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
1星价
¥23.1
(4.8折)
2星价¥23.1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400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97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305240065 ; 978-7-305-24006-5
内容简介
乡村教育发展不仅是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是当今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全书在广泛研究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近代山东乡村教育变革的历程为经线,以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互动为纬线,研究了1901至1937年间山东乡村教育转型的历史图景。本书试图通过对社会基层史料的发掘、整理与分析,以求真的态度研究近代山东乡村教育逐步推进的实然状态,窥探乡村教育现代化兴起的地方性过程与特点,并进而揭示近代乡村教育变革的复杂性。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章 近代教育改革前的山东乡村教育与社会
**节 山东乡村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三节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一、齐、鲁文化起源及其特点
二、齐鲁文化的合流与发展
第四节 丰厚的传统教育资源
一、遍及县乡的官学与书院
二、种类多样的塾学
第五节 新式教育的*初呈现——教会学校
一、近代山东教会学校的设立与发展
二、教会学校与山东乡村教育变革
第二章 艰难的转型: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的变革历程
**节 新制的起步:山东乡村教育的兴起(1901—1911)
一、清末国家层面的教育变革
二、清末山东基层教育管理机构的初设
三、新式乡村学堂的设立与新学师资培养
四、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趋新
第二节 动荡中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曲折前进(1912—1929)
一、县级教育行政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建立
二、乡村学校的发展与师资培养水平的提升
三、民初课程、教材及教法的变革
第三节 短暂的辉煌:乡村教育的稳定有序发展(1930—1937)
一、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对地方教育行政的整理
二、义务教育的推广与乡村短期小学的设立
三、逐渐完善的乡村师资培养与检定
第三章 学校何以嵌入乡村:不同办学主体对近代乡村新学的推动
**节 基层官员的力量:地方官对新学的策划与督促
一、一位清末地方官员眼中的教育变革——以柳堂为例
二、民国时期地方官对新式学校的推动
第二节 士绅与民众:民间多元传统兴学力量的延续与合作
一、士绅办学兴教传统的延续
二、家族的兴学力量
三、民众热心助力新学
第三节 学校毕业生:现代教育接受者对新学的反哺与经营
一、办学与教学:新生代办学者的多重任务
二、张芹香办学:师范毕业生办教育的典型案例
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教学者的学校毕业生
第四章 乡村教育变革与乡村社会
**节 传统与现代的博弈:私塾与学堂之争
一、遭遇挑战:乡村私塾与学堂的文化冲突
二、反复进行的私塾取缔与根深蒂固的乡村私塾
三、乡村新式学堂势弱的原因分析——乡村民众的视角
第二节 教育变革与近代乡村学务权力的重新分配
一、中央与地方:地方学务权逐渐收归中央
二、乡村学务地位的提升与不同利益群体对办学权的争夺
第三节 乡村与城市的距离:城乡教育差距的文化审视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城乡一体特征
二、近代教育变革与城乡教育差距的出现
第四节 以国民之母的名义:乡村女子教育与新女性培养
一、走出家门,入学读书:近代以来的女子教育变革
二、起步较早,步履维艰:山东乡村女子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三、自由、独立与平等:女子教育与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第五章 以学校为乡村改造之中心: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山东乡村教育
**节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以邹平为中心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二、乡学村学的设置与运行
三、致力于普及贫苦儿童教育的共学处
四、旨在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乡村建设师范学校
第二节 民众教育实验区及乡村教育实验区
一、山东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区——以祝甸乡为中心
二、乡村教育辅导委员会之乡村教育实验区
第三节 乡村师范学校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乡村师范学校义务教育实验区的设立
二、一个乡师的义务教育实验——以滋阳乡师为例
三、学与做:乡村师范与教育推广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章 近代教育改革前的山东乡村教育与社会
**节 山东乡村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三节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一、齐、鲁文化起源及其特点
二、齐鲁文化的合流与发展
第四节 丰厚的传统教育资源
一、遍及县乡的官学与书院
二、种类多样的塾学
第五节 新式教育的*初呈现——教会学校
一、近代山东教会学校的设立与发展
二、教会学校与山东乡村教育变革
第二章 艰难的转型: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的变革历程
**节 新制的起步:山东乡村教育的兴起(1901—1911)
一、清末国家层面的教育变革
二、清末山东基层教育管理机构的初设
三、新式乡村学堂的设立与新学师资培养
四、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趋新
第二节 动荡中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曲折前进(1912—1929)
一、县级教育行政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建立
二、乡村学校的发展与师资培养水平的提升
三、民初课程、教材及教法的变革
第三节 短暂的辉煌:乡村教育的稳定有序发展(1930—1937)
一、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对地方教育行政的整理
二、义务教育的推广与乡村短期小学的设立
三、逐渐完善的乡村师资培养与检定
第三章 学校何以嵌入乡村:不同办学主体对近代乡村新学的推动
**节 基层官员的力量:地方官对新学的策划与督促
一、一位清末地方官员眼中的教育变革——以柳堂为例
二、民国时期地方官对新式学校的推动
第二节 士绅与民众:民间多元传统兴学力量的延续与合作
一、士绅办学兴教传统的延续
二、家族的兴学力量
三、民众热心助力新学
第三节 学校毕业生:现代教育接受者对新学的反哺与经营
一、办学与教学:新生代办学者的多重任务
二、张芹香办学:师范毕业生办教育的典型案例
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教学者的学校毕业生
第四章 乡村教育变革与乡村社会
**节 传统与现代的博弈:私塾与学堂之争
一、遭遇挑战:乡村私塾与学堂的文化冲突
二、反复进行的私塾取缔与根深蒂固的乡村私塾
三、乡村新式学堂势弱的原因分析——乡村民众的视角
第二节 教育变革与近代乡村学务权力的重新分配
一、中央与地方:地方学务权逐渐收归中央
二、乡村学务地位的提升与不同利益群体对办学权的争夺
第三节 乡村与城市的距离:城乡教育差距的文化审视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城乡一体特征
二、近代教育变革与城乡教育差距的出现
第四节 以国民之母的名义:乡村女子教育与新女性培养
一、走出家门,入学读书:近代以来的女子教育变革
二、起步较早,步履维艰:山东乡村女子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三、自由、独立与平等:女子教育与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第五章 以学校为乡村改造之中心: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山东乡村教育
**节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以邹平为中心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二、乡学村学的设置与运行
三、致力于普及贫苦儿童教育的共学处
四、旨在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乡村建设师范学校
第二节 民众教育实验区及乡村教育实验区
一、山东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区——以祝甸乡为中心
二、乡村教育辅导委员会之乡村教育实验区
第三节 乡村师范学校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乡村师范学校义务教育实验区的设立
二、一个乡师的义务教育实验——以滋阳乡师为例
三、学与做:乡村师范与教育推广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许庆如,女,先后于西南大学攻读历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分别获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2009~2012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史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工作。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偏见
¥17.8¥56.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7.2¥45.0 -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女性生存战争
¥29.7¥66.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西方哲学史
¥16.8¥38.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性心理学
¥26.7¥58.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4.9¥39.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8.0¥39.8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23.5¥48.0 -
文言浅说
¥10.1¥24.0 -
理解人性
¥12.9¥39.8 -
精神分析的新方法
¥14.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