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705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13页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20370530 ; 978-7-5203-7053-0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精选与崂山文化渊源深厚的名士, 追溯其游历崂山的踪迹, 将崂山山水风景中朦胧的文化脉络清晰化、固定化, 让山水充溢文化的魅力, 进而提升人文崂山的美誉度。本书特点是对读者普及学术研究成果。本书共六章。**章崂山夙缘, 第二章风雅名士, 第三章传道授业, 第四章心怀天下, 第五章江湖魏阙, 第六章崂山悟道。

目录

引言

**章 崂山夙缘
一 “崂山中人”黄宗昌
1.人生的感喟
2.时不我与
3.心灵的契合
4.求放心于山水
二 崂山知音蒲松龄
1.崂山之行
2.宝山采铜
3.只因厌作人间语
三 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周至元
1.厚重的学养
2.倾尽一生为崂山
3.探觅瑰丽奇观
4.-声叹息

第二章 风雅名士
一 绝世风流的诗坛盟主王士稹
1.神龙见首不见尾
2.崂山的考证
3.著书者之笔
二 青岛的“扬州八怪”高凤翰
1.命途多舛
2.艺苑一怪
3.崂山歌咏

第三章 传道授业
一 山陬海澨的播火者郑玄
1.睹物思人
2.转益多师
3.吾道东矣
4.考德兼考物
二 俗世仙人胡峄阳
1.乡儒峄阳先生
2.修己治人之学
3.仙人的传说
三 *为老师的顾命大臣匡源
1.宦海升沉
2.泉城讲学
3.崂山抱云

第四章 心怀天下
一 体国经野的顾炎武
1.有的放矢的游历
2.功利的欣赏
3.实用的探究
4.学术的交锋
二 近代历史的风云人物康有为
1.变法维新
2.海外漫游
3.丁巳复辟
4.隐栖青岛
5.书法成就

第五章 江湖魏阙
一 崂山餐紫霞的李白
1.竹溪六逸
2.高卧东山
3.云泥异路
4.泱泱齐风
5.访道沧海
二 “会山泽之气”的高弘图
1.与世乖违
2.魏阙风云
3.魂兮归来

第六章 玄对崂山
一 西行取经的先驱法显
1.西行求法
2.崂山登陆
3.建康译经
4.佛国行记
二 崂山布道的丘处机
1.拜师重阳
2.隐居修行
3.传道崂山
4.远行西域
三 皈依上崂山的高僧憨山
1.早年行迹
2.崂山罹难
3.海印遗风
4.心心不退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游崂名士研究》:  1.宦海升沉  匡源,字本如(一说字本玉),号鹤泉,清嘉庆二十年(1815)生于胶州郭家庄,自幼聪颖好学,少有大志,以“世人多白眼,吾独上青云”诗句自勉。匡源十三岁考中秀才,相传因考官怀疑一个孩子竟有如此卓异的文采,命他以《乌鸦》为题作诗一首,匡源吟出:“月满疏林霜满天,城头咋咋一声寒。只因反哺先知孝,叫得人人仰面看。”①一时被传为神童。举人出身的伯父匡锡嘏对自己这位侄子十分赏识,当时匡锡嘏任泰安府府学教谕,遂领匡源至泰安学署就学。道光十九年(1839),匡源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三名,次年,巧遇恩科,参加会试,又中进士,年仅二十六岁的匡源为同榜进士中*年轻者。同年,匡源被选为戍吉士入翰林院学习,后来又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道光二十九年(1849),匡源因杜受田(1788-1852)举荐入值上书房,为皇子奕詝讲经,不久,丁忧故里。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驾崩,奕拧登基,改年号为咸丰,次年,咸丰帝诏丁忧期满的匡源入官,仍人值上书房并升任皇帝的日讲起居注官。咸丰三年(1853),匡源出任会试同考官,咸丰四年(1854),升任兵部右侍郎,次年,改任吏部左侍郎。咸丰八年(1858),匡源升调军机处任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次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匡源在短时间内不断升任,成为朝廷重臣。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犯北京,许多大臣主张皇帝前往承德(热河)躲避,匡源上疏极言利害,力争坚守北京。*终,咸丰帝托名北狩,逃往热河,匡源“不及归第便驰骑以从”。时朝中政务军机皆失常度,行在安危系于一身,匡源独立支撑危局,“军国擘划,章奏批答,皆出其手”,并“亲录档案,彻夜不眠”②。咸丰十一年(1861)8月22日,病重的咸丰帝神志较为清醒,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请以朱笔遗诏,咸丰帝“谕以不能执笔,著写来述旨”③,咸丰临终遗命非其朱笔亲写,而为肃顺等人承写,这也导致后来人们对遗诏真实性的严重怀疑。随后,咸丰帝崩逝,留有遗诏:立年仅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裙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尽心辅弼载淳。这一年匡源四十七岁,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在清王朝的汉族官员中位列**。匡源从政以来,清廉自律,不置家产,勇于同当时官场上的奢靡之风作斗争,从故宫博物院和国家档案馆中保留的匡源的奏折可以了解他的政治担当和作为。  然而,福祸相倚,进入了中央权力中心的匡源很快卷入了复杂残酷的宫廷权力争斗当中。为了防范权臣专擅弄权,咸丰帝的遗诏规定,顾命大臣拟旨后必须上盖“御赏”印章、下盖“同道堂”印章方能生效,“两印均大行所赐,母后(即慈安太后)用‘御赏’印,印起。上(嗣皇帝)用‘同道堂’印,印讫。凡应用朱笔者,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①。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以小皇帝生母的身份取得了代子钤印“同道堂”章的权力。上谕“钤印”的规定给了慈禧太后操控清廷*高权力的机会。  咸丰十一年(1861)11月2日,在经过多方较量之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诉发动政变,革去顾命八大臣之职并一一论罪,改年号“祺祥”为“同治”,这次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祺祥之变”,此时距离咸丰皇帝驾崩仅三个月。肃顺等三王伏诛,肃顺判为斩决,载垣、端华赐令自尽: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职,原本“发往新疆效力赎罪”,因考虑到载垣等“凶焰方张”,彼亦“难与争衡”,遂改为“御前大臣景寿著即革职,加恩仍留公爵并额驸品级,免其发遣;兵部尚书穆荫著即革职,加恩改为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卿焦祐瀛均著即行革职,加恩免其发遣”(《清实录》)。11月7日,以载淳名义发布的上谕称,咸丰帝死后,肃顺等人“假传谕旨,造作赞襄政务名目”,拥有咸丰帝佐政遗诏的八大臣迅速成为天下人眼中的奸党。对于此次宫廷政变,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服皇太后之英断,为自古帝王所仅见,相与钦悚久之。”②此后,清政府开启了慈禧掌权长达四十七年之久的“垂帘听政”时代。  ……

作者简介

  宫泉久,男,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教授,国学研究院副院长,青岛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出版《清初山左诗歌研究》《清代高密派诗学研究》《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崂山诗词精选评注》等著作,主编《中国文学读本》《大学语文》等教材。获山东省第2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2016年社科普及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岛市第24次、26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古代文学研究会2014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王鹤琴,女,历史学博士,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佛教历史与文献。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等发表论文十余篇。在研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