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弦评传

张弦评传

1星价 ¥34.3 (4.9折)
2星价¥34.3 定价¥7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4382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20-09-02
  • 条形码:9787559438218 ; 978-7-5594-3821-8

本书特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坛和影视圈才子的一生,研究张弦生平及创作成就的必读资料。  著名剧作家、作家张弦评传,考据严谨、资料详实,全面梳理张弦一生创作成就,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苏州大学文学院季进教授撰写,附张弦珍贵照片。

内容简介

  《张弦评传-江苏当代作家评传丛书》是一部关于著名作家及编剧张弦的传记。张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很高的社会能见度,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杨贵妃》《唐明皇》《金镖黄天霸》等均是他耳熟能详的作品。张弦擅长从女性视角切入,善于描写女性细腻的感情和特质。该书利用丰富的一手资料,详尽还原了张弦的一生,展现了在大时代潮流中一个生命个体的平凡和不平凡。  该书予评予议,给张弦以合适的文学史定位。

目录

**章 坎坷的人生之路
第二章 在青春激情中起步
第三章 受难与复出
第四章 风靡一时的小说创作
第五章 走向成熟的小说创作
第六章 双线分合的精神探索
第七章 “坠入电网”的灵魂书写(上)
第八章 “坠入电网”的灵魂书写(下)
张弦文学创作年表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张弦评传-江苏当代作家评传丛书》:  **章 坎坷的人生之路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当时中国*大的通商口岸,一个充满着现代性魅力,同时又保留着东方情调的远东都市,被称为“东方巴黎”和“冒险家的乐园”。1934年6月22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张弦就出生于上海福煦路,原来名叫张新华,“张弦”是后来写作时所取的笔名,如今原名早已被人们淡忘。  张家的祖籍其实是杭州,并非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张弦从小就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后来填写履历表时,总是自豪地写上“浙江杭州人”。他的父亲张祖荫,是前清道台府的一个幕僚的儿子,一生都在黑暗的官场中讨生活,目睹了太多的残酷的官场争斗,所以临死前千叮万嘱不准儿子再当官。于是,张弦父亲很早就进了洋学堂,学习西方知识,主攻化学,学成之后,怀抱着“实业救国”理想,开过工厂,办过铁路,可惜都没成功,破了产,“实业救国”的梦也彻底破灭,20世纪30年代初,张弦父亲到上海中国银行当会计主任,过起了老百姓的小日子。他父亲的前妻生下两男一女后就去世了,他父亲在五十三岁的时候续弦,娶了浙江南浔的一个小蚕丝厂厂主的女儿。她母亲自幼丧父,从小就在开丝厂的伯父家长大,也上过洋学堂,接受过新式教育。由她伯父作主,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有三个子女的张弦父亲续弦,但他母亲对此似乎颇为满足,从无怨言,对他父亲一直以“少爷”相称,从来不叫名字,这让年幼的张弦十分纳闷。父母亲结婚的第二年,张弦呱呱坠地。张弦自述,他的记忆中不记得有过什么幸福的童年,也许三岁以前的孩提时代,有过一段优裕而欢乐的日子,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全家人四处流浪,居无定所,从此就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1937年11月12日,日军侵占上海,上海沦陷。除了城市中心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和法租界日军尚未进入之外,上海四周都已为沦陷区所包括,形成了所谓的“孤岛”。当时日本同欧美各国尚未交战,上海租界里依旧是灯红酒绿,太平盛世。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向英美宣战,进驻上海租界苏州河以南区域,把这些租界内的西方公民圈入集中营,至此上海全部沦陷,“孤岛”时期宣告结束。全面沦陷后的上海市民,也陷入了无比恐慌的状态,物价飞涨,生活无着,战争威胁,许多市民开始纷纷逃离。也就在这个时候,张弦父母带着全家老小,走上了逃难之路。两个哥哥在途中奔向大后方参加抗战去了,后来都成了国民党机关的职员。父母带着姐姐和张弦经过南京跑到了安徽的芜湖,后来生活还是无着,不得不又经南京,重新回到沦陷后的上海。在上海,全家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原来的银行已搬迁,父亲找不到工作,全靠原来的一点家底硬撑着,撑了没有多久,实在撑不下去了,全家只得又再次迁回南京。这个时候,张弦已经七岁了,已在上海读了两年小学。汪精卫伪政府成立后,南京形势略有平定,父亲终于在汪伪政府的“财政部”谋到了一个会计的职位,收入微薄,只能维持全家的*低生活,勉强度日。在张弦的童年记忆中,他父亲总是一张阴郁的脸,唉声叹气,牢骚不断,肺病也越来越严重,到南京的第二年,就不幸去世了,那年张弦才九岁。张弦的外公早逝,外婆在他父亲去世前,也来到南京与全家生活在一起。父亲去世的第二年,外婆也去世了。从此,南京成了张弦不是故乡的故乡,给他后来的生活与创作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在她怀抱里成长。离开了她而终又未能远去。她给过我可怕的噩梦,也给了我理想的晨曦,初春的芳馨。别时,她使我魂牵梦绕;相见,我又不能不寄以深切的期望。”这是*好的城市,也是*坏的城市,美好与恐怖的记忆并存,两极化的生活体验都曾有过。“相处如同陌生,阔别却又觉得亲。”  一个曾经的大家庭,经此变故,完全陷入了困顿。父亲病故,两个哥哥早已离家去了大后方,母亲独自撑起了这个家庭。母亲学会了打字,当了打字员,又给姐姐谋了个雇员的职业,以两人微薄的工资养活外婆和张弦,生活十分清苦。有一年夏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买了个西瓜招待客人。这大概是张弦童年时**次吃西瓜,吃相不雅,一粒瓜子吞落下肚,就惊慌地哭叫起来,弄得母亲很难堪。客人走后,挨了母亲狠狠的一顿打。与母亲、姐姐以及外婆一起生活,让张弦从小就感受到来自女性的宠爱,而她们的哀伤和愁苦,也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特别是母亲,比他父亲小三十岁,三十三岁时就守了寡,母亲的痛苦张弦也许小时候不理解,但成年之后,他会常常回忆起来,深为同情。这些潜在的意识和感性认知,也许成了张弦特别关心妇女命运的主要原因。  张弦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一直处在一种国难家仇的艰辛环境之中。南京没有给他以温柔的歌声,相反,回响在耳边的是日本宪兵队的可怕足音,还有父亲病重时的痛苦呻吟和母亲无望的痛苦哭泣之声。当然期间也不乏美国军用吉普刺耳的喇叭声,新街口倒卖银元牟取利益的钱币贩子手中叮当作响的声音,以及国大代表竞选的政治闹剧中念诵候选人名单诸如“孙科、李宗仁……”的唱票广播。此外,尚有“反饥饿、反内战”学生游行的口号,然而它的回音却是雨花台下的枪声。①在种种烦嚣混杂的时代声响的交织之下,少年张弦敏感的心绪饱受影响与折磨:“深深的苦闷和悲怆,过早地压抑着我的少年的心。”这种刺激迫使了少年张弦努力寻求一些可堪寄托的爱好,或至少是能够将他的注意力暂时从不堪的世相中稍微转移到别处的事物。这时他发现读书和写作或许能借以遣怀。文学于是成了“*初的启示和召唤”,似乎也隐然暗示了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张弦看待和描述世界的方式并非直接的回应,而总是略有缓冲曲折,以更为柔软的形式而出之。大概是早年所经历的忧患与困苦,使得他养成了某种与人世纷繁保持一定距离,悄悄躲在一隅,进行个人观察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不无逃避的意味,却也提供了某种冷眼静观的可能。在张弦的观察与记录之中亦不乏饱满充沛的浪漫诗情,这也就将往昔的苦难有所冲淡,且不无苦中作乐的积极意味。对过去的翻新、检视和重识,也表现了一个人超越现实、克服艰困的不凡能力。当终有笑对苦难的那一日到来的时候,从前的忧伤都不算什么了,因它们都是可以被涤净、冲刷并带走的。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