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中公版 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化学

包邮2019中公版 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化学

1星价 ¥21.8 (3.4折)
2星价¥21.8 定价¥6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4245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18-10-10
  • 条形码:9787510042454 ; 978-7-5100-4245-4

本书特色

《中公版·2019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化学》是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图书研发人员对历年真题和各地考试大纲(公告)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条理清晰,布局合理。本书按照各地考查情况,将主题内容分成两部分讲解,内容安排条理清晰,布局合理有助于考生复习相关知识。

2.内容讲解细致,深入浅出。书中每个知识点都是经过图书研发人员和以下教师反复推敲编写而成,内容讲解细致,深入浅出,更好的帮助考生理解相关知识。

3.重点标注,针对性强。本书对重要知识用有色笔和下划线标准,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化学》是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图书研发人员对历年真题和各地考试大纲(公告)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本书按照考试内容将主体内容分成化学学科知识和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两部分:化学学科知识按照内容的不同分成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四章;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则包含中学化学课程、中学化学学科特点和学习策略、化学教学、化学实验与实验教学四章。本书正文部分对考点进行了细致梳理,语句力求精简;对重要知识用有色笔和下划线标注,突出了重点、难点;“考题再现”版块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省市真题,考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复习;“知识拓展”版块对主体内容进行了补充,帮助考生深化理解。

目录


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二节化学用语和常用计量
第三节分散系
第四节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五节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六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七节电解质溶液
第八节电化学
牛刀小试
第二章无机化学
节卤素
第二节氧族元素
第三节氮族元素
第四节碳族元素
第五节硼族元素
第六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第七节几种重要的金属
第八节配位化合物
第九节稀有气体
牛刀小试
第三章有机化学
节有机化学基本理论
第二节烃
第三节卤代烃
第四节醇、酚、醚
第五节醛、酮
第六节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七节含氮化合物
第八节糖类、油脂、蛋白质以及高分子化合物
牛刀小试
第四章化学实验
节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
第二节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第三节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第四节溶液的配制
第五节中和滴定
第六节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和安全性
第七节化学实验方案的综合设计
牛刀小试
章中学化学课程
节初中化学课程
第二节高中化学课程
牛刀小试
第二章中学化学学科特点和学习策略
节中学化学学科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二节化学学习策略概述
牛刀小试
第三章化学教学原则、方法和模式
节化学教学原则
第二节化学教学方法
第三节化学教学模式
牛刀小试
第四章化学教学设计
节化学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教学目标设计
第三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设计
第四节教学过程设计
第五节作业与板书设计
第六节教学设计案例
牛刀小试
第五章化学教学评价
节化学教学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习评价
第三节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第四节教学与评价案例
牛刀小试
第六章化学实验与实验教学
牛刀小试
全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体系
全国教师招聘面试课程体系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02)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部分
  化学学科知识
  本部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四部分内容。本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是对教科书的归纳、总结与拓展,是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基础知识。从历年真题的情况来看,本部分出题形式多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和推断题等多种题型,并且往往多个知识点综合考察。本部分大多数内容需要考生进行准确记忆并深刻理解掌握,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做好归纳总结。
  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物质的组成
  (一)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二)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2)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
  (3)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4)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5)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6)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分子的分类如下:
  (7)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部分
  化学学科知识
  本部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四部分内容。本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是对教科书的归纳、总结与拓展,是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基础知识。从历年真题的情况来看,本部分出题形式多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和推断题等多种题型,并且往往多个知识点综合考察。本部分大多数内容需要考生进行准确记忆并深刻理解掌握,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做好归纳总结。
  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物质的组成
  (一)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二)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2)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
  (3)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4)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5)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6)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分子的分类如下:
  (7)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2.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小粒子。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
  表1-1-1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的种类: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如Li+,Na+,NH 4,H+等;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如F-,O2-,SO2-4,O2-2,NH-2等。
  (2)离子的生成途径:原子、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电解质的电离。
  (3)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固态时为离子晶体),如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如钠、铁、铜等。
  4.基、根、碳正离子
  “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
  “根”是带电的原子团,能稳定存在,如“NO-2”亚硝酸根离子,“HSO-3”亚硫酸氢根离子,它们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根”与“基”的区别在于是否带电荷。“根”与“基”的电子式也不同。如—OH(羟基)的电子式为H,—CH3(甲基)的电子式为,而氢氧根OH-的电子式为[H]-,甲基正离子CH3+的电子式为。
  (三)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表1-1-2元素与同位素的区别与联系
  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表1-1-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指不涉及物质化学组成改变的一类性质。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也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
  (1)化学性质主要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络合性等。
  (2)影响化学性质的因素
  ①物质结构。结构是影响化学性质的重要因素,结构决定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离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②物质的浓度对化学性质也有影响,如浓H2SO4与稀H2SO4的性质不同,浓HNO3与稀HNO3的性质不同等。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u+H2SO4(稀)——不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三、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的初步分类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表1-1-4纯净物和混合物
  常见的混合物
  (1)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聚合物等)。
  (2)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
  (3)同分异构间的混合体(如二甲苯是混合物,含邻、间、对三种)。
  (4)同素异形体间的混合体。
  (5)其他:①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盐酸、浓硫酸;②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③钢、生铁、普钙、漂白粉、碱石灰、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④煤焦油、石油及其各种馏分、植物油和动物油等。
  (三)单质、同素异形体
  (1)同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因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氧气(O2)和臭氧(O3);因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
  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过程破坏原有化学键,因而属于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的。
  (2)单质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单质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固态时有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是还原剂。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在自然界中,少数金属如金、银、铂、铋以游离态存在;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如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等。
  非金属单质一般没有金属光泽,质脆易碎,除个别(石墨)外不善于导电传热。
  (四)化合物
  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它又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包括以下几种:
  1.氢化物
  氢化物是指由氢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般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氢化物,其固体属于分子晶体,熔点较低,常温呈气态,称气态氢化物;碱金属及碱土金属(ⅡA)与氢形成的氢化物则属于离子型氢化物,其中氢元素为-1价。
  2.氧化物
  氧化物是指由氧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根据其性质可进一步分为:
  (1)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低价金属氧化物,特别是活泼金属氧化物(ⅠA、ⅡA族)属于此类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非金属氧化物,特别是高价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SO3)和高价金属氧化物(如Mn2O7、CrO3)属于此类氧化物。
  (3)两性氧化物:既能跟酸起反应又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ZnO、BeO等。
  (4)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CO、NO等。
  (1)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包括两性氧化物)的对应(化合价一致)水化物是含氧酸或碱。
  (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分别可以看成是含氧酸、碱失去水的剩余部分,又称酸酐(其中相应元素R的化合价相同),如SO3是硫酸的酸酐,SO2是亚硫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至于NO2,既不是硝酸也不是亚硝酸的酸酐。
  (3)通常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和碱金属、某些碱土金属还能形成化合价为-1价的过氧化物(Na2O2和BaO2)以及超氧化物(KO2)。
  3.酸
  酸狭义上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广义上则认为反应中能提供质子的是酸。
  ①按组成成分分,酸可分为无氧酸与含氧酸、正酸和偏酸。无氧酸(酸根不含氧元素)是酸性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称氢某酸,如氢氯酸(HCl)、氢碘酸(HI)、氢硫酸(H2S)、氢氰酸(HCN)等;含氧酸(酸根中含氧元素)称某酸,如硫酸(H2SO4)、硝酸(HNO3),有不同变价的按其化合价不同称高某酸、某酸、亚某酸、次某酸等,如高氯酸(HClO4)、氯酸(HClO3)、亚氯酸(HClO2)、次氯酸(HClO)。
  相同元素且成酸价态相同的酸还可按酸分子中失水情况分为正酸和偏酸,如H3PO4为磷酸,HPO3为偏磷酸;H4SiO4为原硅酸,H3SiO3为硅酸;H3AlO3为铝酸,HAlO2为偏铝酸等。
  ②按其性质不同,酸可分为强酸与弱酸,挥发性酸与不挥发性酸,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
  按相同条件同浓度下的电离度不同,酸可分为强酸、中强酸和弱酸。强酸:HClO4、H2SO4、HNO3、HCl、HBr、HI。中强酸:H2SO3、H3PO4。弱酸:HF、CH3COOH、H2CO3、H2S、HClO、HAlO2、H2SIO3。
  挥发性酸又称低沸点酸,如HCl、HF、HBr、HI、HNO3、H2S;不挥发性酸又称高沸点酸,如H2SO4、H3PO4。另有某些不稳定含氧酸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如H2SO3、H2CO3、HClO。
  根据酸根阴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氧化性与非氧化性,酸可分为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酸中的H 都有氧化性。常见的氧化性酸有硝酸、浓硫酸和次氯酸,非氧化性酸有盐酸、氢氟酸、磷酸。
  4.碱
  碱狭义上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广义上则认为反应中能接受质子的是碱。
  碱可以按性质分为强碱与弱碱,也可以按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如:KOH、NaOH、Ba(OH)2为可溶性强碱;Ca(OH)2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