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教学个性研究

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教学个性研究

1星价 ¥27.4 (7.2折)
2星价¥27.4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7004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50页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69700404 ; 978-7-5697-0040-4

内容简介

本书从教师教学个性的文化品性出发, 剖析教学个性的“沦丧之困”, 在确证教学个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教学个性的“遮蔽之因”, 并从学校文化中离析出五大文化元素, 即学校领导、教师群体、专业生活、学习培训和学校制度, 并分析各文化元素与教学个性在现实中的较量, 为教学个性的生成廓清了思路。

目录

导论
一、问题之源
(一)教育研究的“个性”转向
(二)教学实践的“个性”彰显
(三)个体研究的“个性”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学校文化
(二)教学个性
(三)文献梳理结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章 本体与外发:教学个性的文化品性
一、教学个性的概念阐释
二、教学个性的内在本质
(一)独立之人格
(二)自由之思想
(三)创新之智慧
三、教学个性的“生存”梯度
(一)自然之境:教学个性的原生呈现
(二)功利之境:教学个性的工具理性
(三)道德之境:教学个性的人文情怀
(四)天地之境:教学个性的自由王国

第二章 本性与异化:教学个性“沦丧”的困境
一、教师“客体化”:教学个性“流离失所”
(一)主体意识的沉睡
(二)主体地位的旁落
(三)主体作用的消弭
二、教学“效率化”:教学个性“生命垂危”
(一)有效的教:教师生命价值的陨落
(二)有效的学:学生生命意义的消解
(三)有效教学:师生生命关系的阻滞
三、学生“非人化”:教学个性“遭遇侵蚀”
(一)技术化追求:对学生精神成长的阻抗
(二)功利化思维:对学生心灵发现的遮蔽
(三)边缘化危机:对师生情意沟通的湮没

第三章 多维与融合:教学个性的文化价值
一、教学个性触发生命自由
(一)救赎教师生命自我
(二)改造教师教学生活
(三)彰显教师人文价值
二、教学个性滋养个性人生
(一)师生生命体验间的个性交互
(二)复杂生命交互中的个性渲染
(三)个性生命渲染下的个性养成
三、教学个性塑造特色学校
(一)学校存在的文化“万花筒”
(二)文化交互中的学校文化共识
(三)文化共识凝练学校精神文化
四、教学个性催发教育变革
(一)推动教育改革进程
(二)导引教育创新历程
(三)提质教育实践过程

第四章 复杂与误识:教学个性的遮蔽之因
一、教学个性与学校文化的关系考查
二、教学个性与文化元素的现实较量
(一)学校领导文化与教学个性
(二)教师群体文化与教学个性
(三)专业生活文化与教学个性
(四)学习培训文化与教学个性
(五)学校制度文化与教学个性

第五章 自主与刨生:教学个性的生成之道
一、气魄与影响:学校领导文化碰撞教学个性
(一)转变学校领导角色
(二)构建学校共同愿景
(三)提升学校领导魅力
二、对话与交融:教师群体文化谋求教学个性
(一)倡导教师对话合作
(二)促成教师开放心态
(三)推崇教师精神自由
三、意识与结构:专业生活文化回归教学个性
(一)唤醒教师自我
(二)反思教学实践
(三)体验教育研究
四、意义与互生:学习培训文化奠基教学个性
(一)建设学习共同体
(二)鼓励内生式学习
(三)整合非正式学习
五、精神与创造:学校制度文化引领教学个性
(一)激发生命活力
(二)尊重交往共生
(三)凸显文化意蕴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一)普通图书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二、外文类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教学个性研究》:  一方面,学校文化的形成需要教师释放和张扬教学个性。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之一,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和积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学校全体成员生活的样法或方式,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其核心在于学校的精神文化。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对全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这种相对稳定性并不妨碍人的文化创造能力的发挥。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的萌芽和创生始终离不开人的创造行为。正如前文所言,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体优秀品质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中的彰显和发扬,以引领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表现为教师在专业生活中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创新之智慧”,是教师在制度化教育与个体创生交互的基础上,追求教育智慧生成,实现个体自我价值,展现人性之真善美的过程与样态。质言之,教学个性并非为求标新立异,而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展现的文化品性,如其所是,成为*好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学个性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创新之智慧”。正是教师教学个性的释放使得学校的教学生活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学校文化生活得以不断更新和生发,历久弥新。教学是精神文化构建的基本过程,精神文化构建应源于教学本身,教师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建构者。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的观点,强调教学与教育相互依存的关系,既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教学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个性的生成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支持。教学个性并非凭空产生,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不管是外在的条件限制还是内在的追求所在,教学个性生成始终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首先,教师是学校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教师教学个性生成的路径必然离不开对学校文化的分析。学校文化是影响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与教师教学个性相互建构。其次,教师的发展始终是在一定的文化系统中进行的,离开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教师的教学个性将沦为空谈。一旦学校的文化环境为教师提供了积极、正向的文化动力,教师和学校文化就会相互建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后,良好的学校文化支持教师生发主动发展的自我意识,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不断自我更新。教师教学个性得到释放,教师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千人一面”的课堂将不复存在。教师自身就成为一种学校文化资源,成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从而创新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二者良性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个性和学校文化在互相照应和共同交往中,充满了意义的阐释和生发,相互建构,相互推动,教师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当一所学校中教师的自我意识被唤醒时,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不断喷涌而出,教师的活力焕发了,课堂的沉疴必然一扫而光,学生与教师在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受到教师来自“人”的感染,教师感到自己作为“人”的意义与价值,这难道不是我们呼唤已久的新课堂吗?当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畅游,在精神的高处相遇,这样的学校难道不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学校吗?  因此,教师教学个性与学校文化在对待“人”的问题上相遇了,教学个性的释放不仅有利于教师体会到作为“人”的尊严和崇高,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到“人”的意义与价值。学校文化就是一群“人”在其中的生活与行事方式。当教学个性与学校文化相得益彰,我们将看到一个理想的学校生态文化系统。其中,教师与学生以“生命”相互濡染,优良的学校文化代代相传,这样的教育才是一种创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述到,假如孩子在离开你的时候没有任何改变,毫无个性可言,这是非常令人沮丧和痛心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你没有与孩子发生过任何可以碰撞的火花,也没有产生过任何激情和沟通,而这正是教育的精华所在,也是教育被称为“伟大的创造”的原因所在。  正是基于学校文化与教学个性如此深刻的内在意义关联,我们需要从学校文化视角来阐释教学个性受阻的立论基点,深入挖掘学校文化与教学个性之间的内在张力,为学校文化与教师教学个性二者超越博弈、走向共生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毋庸讳言,学校文化是一种共性的存在,而教学个性是文化的一种独特性存在。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看,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正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学校文化可以包容和涵养教学个性,教学个性则可以存在于学校文化之中,成为推动学校文化发展的力量。  ……

作者简介

  袁丹,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课程与教学论。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重庆第二师范学院“6-12岁儿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成员,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