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160973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97
- 出版时间:2019-09-01
- 条形码:9787216097390 ; 978-7-216-09739-0
内容简介
近四十年来,笔者在撰述文化史之际,涉及人文学诸问题,诸如人文化成、经史离合、国故反思、“封建”重识、艺苑蠡测、荆楚文脉、文化史学之类,不时记下浅尝之得,1996年辑为《人文论衡》,张岱年先生赐序鼓励。此后又有若干续篇,今次总汇成集,仍沿用原书名。
目录
题解
人文化成
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元典——人文常青树
《元典文化丛书》序
发明发现——人文奇葩
“天教”——与饶宗颐先生晤谈一题
“科技一人文”两种文化协调发展
辩才无碍——《金钱辩》序言
“文明冲突论”的偏误
民族先祖文化英雄——炎黄人文地位简议
文化生态三层次说
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双向同构
《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序
历史泡沫下的深沉巨流
经史离合
经史同异论
史传文学与信史的联系与区隔——以“三国”为例
《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人才观》序
蒙学读物的教化功能,
哲学史是发展中的系统——萧蓬父、李锦全主编
《中国哲学史》读后
实录体史学研究的集成之作——读谢贵安《实录研究》四种
清史编纂体裁呈议
“改造国民性”:不可忘却的鲁迅遗训
鲁迅文学史著述的创识
《让可移动文物活起来》序一
国故反思
“五伦”“三纲”分梳——扬弃一例
孔学“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取向评议
劳力劳心“合一离-合”的辩证历程
儒学经世传统的利弊得失
《详注》序
“孝”“廉”溯源
传统道德论检视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诠释
开掘三重伦理资源
反思“学派”
浅谈“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两极评判的当下启示
“封建”重识
“历史文化语义学”刍议
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
中西封建制度比较研究的范例——读吴于廑论封建双书
附(一)吴于廑先生的封建论 郭齐勇
附(二)对周代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的真知灼见徐少华
附(三)思能通贯学能副 杨华
世界历史的网状发展脉络:兼论单线直进史观的困局
清人对“封建”的多角度评议
……
艺苑蠡测
荆楚文脉
文化史学
节选
《人文论衡/冯天瑜文存》: 6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呈现宏阔豪迈气象。大运河的开凿,便利了南北交通,至今仍列世界通航运河长度之冠;科举制度使庶族寒士也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较先进的选官办法,对近世文官制度也有启迪;而唐诗的丰赡、书画的尽美、古文的雄健都极一时之盛。隋唐还是一个襟怀开放的时代,如“长鲸汲百川”,人们有采撷异族外域文化的健全胃口,又强有力地向外部世界作文化辐射,泽被西东。 10世纪至13世纪的两宋,因国防陷入被动,外拓转为内敛,但文化在精致深刻的走向上却超越前代,雅化的宋词、神韵怡然的文人画是其表现。而书院讲学的风行,士人“内求”倾向的发展,推动“援佛入儒”的心性之学——理学兴起,成为中古至近古精神资源的渊薮,并对日本、朝鲜发生重大影响。宋代是地主一自耕农经济确立期,城市的商业功能也得到发展,呈现热闹的市井风采,培植了古典科技的兴盛。 13世纪以降的元明清经历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汉族复兴、半牧半农民族入主中原的起伏变化,而横跨亚欧大陆的元帝国及蒙古汗国,打通中西、气势恢宏。明清两朝为古典文明集成期,郑和(1371-1435)七下西洋是人类远航史的空前伟业,而长江中下游等地商品经济的兴旺,《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鸿篇巨制的流行,均蔚为大观。然而,18世纪以后,当西欧发生产业革命之际,中华古典文明于烂熟之际,颓势渐现,新变则潜滋暗长,方死与方生交织。 19世纪中叶,已经实现近代转型的英法等国,以坚船利炮、商品和鸦片,打破清朝封闭的国门,中华文明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一批先行者“睁眼看世界”,谋求抵御外敌入侵和社会进步的方略。19世纪60年代以来,机器工业兴办,铁路等近世交通运输业发展,沿海沿江工商业城市崛起,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诞生,新学堂、报刊、出版机构涌现,与士大夫迥然有别的知识分子成长,这一切都展示着现代文明不可阻遏的生命力。在新因子的絪缊化育下,以民族解放和文明转型为目标的“维新”和“革命”相继发生,风俗之变也随之展开。高举救亡和科学、民主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则引导着现代文明向纵深发展。 历经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洗礼,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赢得发展的新契机。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把握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汲取中外古今精粹,垦殖新生产力提供的丰厚土壤,焕发原创性动力,在现代化道路上奋进。承继着传统又改铸着传统,获益于世界又造福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如火中凤凰,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飞腾、超升! 中华文明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特质,兼备认同力与适应力。“认同”,使中华文明内聚坚韧,百折不挠;“适应”,使中华文明顺乎时代潮流,善采异域英华。世界上不少一度灿烂的古文明,或因内聚力不足而在某一历史关头解体;或因故步自封而被淘汰出局,但中华文明却历尽沧桑,顿而复起,于数千年间承传不辍。在文学领域,《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奇峰叠翠;在学术领域,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此伏彼起,代有新思。这种一国范围内,文化诸门类的发展保有如此完整连续的辉煌序列的情形,是一个世界奇迹。而中华文明的人文传统和深刻哲理,以及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对人类文明转型所发挥的革命性作用,为世所公认;其综合思维与德业双修精神对“后现代”社会的启迪意义,也愈益被世人重视。 近几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时代,尤其是近100多年来,中国处于古今中西交会点上,经历着复杂错综的社会变革和文明转型,已经取得一系列进展,并且正开创着更加光明的前景。而前进着的中国人,当然要不断采借外域异邦的文明成就,同时又要依凭中华文明这一坚实的基点,不断充实主体,找回“自性”。而“自性”的确立,则是一个民族形成健全的开放心态、保持稳健的前进步伐的必要前提。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了解自己国家的文明传统是确立“自性”的必由之径,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凭借着她,也发扬着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悠久而弥新,但撮其要者,把握基本线索,不仅必须,而且可能。置于诸君案头的本书,便以图文映照的方式,将时空邈远辽阔、门类繁复错综的中华文明历程,集中到62个典型场景加以表现,试图以若干精选的横断面,展示历史的纵深度和广阔度,虽然挂一漏万,却企望收一斑窥豹、以蠡测海之效。 ……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委员。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志研究。
-
偏见
¥17.8¥56.0 -
女性生存战争
¥29.7¥66.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7.2¥45.0 -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西方哲学史
¥16.8¥38.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性心理学
¥26.7¥58.0 -
怪癖心理学:解读种种怪诞现象背后的心里秘密
¥11.8¥36.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4.9¥39.8 -
文言浅说
¥10.1¥24.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8.0¥39.8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23.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