英、王直副之,至正統三年四月乙丑書成進呈,士奇等各進一官,以他官纂修者,俱改翰林院官。 英宗睿皇帝實録三百六十一卷天順八年□月, □,正文中原爲空白,以此代之,下同。空格處,熊《志》作“八”。1974年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史》卷十三“憲宗”本紀:“天順八年正月,英宗崩,乙亥即皇帝位。”憲宗即位,敕修《英宗實録》,以太□會昌侯孫繼宗爲監修, 空格處,熊《志》作“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文、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彭時等爲總裁,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劉定之、吴節副之,與纂修官柯潛等同纂修,成化三年八月書成進御。起宣德十年正月,迄天順八年正月,首尾三十年,附景泰帝事實于中,稱廢帝郕戾王,附録凡八十七卷。 憲宗純皇帝實録二百九十三卷弘治元年閏正月敕修,以英國公張懋爲監修,大學士劉吉、徐溥、學士劉健爲總裁,禮部尚書丘濬、少詹事汪諧爲副總裁,少卿兼侍讀傅瀚等纂修。弘治四年八月,書成進御。 孝宗敬皇帝實録二百二十四卷正德元年十二月敕修,命少師劉健、李東陽、少傅謝遷總裁,吏部侍郎張元禎、詹事楊廷和、學士劉忠副之。未幾健、遷去位,再命少傅焦芳、王鏊、少保廷和同東陽總裁,而以尚書梁儲爲副,至四年五月書成。時焦芳秉筆,褒貶任情,正人皆肆詆誣。嘉靖二年,御史盧瓊請改正,不允。 武宗毅皇帝實録一百九十七卷正德十六年六月敕修,先命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爲總裁。其後廷和、冕、紀去位,申命宏與楊一清、石珤、賈咏、毛澄、羅欽順爲正副總裁,復增以侍郎吴一鵬,至嘉靖四年六月書成。 世宗肅皇帝實録五百六十六卷隆慶元年五月,命徐階等總裁。纂修未及成,神宗登極,再命張居正、吕調陽、張四維爲總裁,馬自强、萬鏜、申時行、王錫爵副之。五年八月,書成進御。 穆宗莊皇帝實録七十卷隆慶六年十月敕修,總裁張居正、吕調陽,副總裁王希烈、丁士美、汪鏜、申時行、王錫爵,纂修官范應期等二十四人,二年七月書成。

作者简介

王承略,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致力于先秦两汉文史文献、目录版本学、中国经学史的研究,在史志目录、《诗经》学、《后汉书》、子学等研究领域成绩突出。担任《两汉全书》副主编,《儒藏精华编·经部诗类》主编,《子海精华编》主编。有《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李焘学行诗文辑考》《郑玄与今古文经学》等著作。出版《诗毛氏传疏》等古籍整理著作25种,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