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制造新格局――30位知名学者把脉中国制造

制造新格局――30位知名学者把脉中国制造

1星价 ¥57.9 (6.5折)
2星价¥57.9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14071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121407192 ; 978-7-121-40719-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本书可为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从事相关政策制定、管理决策和咨询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对中国制造感兴趣的读者学习阅读。1. 由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作序,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利华、屈贤明、黄群慧、赵文昌等力荐,展望“十四五”,把脉中国制造业未来。 2. 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本书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解答:稳制造、强实体、开新局。 3.收纳了30位知名学者关于当今世界大变局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工业、制造业的观点,是一本论述我国工业、制造业当今和未来发展的力作。

内容简介

往前看,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靠前地位;往后看,没有制造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无从谈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优选产业链加速重构,安全优先代替成本优先,本土化、区域化成为大趋势。中国制造业在继续倡导优选化的同时,也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作为首要战略,并适时提出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疫情和中美贸易战也促使中国制造加快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跟随走向创新。一句话,中国制造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瞄准关键领域,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目录

**篇 稳制造 / 1
一 世界工厂将长期留在中国 屈贤明 / 2
二 逆全球化冲击世界工厂 吴晓波 / 10
三 应对双循环,中国制造业的五个变革 顾强 / 17
四 制造业一直是大国博弈的焦点 马光远 / 26
五 新基建打造中国数字经济未来 沈建光 / 31
六 打通双循环中供给侧的堵点,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 刘志彪 / 39
七 美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强国 年勇 / 54
八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姚洋 / 60
九 越南制造是否能取代中国制造 施展 / 67
十 美国要遏制的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智造” 苏晨汀 / 80
第二篇 强实体 / 87
十一 从芯片看内循环,是“去中化”,还是“去美化” 新望 / 88
十二 中国经济是否有可能再创造一个奇迹 刘俏 / 95
十三 实现内循环的关键之举是提高政府投资的有效性 刘尚希 / 106
十四 制造业背后的产品营销策略 华杉 / 113
十五 工业互联网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吴晓波 / 118
十六 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黄益平 / 128
十七 新实体企业的自救与变革 王广宇 / 139
十八 防疫防控常态化下的劳动用工 杨志明 / 148
十九 新生物是疫后经济发展的产业新方向 王宏广 / 160
二十 企业家做什么 张维迎 / 170
第三篇 开新局 / 181
二十一 在大变局中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迟福林 / 182
二十二 关于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思考 李罗力 / 203
二十三 数字经济的趋势与选择 张新红 / 211
二十四 宅消费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石章强 / 220
二十五 如何激发结构性潜能做好国内大循环 刘世锦 / 232
二十六 疫情、衰退与冲突下的中国经济新发展 张明 / 240
二十七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祝宝良 / 251
二十八 双循环的关键是循环起来,让低收入人群受益 刘守英 / 260
二十九 “十四五”时期需重点突破的中长期挑战及建议 刘元春 / 267
三十 中国将如何迈向“碳中和” 林伯强 / 275

展开全部

节选

/一/ 世界工厂将长期留在中国 作者:屈贤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业与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之时,疫情后世界经济格局、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格局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可见制造业的重要性。制造业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美国人热衷于服务业,所以现在其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不到12%。但是其70%的研发经费,60%的科学家、工程师,90%的专利来源于制造业,可见,制造业是创新的源泉,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爆发,对全球的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人担忧,中国是否能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 一、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经历了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再转移到中国这样的一个变迁,这其实也正是产业转移的路径。17世纪,英国首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8世纪末,英国有两大重要发明,一是纺织机,珍妮纺纱机标志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二是蒸汽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标志着 “蒸汽时代”的到来。纺织机、蒸汽机的出现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汽船、火车也被发明出来,通过这两种海上工具和陆上工具把大量通过机器生产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于是,“**个世界工厂”在英国诞生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发电机、电灯等在美国的诞生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出现。这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和出口额,美国的生产规模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名,美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股潮流,对制造业不那么重视了。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失业人数不断增多,主要原因是美国开始更加关注赚钱快的金融业和服务业。而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以及大量制造业中间的加工环节,被转移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20世纪80年代末,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又开始向中国大规模转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92万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总值的19.8%,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从2009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全球货物贸易**大出口国,这也预示着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工厂。 二、什么样的国家可以成为世界工厂 从历届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来看,笔者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工厂需要两个因素。**,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伴而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得益于**次工业革命;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可以说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伴而行的。当然,我国和前两个国家不一样,**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能说是在中国的,但是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第二,它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产业历来就是要向成本低的洼地流动,这是普遍的规律,也是产业转移的一个动因。 世界工厂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以及笔者对这方面做的一些研究,笔者认为有三个条件。**,它的一系列重要产业的生产能力和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应该处于世界前列。第二,它有一大批的企业成为排头兵,具有产品、资本、技术的输出能力,能够影响其所在行业的发展。第三, 它有持续创新的能力,能保证在国际竞争中很长时间内处于前列,一些产业及一大批产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当然,世界工厂的变迁、转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笔者认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者叫三个版本。 **阶段(初级版),是2010 年,在这一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居世界**,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世界上*完整的制造体系, 联合国将制造业分为41 个大类、207 个中类和666 个小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生产这些所有类产品的国家,其中,我们有220 种以上的产品产量是世界**的。 第二阶段(增强版),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继续保持世界**的水平,我们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拥有量处于世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少部分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果说2010年中国成为制造大国, 那么到2025年,中国将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 第三阶段(高级版),到2035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世界五百强企业拥有量将居世界**,到2035 年,我们将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新望,经济学博士,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曾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改革》杂志主编、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等,长期研究制造业、区域经济,发表过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著有《苏南模式的终结》《谁来担纲中国经济》《村庄发育、村庄工业的发生与发展》等。2001年发表的《苏南模式的终结》一文引起全国性大讨论。 主编《公司的力量》(大型纪录片、主笔之一)、《民生中国系列丛书》(17本)、《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