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201659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10页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020165926 ; 978-7-02-016592-6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清华学子、美风欧雨、执教清华、小说家、西南联大、战国派、尼采的魅影、戏剧家、重庆·上海、金陵岁月。
节选
八、“亲密的先生” 清华学生一般在留美前一两年才“择业”(学科方向),陈铨未雨绸缪,1923年就开始考虑了,并“问了很多有经验的人”,据“他们的忠告”与“自己的审查”,一开始有学教育的动议。因为他认为“教育为国家精神之所托命”,“国中研究者之太少,又见教育对于国家人民之重要,故近来颇有学此趋向”1923年9月18日。 1924年初,陈铨又多次请教“职业指导部”主任庄泽宣博士。庄为清华1917年留美生,作为过来人,他建议还是以打基础为宜,到高等科二三年级再作定夺。1924年1月3日。当年秋,升入高等科的陈铨给自己定下了“造学计划”:“把大部分的功夫来费在语言同科学上”,文科则“通通不学”,因为清华师资“不狠好”,“参考又不够,费一年功夫,仅仅学一二本书而已”,“若是语言弄得好,将来到美国参考方便,不过一月功夫,学来还踏实些。至于语言是造学的工具,多一分气力,多一分用处”陈铨:《海滨日记》,1924年7月21日。。 自此,陈铨依计行事,钻研“各种学科入门书籍”,打牢学业基础,并“留心”与“各种事业上人的谈话”,“以便作择业预备”。1925年5月5日。可能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长,慢慢集中在“文字上面”,兼本来对文学就很有兴趣,但陈铨却并没打算以之为终身志业,*终学“文学”,吴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经顾泰来举荐,吴宓1925年初回到清华主持研究院国学部。虽因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浪漫天真、不合时宜的行为做派,公开私下皆颇遭议论,但作为成名的学者和校友,在清华园却有很高的人气声望,自然也引起陈铨的注意。初到清华,吴宓专门为中文根底好的学生开设了一门《翻译术》课程。陈铨虽“本无意翻译”,但钦慕其学问名声,又被国文老师“举荐”,并通过了考试,遂加入其中。贺麟曾回忆道:“吴宓先生是当时清华的一个精神力量。他开了一班‘翻译’的课程,选习的人并不多。有时课堂上,只有荫麟、陈铨和我三人。我们三人也常往吴先生住的西工字厅去谈论。”贺麟:《我所认识的荫麟》。此后三人与吴宓过从密切,后世谓之“吴门三高足”。 《翻译术》是吴宓到清华开的**门课程,其宗旨“在视翻译为一种文学上之艺术,由练习而得方法,专取英文中之诗文名篇杰作,译为中文,而合于信达雅之标准”,其教授方法为:先讲授翻译之原理,略述前人之学说,继以练习,注重下列三事,为翻译所必经之步骤:(一)完全了解原文,(二)以译文表达之,而不失原意,(三)润色译文,使成为精美流畅之文字。练习分短篇长篇二种,短篇一学期中多次,题目由教师发给,专取各种困难繁复之句法,译卷由教师批改,长篇一学期一次,学生各择专书翻译,而由教师随时指导之。《科目说明·翻译术》,《清华一览1924—1925》,清华学校出版物,1925年,第48页。平时多选西洋经典诗文,要求学生反复揣摩,并迭出新意地用近体诗格翻译西洋诗歌,还将学生的翻译习作,择优登载于《学衡》杂志。经吴宓课堂内外的濡染熏陶,陈铨、贺麟、张荫麟、董承显等皆对文学和翻译发生浓厚兴趣。 可事实上,陈铨、张荫麟诸人此时都不想学文科。1925年8月6日,陈铨造访吴宓,具体若何不得而知,只见吴宓在当日日记中愤愤写道:此间一二优秀学生,如张荫麟、陈铨等,亦皆不愿习文史之学,而欲习所谓实际有用之科学,以从事于爱国运动,服务社会。甚矣,习俗移人,陷溺之深,竟无有能脱离污泥而克自树立者。哀哉。《吴宓日记》(三),第53—54页。吴宓的无奈喟叹大概也是有感而发,盖因在刚发生的五卅运动中,“三高足”皆满怀热忱参与其中,贺麟还被选为清华“沪案后援团”的代表,暑假中还曾到河北、河南等地宣讲鼓动爱国主义和三民主义。当然,师生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只是学以致用、匡救时弊的救国理念,还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和交锋。 1925年初,吴宓在一篇译文的按语中,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制”,来例证“遽尔全行革除,则为患实深”,并批评“今之治国学者,但知从事考据,琐屑推勘,甚或专务疑古,以推波助澜,破坏礼教”\[美\]吉罗德夫人撰,吴宓译:《论循规蹈矩之益与纵性任情之害》,《学衡》,第38期,1925年2月。。吴宓的观点本不值得一驳,但彼时陈铨正受包办婚姻困扰,情郁于中,见如此言论,不啻如鲠在喉,便著文予以质疑。在陈铨看来,“方术”和“标准”应该适时而变,“与今日之社会情形,是否扞格不合?苟其不合而有害也,则改之”,“不然,则错取一标准,可害人于无穷”,“万不能含糊过去”,不独旧式“婚礼”之荼毒人性,中国“数千年来死于不良礼教者,多不可胜计,皆由其中不良之标准在,而人乃惮故习而不改也”②陈铨:《评〈学衡〉记者谈婚礼》,《清华周刊》,第353期,1925年10月2日。。 据陈铨所言,反驳文章完成后,“恐吴先生有未尽之论,或有对于婚礼具体建设之主张,为予所不知,或为先生未尝为文发表者,故寄示之。后又与之晤谈,承其详为解释,约二时之久,然予心不以为然”,并写道:予深慨今日之学风,非盲目信从,互相称誉,即不分黑白,尽力诋諆,对于一种问题,每多不努力于平情建设之论,而徒从事于怨歌嗟歌之言,与意气之争执,故于师友交游,均不敢随意阿附,毅然以求真为念,想亦吴先生之所赞同欤?②实际上,对于五四以来关于传统和西化问题,陈铨有非常清晰的判断:“外国化与不外国化并没有什么要紧,只看化得对不对”,“不必见着采用外国制度风俗文物,就摇头咋舌,深叹国粹国糟,不能保存”,“只要化得对,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陈铨:《阅〈愿全国教育家反省〉以后》,《清华周刊》,第349期,1925年5月29日。,可谓是十足的“拿来主义”。在激进的文化革命潮流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吴宓逆势而动,援引其哈佛大学导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以一己之力办《学衡》,致力“昌明国粹”,以期保留和重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人文传统参见沈卫威:《吴宓与〈学衡〉》,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14页。。陈铨则多受新学思潮和爱国运动的濡染熏陶,崇尚自由民主、科学理性之现代观念,更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谋图拯溺的济世情怀。这是师生间思想观念上的根本区别。 吴宓终究是一个容忍异见的谦谦君子,也表现出一个良师的胸襟风范,只是在日记中忧心忡忡地写道:“清华新派之对宓攻诋,此其开端矣。”《吴宓日记》(三),第60页。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场小小插曲,映射了双方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并不妨碍师生间的密切过往。受吴宓课堂内外的循循善诱,陈铨的兴趣逐渐转向文学,也每每得到吴宓的褒扬鼓励:“昨翻译班教员吴宓先生,将男所译安诺德英文诗一首,深为嘉许,并拟以登《学衡》杂志”;“近日读英文诗甚多,常择其优者,译成中文诗,作为翻译班功课,吴宓先生颇为赞赏,已登数首于《学衡》杂志。”1925年3月27日;1926年4月29日。 即便如此,陈铨仍无意于学文学。此时,他可能满脑子都在琢磨究竟哪种学术,能迅速发生作用,起溺图强,洗雪国耻。1926年3月13日,在清华孙中山逝世周年纪念会上,陈铨撰写一副“*长”的挽联:重挥急泪哭先生:看今朝华夏,此斗彼争;主义信徒,笔酣墨饱;霖雨苍生之望,悠悠者,竟谁堪指数乎?四十载辛苦经营革命事,成功未竟;群龙失首,大陆仓皇,外患燃眉,新亭饮泣;热血已如怒涛起,道所痛与世间离,妙药可返魂,愿活我公于九京,领袖同胞,实现三民主义! 再到碧云追往迹:正斜日暖风,莺呢燕语;青衫红粉,踵叠肩摩;尽忠报国之成,啧啧者,更互相口道矣!五千年神明种族奴隶耻,誓死不承;众志成城,危邦拯救,内忧逼目,遗范遵循;睡狮近自长梦醒,豪杰何须文王作,精灵终弗泯,建兴伟业于中土,排除万险,保全一片河山!《中山先生周年纪念》,《清华周刊》,第371期,1926年3月19日。这极具象征性的话语和行为,既是对孙中山的敬仰,也是其彼时所思所虑和理想抱负的真实写照。一星期后,陈铨在家书中写道:“去年曾告阿父,男颇有志于教育,今则兴趣已变,颇有志于政治与新闻,自审才力,尚能有一番建白。”1926年3月19日。 一直以来,清华留美生“多攻应用科学”,尤以“习工程实业者,为*普遍”,1920年代以后,“兵戈四起,疮痍满目,民不聊生,遑言工业”,“英雄无用武之地”,选理财经国者渐多朱君毅:《丙寅级留美之学校与选科》,《清华周刊》,第383期,1926年6月11日。,甚至学军事学的也不少(如曾锡珪、孙立人、李忍涛、梁思忠、谢明旦、王之等),但学文学者一直寥寥无几,如1924到1926每年均为一人(李方桂、孙大雨、李唐晏),1927年也只有朱湘和柳无忌,只有1923年稍多有谢文炳、方重、梁治华(实秋)、盛斯民(赴美后学哲学)、孙成欤(孙瑜,实际学电影)等5人。。于此就不难理解,陈铨即使颇有兴趣,却并不想以文学为业。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吴宓的相遇,改变了陈铨的人生轨迹。几个月后,他改变了主意。1926年10月,弘毅学会登记会员时,陈铨在“专习科目”一栏写下“文学”二字《弘毅学会会员名录》,《弘毅》第1卷第3期,1926年10月。,三十年后,他写道:“吴宓,清华时我亲密的先生。我常去请教他,他许我为天才,尽力提拔我”,“因为他的劝告,我学文学”《陈铨档案》,南京大学档案馆。。 吴宓的春风化雨,终见成效,贺麟、陈铨、张荫麟皆学的是“文史之学”。得英才育之,从博学温雅之良师,乃人生之幸事,三人日后各有建树,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皆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吴门三高足”名不虚传,只是公开反驳老师,也让吴宓多少有些芥蒂。师生情谊是一辈子的缘分,陈铨后与吴宓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又同事八年。据说,后来执教于重庆西南师院的吴宓,凡遇富顺籍学生,总会提及这位得意门生。只是造化弄人,晚年的吴宓居然还要为学生写下长长的“交代材料”。此系后话。
-
小说家的假期
¥29.7¥52.0 -
两宋人物
¥6.1¥19.2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2.5¥29.8 -
苏东坡
¥40.6¥58.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11.5¥28.0 -
钻石与铁锈:琼·贝兹自传(八品)
¥26.5¥68.0 -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
¥18.1¥4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22.1¥45.0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识
¥29.0¥58.0 -
沿着公路直行
¥17.0¥50.0 -
毛姆自传
¥14.1¥38.0 -
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
¥13.3¥30.0 -
道教徒的诗人 李白及其痛苦
¥8.3¥26.0 -
自述五种
¥9.0¥28.0 -
武则天演义:良相辅国 一代女皇
¥14.1¥38.0 -
傅雷与傅聪
¥14.9¥49.8 -
跃登百老汇-黎锦扬自传
¥7.9¥20.0 -
词人纳兰:西风独自凉
¥20.6¥48.0 -
成为福克纳:威廉·福克纳的艺术与生活
¥20.9¥45.0 -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八品)
¥14.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