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的早年生活

包邮朱德的早年生活

¥17.0 (6.5折) ?
1星价 ¥17.0
2星价¥17.0 定价¥2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4527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08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59452702 ; 978-7-5594-5270-2

本书特色

朱德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作者跳出一般写法,写出真实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朱德和母亲,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梳耙,寻求细节和故事。 作者从能搜寻到的书籍、材料上,一点一点接近、走近朱德和他的母亲。

内容简介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导人之一。本书的内容覆盖了的出生、入药铺垭私塾、转地主丁家私塾、再转席家砭私塾、参加县试府试,很后离开家乡去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前的那一段经历。

目录

一 没有名字的农家妇女… 1

二 锅灶前生下小朱德… 6

三 母爱的春雨洒下来了… 13

四 辛苦是庄稼人本色… 24

五 抠出来的读书“洞” … 32

六 不是穷人孩子读书的地方… 42

七 无法痊愈的疤痕… 53

八 把“胖子”耍得团团转… 62

九 写一个“苦”字… 72

十 一道生命的桥… 81

十一 与丁阎王打官司… 90

十二 风雨飘摇的家… 99

十三 要有一个读书人支撑门面… 109

十四 先生为什么有泪光… 117

十五 跟着席先生回到私塾… 126

十六 找水,成了朱德的心事… 136

十七 与参加县试的读书人争个高低… 143

十八 中国*后一场会试… 153

十九 府试传来的喜讯… 163

二十 从沉思中惊醒… 170

二十一 追寻信仰… 179

二十二 一条光明又长满荆棘的路… 187

二十三 母亲心跳的声音… 198

后记… 200

参考书目… 202


展开全部

节选

要有一个读书人支撑门面 朱世连好不容易从亲戚、朋友手中借到了二百吊钱,又把妻子刘氏从娘家带来的一副银饰典当了一百吊钱,赎回了大迁居李家湾时典当出去的三间茅屋和七挑祖业田。 没几天,朱世连对父亲说:“家里再穷,也不能断了代珍上私塾。” 朱邦俊满意地点头说:“就该这样,不能让下一代再挨穷、受罪。” 朱世和与父亲、大哥也想到了一起,他爽快地掏出小作坊里煮酒的钱,塞给朱世连说:“大哥,拿住,给代珍上私塾,我没有大钱还有小钱,我们朱家受够了没有读书人的罪,一定要有一个读书人支撑门面。” 朱德去十多里地外、闻名马鞍场一带的席家砭私塾就学了,这年,他九岁。 席家砭私塾在马鞍镇西边三公里处的大井坝村,坐西向东,塾馆是一座破旧低矮的土墙茅屋,不太大,门前有个很高的陡坡,坑坑洼洼。席家砭的村路四通八达,绿树成荫,幽静宜人。 席家砭私塾先生叫席国珍,字聘三。席聘三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在这个穷山沟里颇有声望,他饱读经书,刚正爽气,有胆量、有见解。年轻时,他本想走仕途,可命运偏偏与他过不去,参加两次科举考试,落了榜,就死了心,远离仕途,边种地,边办起了私塾,竟教出了几个举人、秀才。他常和穷人来往,有穷人家的孩子来上私塾,他一点不为难,收费不多,有些交不起学费的,他体谅说:“没交钱的等有了钱再交,实在没钱的就不交。” 入学那天,晨雾炊烟里的席家院子里静悄悄的。 朱世连带着朱德来见席聘三。朱德悄悄地打量着席先生:他四十几岁模样,说话带着笑,个子不高,一双眼睛发亮有神,头发灰白,穿着简朴。朱德觉得他是一个和蔼的人。 这时,席聘三看了看朱德,和善地问:“什么名字?” 朱德说:“代珍。” 席聘三逗趣地说:“这么巧啊,你是代珍,我是国珍,我俩是师生又是兄弟,对吗?” 朱世连带点歉意解释说:“孩子小时起的名字,是照辈分来的,席先生能不能给再起一个?” 朱德深深地鞠躬后说:“先生,您是我的长辈,给我起个好名字。” “好,有礼貌。”席聘三见朱德这样懂事、诚恳,望着朱世连高兴地说,“那我给起个学名吧。” 朱世连眼里含笑:“谢谢先生,这是我家幺儿一辈子福气。” 席聘三稍作沉吟,说:“玉阶,好,就叫‘玉阶’吧,像白玉一样清白做人、做事,踏着台阶步步登高。” “好,真好,我们全家谢谢先生!”朱世连带着朱德接连鞠躬,并对朱德说,“你好福气啊,一辈子都不能忘了席先生。” 朱德嘴角浮起笑容,响亮地回答:“我不会辜负先生的厚望!” 朱德长大了一点,更懂得事情了,下田种庄稼的时间更多了,一年中只剩下六七个月上私塾。 席先生家离大湾有八里地,朱德每天经过马鞍场,往东半里地,来回跑四趟,晌午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傍晚回家,怕天黑了,还得要快跑。 很快,席聘三喜欢上了朱德。每天,朱德总是早早到了塾馆,放下书篮,帮席先生挑水、烧饭、清扫院子,还给同学们烧茶水。席聘三问他:“朱玉阶,你怎么来这样早?” 朱德说:“我妈起得早,她告诉我,一日之计在于晨,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要做的事情也实在是太多。” 席聘三用发热的眼睛看着朱德,这孩子,塾馆里年龄*小的学生,却讲求个“勤”,勤劳、勤学、勤力、勤奋、勤思。古有匡衡“凿壁借光”,祖莹“灰中藏火”,高凤“潦水流麦”,葛洪“卖薪买纸”,均为“勤学”成大器者。今天朱玉阶利用短暂的清晨时光,做下一片事,在时间上跑到别人的前面,将来势必要有大造化、堪大用啊! 这一刻,席聘三感动了,从朱德来到塾馆,这里的一切悄悄地变了,萌发着新意:一只鸟儿经常出现在门前的树上,不停“嘁嘁喳喳”,早早唤起床上的席聘三,唤醒沉睡的山,让山峰舒展开身姿,树叶绿得像要滴下绿汁,堰塘里的水清澄得能看见游弋的小鱼。 席聘三有病了。他走进塾馆,站到学生面前,脸色苍白,讲课声音沙哑、低沉。朱德看出先生病了,一声不吭地跑到药铺垭塾馆,给堂叔朱世秦讲了席先生有病的事,请堂叔能去一趟。朱世秦上山采来草药,跟着朱德赶到席聘三家里,把脉看病。 心灵如土地。朱德心灵的土地上没有因为贫穷而生长杂草,却长出娇媚、高贵的花朵。 席聘三问:“朱玉阶,是你妈教你关心别人吧?” 朱德诚实说:“是的,妈常给讨饭人做饭吃。” 席聘三说:“你妈不简单,她是你启蒙先生,要好好听她话,照着她说的做,你的路会越走越宽。” 朱德告诉说:“我妈住在陈家湾……” 一次生病,让席聘三更明白了一个塾师对孩子的责任。 在塾馆里,席聘三教学生写诗、练书法,他与学生答对各种形式的对联,如,描述联、比喻联、嵌字联、拆字联、谐音联。塾馆对面山坡上是一片竹林,席聘三看着竹林,稍作思索,有了灵感,脱口说出上联:“门对千竿竹。”别的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朱德已答了下联:“家藏万卷书。”席聘三笑容可掬,连声赞扬:“好啊、好啊。” 席聘三的儿子席景荣也在塾馆里读书,席聘三对儿子说:“你要多和朱玉阶在一起玩,他读书行得很,文章做得*好。” 席聘三常常把朱德、吴绍伯,还有其他几个学生叫到家里玩,留他们吃饭。他喜欢喝两盅水酒,酒兴一上来话就多了,谈“四书”“五经”“纲鉴”“二十四史”,讲《三国演义》《水浒》《东周列国志》。 夜晚,一切热闹声响都渐渐地平静下来,朱德和岁数大的吴绍伯到席聘三家里与席景荣读书。累了,就到外面走一走。吴绍伯和朱德*谈得来,他是书香门第后代,家里有很多书,还有个常跑成都的人给他带些“西学”回来。吴绍伯把这些书借给朱德看,“西学”成了朱德的课外读物。 朱德站在飒飒的山风里,似乎听见不久前除夕的晚上李家湾的家里传来的凄怆的哭喊声。想起那一幕,他心如刀绞,愤愤地骂一句:“我要报仇雪恨!” 吴绍伯诧异地望着他:“朱玉阶,你要为谁报仇雪恨?” “为我们全家人。”朱德在吴绍伯、席景荣疑惑的眼光注视之下,讲了全家悲惨的遭遇,低沉地说,“我是个刚强的人,但想起这件事,就会难受得几乎痛不欲生。” 吴绍伯同情说:“这是伤到深处了。” 世上任何东西都可替换,但,伤痕不可被替换。 朱德不忘报仇雪恨。 他要练武功。四爸朱世禄随便说了些怎样练武的皮毛,他就练。练正踢,他的腿没有踢得太高,手没有伸得太直,手掌没有撑得太平。朱世禄指点说,你这样还能练什么功。朱德一声不吭,早早晚晚地苦练。他家屋后有两棵柏树,朱德在两棵树之间捆上木棒,抓着练单杠,一次上上下下三十多个来回;他从山上抱回来一块石头,练举重,一口气能举十几下。朱德臂上鼓起结实的肉疙瘩,席聘三的儿子见了惊讶地说:“你练功的吧?” 朱德拿手摩挲着富有魅力的肌肉,嘴里“嗯”了一声。 吴绍伯懂得朱德的心思,说:“你是狠下心要出心里的气了。” 朱德说:“我打算到山上找师父。我四爸说,想要练成真功夫,要到山上找师父,当学徒。” 吴绍伯睁圆眼睛,脸上惊奇的神情更加重了。 朱德胸间迸发出一口长气:“我把心里的话全告诉你了。” 吴绍伯拍着朱德手臂,说:“我支持你上山练功夫,能不能带上我同去?” 朱德说:“你不能去,席先生要是知道,我也去不了。” 两人坐下来对望着,吴绍伯闷哼一声,说:“我俩掰手腕。”两人右手攥到一起,朱德稍微加点力,扳倒了吴绍伯的手。吴绍伯涨红脸,甩了甩被攥得又酸又麻的手:“厉害,你的手劲真大。” 只要一有空隙,朱德就跑到山上找师父去。 山上练功夫,动的是真功夫,扎马步、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练力度,打沙袋,踢木桩,砍木板。师父要求大家把腿上韧带拉开,朱德竖叉时腿一直压不下去,坐盘坐不下去,搬腿时没办法放在头上,他心一横,使劲压腿,别人压一个时辰,他压两个时辰。师父要求大家把手高高地举在头上,时不时摇晃一下,每个人手臂累得又酸又痛。有人偷懒了,被罚多做了一百次,朱德主动加倍这样练,从头做到尾,手臂累得快要抬不动,咬着牙挺住。 一天,师父给徒弟们训话:“朱玉阶练功夫吃得了苦,学得*扎实、*快。我信奉‘十年磨一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渴望有功夫的人如过江之鲫,而愿意下功夫的人很少,朱玉阶吃得了苦,下的功夫*深。” 师父让朱德出列,给大家示范一下功夫,他两腿挪动灵敏、有力,出拳、踢脚啪哒啪哒地响,呼呼生风。大家都给朱德大声叫好:“朱玉阶了不起!” 师父用充满欣赏的目光望着朱德:“朱玉阶,你说说,为啥能吃苦?” 朱德昂着头说:“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工夫和功夫虽仅有一字之差,但练的过程是艰辛的,的确很苦。但我坚持住了,‘工夫’到‘功夫’,其实就是多了一把力。” “听听,说得多好。”师父叉着腰,欣赏着朱德壮健的身体,询问,“朱玉阶,知道练功、习武*高境界是什么吗?” 朱德回答干脆:“武止戈也。” 师父笑了,快意地说:“说得对,练功夫、习武是我们祖先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从武功来看,千百年前,中国的祖先就把它推向了顶峰……” 师父想要徒弟们把功夫练得像朱德一样过硬,懂得练功的意义,就说:“朱玉阶不仅功夫过硬,而且文武双全。你们不能只会练功夫,当个粗人,还要通文墨,才能把功夫发扬光大。” 上山拜师学了功夫,朱德更加懂得读书的好处。

作者简介

张文宝 江苏省连云港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报告文学工作委员会主任,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水晶时代》;纪实文学《少年毛泽东》《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跟随周恩来过草地》《爱莲说:何宝珍烈士传》《一个人的军号:周子昆烈士传》。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