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研究论纲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研究论纲

1星价 ¥44.2 (6.5折)
2星价¥44.2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3621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2cm
  • 页数:410页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15362182 ; 978-7-5153-6218-2

本书特色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我国发展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 本书紧密结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集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做了系统研究,研究关乎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基础地位、文化资源、价值甄别、动力系统、路径选择、实践原则以及制度设计等多重视角,充分体现了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关切。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师生、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理论工作者以及党政干部阅读。

内容简介

1.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2.文化自信的基础地位 3.文化自信的文化资源 4.文化自信的价值甄别 5.文化自信的动力系统 6.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7.文化自信的实践推进 8.文化自信的制度设计

目录

**章 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一)文化发展:历时与共时的双重关切

(二)文化自信:更基本 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三)文化自信:未来何所为?

第二章 文化自信的基础地位

(一)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深层价值根基

(二)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内在力量源泉

(三)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核心文化要素

第三章 文化自信的文化资源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自觉

(二)革命奋斗精神与民族自强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复兴

第四章 文化自信的价值甄别

(一)深刻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认同

(二)充分的文化批判和价值反省

(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超越

第五章 文化自信的动力系统

(一)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

(三)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中国话语表达

第六章 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不忘本来:在传承中激活传统文化

(二)吸收外来:在开放中完善现代文化

(三)着眼将来:在超越中创新中国文化

第七章 文化自信的实践推进

(一)确立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新思维

(二)弘扬优秀文化 坚守文化之本

(三)在交流互鉴中守护文化多样性

第八章 文化自信的制度设计

(一)以核心价值观增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二)以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事业发展

(三)以创新创意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民族自觉与文化主体意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在社会伦理道德实践中提升人的价值, 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平衡,体现了古代农业文明的以人文本、注重德性 修养的人文精神理念。这种人文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基因, 塑造本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是现当代文化发展的根源。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是当代精神文明继承和发展的基础,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精神文化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的前提。 只有确立本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意识,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保留自身特色、明确自身优劣势、学习和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既不妄自菲薄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也不会妄自尊大落入文化霸权控制,更不会因时代潮流裹挟中失去中国文明的根基和特色。任何文化的发展发展首先是扎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源流,若无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自身独特性,追求普适性的文化精神,就是无根之水的历史虚无主义;若是一味强调自身文明的普适性,以自身文化发展经验适用于任何地区、任何文明,就是非辩证地霸权和文化控制。尤其是在应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面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我们更应当明确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以此审视和应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应对当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挑战。 中国现代精神文明要建立在民族性根基之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静态地发展,而是在应对挑战西文化冲击、传统与现代对抗的动态发展中奠定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中西文化不仅是发源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更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根治的生产方式皆不太相同的文化类型。中西文化代表着各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区特色、民族精神与性格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不同地区、国家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特点”①。因此,民族发起之初就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动态形成和发展的,不能以西方文化的标准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也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化的长短。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曾经历多次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抗。中西方文化的冲击对立自古就有,如何确立本民族在中西文化对立交流中的地位,深刻影响着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自戊戌变法开始,政治改良派和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和利用西方强国的发展方法以缩小封建王朝与西方列强的实力差距,但是本质上不改变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是无法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固守旧体制而不从根本上改造社会生产力,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工业文明裹挟下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封建中国也开始沦陷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对象,中华民族也面临着发展危机。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学习建立西方民主共和制度,传统文化依然是在“中学为体”的范围之内,但是学习西学成为进步文化的代表。但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阻碍学习西方文化的障碍,“打倒孔家店”为传播西方文化扫清道路,试图从根本上切断本民族与传统文化的根源,传统文化更是在这种清理中失去文化生命力,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也面临被解构的风险。因此,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民族性为发展前提,充分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学习性,首先以民族性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否则本民族文化将失去其延续与发展的历史正当性,尤其是在面临西方列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霸权时,爱国主义和民族自立自强的优秀传统是维护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坚守自身民族性为前提,以开放包容的眼光而非民族主义的狭隘目光,积极学习其他文化的先进经验、先进做法,鼓励多元文明共荣发展;再次,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应局限于中西方文化的政治、经济异质性,而是要从文明共荣发展的人类命运的高度出发,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求同存异,和平发展。

作者简介

邹广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基础理论、文化哲学。邹广文教授2017年入选中宣部、*组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理论界),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有《当代文化哲学》、《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文化、历史、人》、《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海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