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证读书笔记

中医临证读书笔记

1星价 ¥34.5 (7.5折)
2星价¥34.5 定价¥4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3035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4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117303545 ; 978-7-117-30354-5

本书特色

本书记录了作者的中医成才之路,即读书、临证、思考。所思所感所得皆来自临床实践,内容朴实,文笔凝练,值得一读。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十余年临床工作中,边临床、边研读中医典籍的读书笔记和实践经验,内容朴实,简便实用。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研习《濒湖脉学》过程中,结合自身临证体会的读书笔记。二是《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作者或是简释其病机,或是由医案而引发某些感叹,或是结合自身经验对叶氏未予表述的内容加以推测。三是经典临证启悟,记录的是作者临证之时,遇疑难杂病,受经典古籍启发,遣方用药而获佳效的案例。四是临证用药验证录,记录的是作者研读各类本草书籍、名医用药经验之后,验于临床而得出的体会。

目录

《濒湖脉学》读书笔记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滑脉

涩脉

虚脉

实脉

长脉

短脉

洪脉

微脉

紧脉

缓脉

芤脉

弦脉

革脉

牢脉

濡脉

弱脉

散脉

细脉

伏脉

动脉

促脉

结脉

代脉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

中风

肝风

眩晕

头风

虚劳

咳嗽

吐血

失音

肺痿

遗精

淋浊

阳痿

脾胃

木乘土

肿胀

积聚

噎膈反胃

噫嗳

呕吐

肠痹

便闭

肺痹

胸痹

风温

温热

湿

癍痧疹瘰

痰饮

肝火

不寐

三消

脾瘅

泄泻

便血

脱肛

头痛

胃脘痛

胁痛

腹痛

肩臂背痛

腰腿足痛

诸痛

咽喉

疮疡

调经

淋带

崩漏

胎前

产后

中医经典临证启悟

《黄帝内经》篇

《伤寒论》篇

《金匮要略》篇

各家篇

临证用药验证录

麻黄

桂枝

紫苏、荆芥、防风

细辛

葱白

蝉蜕

柴胡

升麻

葛根

石膏

知母

白鲜皮

板蓝根

土茯苓

鱼腥草

金荞麦

马齿苋

白花蛇舌草、藤梨根

山慈菇

地骨皮、银柴胡、牡丹皮

大黄

桑枝、海桐皮

桑寄生、桑椹子

藿香、佩兰

茯苓、薏苡仁、白术

猪苓、泽泻

萆薢

附子

陈皮、青皮、枳壳

木香、香附、八月札

鸡内金

仙鹤草

三七、茜草、郁金

三棱、莪术、穿破石

枇杷叶、款冬花、紫菀

酸枣仁、夜交藤

生瓦楞子、生牡蛎

前胡

浙贝母、石菖蒲

浮小麦、碧桃干、麻黄根、糯稻根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临证读书笔记》:  如前所述,正气不足,也可显现浮脉,除右寸外,笔者临床体会,左寸脉轻按虚浮,稍用力按则指下无抵抗感,多为心气不足,患者常有喜悲易哭,可视为甘麦大枣汤证。轻按虚浮,稍用力按指下脉势有力,似有气充其中,往往是心气虚亢,可见入睡困难,可用龙骨、牡蛎镇逆安神。左关脉虚浮,多为肝血不足,患者常见睡眠浅显,虽易入睡,但容易早醒,为肝不藏魂的脉证,可用酸枣仁、桑椹养血安神。左尺脉浮,多系肾精阴血亏耗,在诊脉前一段时间内,经常熬夜、耗神写稿的人群中可见。而右尺脉浮(非芤脉),多见平素肾气不足,并于前一日房事之后的男性。相比右尺芤脉,笔者认为右尺浮脉程度较轻,可视为精气外泄后的生理现象,女子右尺脉呈现浮滑,往往是月经来潮或是白带增多,长期右尺滑者,则可见精不正化,带下漏精的证候。尺脉突然虚浮,还可见于遭受重大心理打击时的反应,笔者曾见过中年人遇生活创伤一夜白头,也曾见过中年人遇心理打击尺脉暴浮的情况,精神因素对身体的影响,绝对不容小觑。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笔记:“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久病耗伤正气,虚极正气不能敛藏,浮脱于外,是为危证。外感浮脉和正虚浮脉在产生机制上有所不同,外感脉浮是正气外出抗邪所致,而正虚脉浮是正气亏虚,脉气不能敛藏所致。因此,临证见正虚所致的脉象,较之虚脉、弱脉,应当是更加严重的情景,因为虚脉也好,弱脉也好,尚没有到阴阳离决、血不敛气的地步。而气血虚弱到一定程度,阴血不能敛藏,则气与阴不能相融为一体,气离血而欲脱,形成浮脉,故而说久病逢之却可惊。从笔者经验来看,在肿瘤术后患者中,常可独见某部脉浮,如肺肿瘤术后患者右寸脉虚浮,胃肿瘤切除术后右关虚大兼浮。笔者认为,术后遇此脉,虽是正气耗伤之象,但未见浊瘀证象,且仅一脏亏虚,倒未必是不治之症。此时宜先培补元气,待脉复平和,如显现出浊瘀舌脉,再行攻伐之药。如果贸然攻伐,患者往往会体力不支。笔者曾遇乙肝伴乳腺肿瘤三阴证患者,术后服扶正攻癌中药,药后脚酸不能忍,神疲体弱几乎不可支撑。观其方药,于扶正益气药中加人大队清热抗癌药物,予改用益气养血药后,精神明显恢复,再逐步加入攻癌药物,直至患者耐受。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笔记:笔者体会,浮脉与芤脉,*大的区别在于,芤脉有较为明显的边界感,这个边界感,是指脉管的横向边界,也可见于寸、关、尺三部之间的纵向边界,比如尺脉常见芤象,与关脉之间就会有一定的边界感,可以分出关、尺的区别。而浮脉则不同,除特殊情况,如肿瘤术后可呈现某部虚浮之外,一般浮脉较为连续,比如外感风热,见左寸脉浮,其浮象从寸部到关部往往是呈顺势递减,如滑梯状,而不是突然断裂,且邪热越重,浮象越显,甚至可由寸部波及关部。  分清浮脉和芤脉的意义十分重要,浮脉排除虚浮脉,一般多系外感,需用表散药物疏风祛邪,芤脉则要养正固涩,芤脉误用表散之药,容易进一步损伤正气而出现危象,临床常见用麻黄后心悸心慌的患者。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表散药物伤及了正气。现在临床所见,素体久虚的人越来越多,常可见芤脉,此类患者遇外感时,即使见到浮脉,需要用表散药物,也需同时顾护正气。笔者经常在一些正气不足的患者需要解表时,加用龙牡来固涩正气。在虚人外感遇浮芤脉象时,常在银花、荆芥、蝉蜕等药之外,加用生龙骨、生牡蛎收敛防脱,桑寄生、黑豆衣养血滋营以供汗源,颇有疗效。这一用法借鉴了张锡纯从龙汤的经验,他曾称赞龙骨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同时,笔者认为因正气不足而引起的虚浮脉象,如果久虚不能得到正气滋养,进一步可以发展成为芤脉。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

作者简介

王斌,中医践行者,喜读经典,验之临床。深受仲景学说及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影响,临证注重平脉辨证,疗疾愈病以脉平为期。善治内科杂症,重视体质调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