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叙实谓词研究

汉语叙实谓词研究

1星价 ¥70.2 (7.8折)
2星价¥70.2 定价¥9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91539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4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309153934 ; 978-7-309-15393-4

内容简介

本书是系统研究汉语叙实谓词的部专著。叙实谓词以自身语 义内涵内在引出一种指现实态事件的宾语从句,主要有三种:直接感 知动词、情感动词、评价动词。不同叙实谓词叙实性的强弱体现为其所 引宾句指事实的典型性,后者体现为宾句谓语动词情状特征的强阶段性、时一空特征的强当下性。通过叙实谓词的研究,不仅可以认识其自身的功能原理,还可发 现众多有价值的语法现象,如混沌动词、原初事件、方式短语、关系焦点、 倒话题结构、预指结构等。另外,本书还指出,传统哲学的“命题”“真值”等概念,并不可靠,需做语法学的还原。

目录

**章 叙实谓词的语法机制——兼论“知道”的非叙实性 **节 关于叙实谓词原理的几种观点 一、预设 二、断言 三、指称 四、时制——兼论“假装pretend”并非反叙实动词 五、情景、保真性 六、叙实谓词补足语的句法复杂性 七、本节结论 第二节 “事件”与“事实”的分别 一、“事实”的一般原理 二、对“命题、真值”概念的批驳 三、强事实的语义机制 四、不同层次的“事实”对应于不同类型的认知动词 五、本节结论 第三节 “知道”的半叙实性、非叙实性 一、学界关于“know、知道”叙实性的讨论 二、“知道”的认知间接性 三、“知道”宾句的概括性 四、“知道”宾句的语力性 五、“知道”句形成预设现象的语义动因 六、本节结论 本章结论 第二章 强叙实动词 **节 基于事实性强弱的谓词系统 一、强事实动词 二、不典型事实动词 三、弱事实动词 四、谓词系统总结 五、“原初事件” 六、本节结论 第二节 强直接感知动词的叙实性:“盯、注视” 一、强感知动词所引小句是方式短语 二、“盯、注视”宾动词的情状及体貌特征 三、“盯、注视”宾动词的体貌限制 四、宾句的非语力性 五、“盯、注视”的宾句表示设置 六、本节结论 第三节 无定主语句的现实性与直接感知性 一、如何定义“无定主语” 二、一量名的指称情况及其赋义规律 三、特指一量名主语句的时制性、话题性及其“原初事件” 四、无定NP对谓词的选择:存现性 五、无定主语句的直接感知性 六、无定主语句的依赖性 七、无定主语句的多焦点性 八、本节结论 本章结论 第三章 “看着、看到”等半叙实动词 **节 “看着”:从直接感知到判断 一、“看着1”的直接感知动词用法 二、“看着”短语的分词状语用法 三、“看着2”指[亲证 四、“看着s”指[判断 五、本节结论 第二节 “看见、看到、发现”构成由直接感知到抽象认识的连续统 一、“看见、看到、发现”授予名词宾语[存在]义 二、“看见、看到、发现”宾句的个体性 三、情态动词在“看见、看到、发现”宾句指现实态 四、宾句的语力性 五、主动词后带标句词 六、本节结论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情感类叙实谓词 一、情感谓词研究评述 二、情感谓词的语义特征 三、情感形容词和情感动词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情感形容词的半叙实性 **节 情感形容词的一般语法功能 一、情感形容词构成感叹句 二、事因与情绪编码为复句、单句 三、情感形容词+的是 四、本节结论 第二节 情感形容词带小句宾语 一、不能带宾句的情感形容词:特殊体验性 二、情感形容词带宾句的语义机制:认知性 三、本节结论 第三节 “后悔”的半叙实性 一、宾句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 二、宾句的语力性 三、宾句宾语的话题性/焦点性——倒话题结构 四、本节结论 第四节 “高兴”的半叙实性 一、伊藤(2007) 二、对话性、私人性 三、宾句的倒话题结构 四、宾句指难事实现 五、“不高兴” 六、本节结论 本章结论 第六章 态度动词的半叙实性——预指结构与话题标记 **节 现代汉语的预指结构 一、学界关于“我喜欢他老实”类句式的争论 二、一些语言的预指结构 三、预指结构的语法机制 四、预指成分的话题性 五、预指成分的表述性 六、宾动词的个体性、主观性 七、本节结论 第二节 情感形容词向情感动词的演化 一、带主谓小句宾语 二、带“NP之VP”宾语 三、带NP宾语 四、本节结论 第三节 “可一情感谓词”的话题标记功能 一、“情感谓词+NP,VP”的话题结构 二、“可一情感谓词”演化为话题标记 三、“可X”演化为话题标记的功能动因 四、“可X”句话题与评述之间的一致关系 五、“可X”句的双话题现象 六、“可X”的话题标记和副词功能之间的联系 七、本节结论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全书结论 一、关于绪论(**章 ) 二、关于感知动词(第二、三章 ) 三、关于态度动词(第四、五、六章 )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新华,1971年生,河北邢台人。2000—2003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2003—2005年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博士后出站并留系工作至今。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理论素养扎实,关注国内外语言学的前沿发展,并留意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