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治二中校本教材开发系列丛书:第一卷.龙川文选

包邮大治二中校本教材开发系列丛书:第一卷.龙川文选

¥46.2 (5.9折) ?
1星价 ¥46.2
2星价¥46.2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51010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0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205101022 ; 978-7-205-10102-2

本书特色

《龙川文选》**卷,筛选从公元1195年龙川学府有史书记载以来到21世纪初大冶二中延续八百多年间,相关人物的优秀作品计30余篇,文史兼顾,侧重文学与珍贵的历史文献。根据目前搜集到的有限史料和文学作品,对选文进行了适当的删选,使其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凸显现实成就与影响力。所选作品主体设计为八个单元,外加一个推荐单元;大体以作者为中心,各自独立,不作排序上的过多考量,以适应校本教材使用的便利。

内容简介

湖北省大冶市第二中学是一所传承历史超过八百年的重点学校,古名武昌龙川书院。《龙川文选》是一部和这所文化积淀深厚的学校以及鄂王故里有关的优秀人物的作品选。本书选文自1195年胡朝颖先生任书院山长开始,延续至今八百多年,作品包括宋代武昌知县胡朝颖的代表作《旅夜书怀》,主持建设龙川书院的元代名人陈天祥给元世祖的奏章节选,清代武昌知县邵遐龄的代表作《龙川书院序》,杰出校友、辛亥革命志士刘复赠送给好友的诗作《送宋教仁赴日本》,一九五五级校友所写的《百年校庆联谊记》,杰出校友梁由之、柯尊解、胡燕怀、刘元亮、胡翔等人的代表作品,以及部分有大冶二中成长经历的教师的优秀作品等。

目录


**单元/龙川书院和鄂王故里诗歌十首
1.胡朝颖诗三首
2.龙川学府校友诗两首
3.鄂王故里诗五首
第二单元/千年学府文言三篇
4.龙川书院序
5.监察御史陈天祥呈元世祖忽必烈奏章节选
6.百年校庆联谊记
第三单元/杰出校友梁由之作品三篇
7.偶开天眼觑红尘
8.人家写过,我就决不这样写
9.成也萧何:关于韩信(上)
第四单元/杰出校友柯尊解作品三篇
10.大冶二中,我的母校
11.吴大荒同学
12.猫娘猫崽
第五单元/杰出校友胡燕怀作品三篇
13.金牛街·金牛人——古镇鳞爪
14.草原的解读
15.白板(节选)
第六单元/杰出校友刘元亮作品四篇
16.娘,让我侍奉您一天
17.同学录卷首语
18.我与劲酒的一世情缘
19.白水台
第七单元/杰出校友刘幼春作品三篇
20.永远走不出的校园
21.有一种声音
22.黄果树瀑布
第八单元/杰出校友胡翔作品三篇
23.落英缤纷
24.“欲读你,你便写完了”——纪念诗人刘迎春
2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走近良渚
推荐自主阅读作品
26.黄老学说与汉初政治
27.望莲嫂
28.大国烟云(节选)
编者语/千年回眸,砥砺前行
展开全部

节选

7.偶开天眼觑红尘 绍兴会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西,原为山阴、会稽两县的会馆,称为山会邑馆。1912年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后,改称绍兴会馆。同年5月,国民政府从南京北迁,鲁迅单身随教育部前往北京。5日抵京,6日“上午移人山会邑馆”。他在这里一住就是7年半,直到1919年底举家迁入周氏兄弟自行购买的八道湾11号新居。 鲁迅起初住在藤花馆西房,半年后“移人院中南向小舍”。后因邻居经常半夜喧哗,闹得鸡犬不宁,严重影响阅读和睡眠,就在1916年5月6日“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 本来,鲁迅是颇具人世热情的,但逐渐变得很消极。用他自己的话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我想还有一个他没有说出的原因是:对母亲送给他的那件礼物——有名无实的婚姻——的深度失意。 除了去教育部上班和逛书店,鲁迅基本不出会馆。开始是抄书、辑书,后来又抄古碑、读佛经。每晚形单影只,一灯如豆.“崛然独立,块然独处,与义相扶,寡偶少徒”。所幸“但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之心,终于未死”。就这样平平淡淡默默无闻地过了好几年。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要来的早晚会来。事情正在起变化。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1916年底迁至北京编辑、出版、发行。这一向被视作“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新文化运动”是当时在内忧外患的强大压力之下进行的一场思想革命。它试图引入“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西方现代理念,用价值重估的方式重新审度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凤凰涅槃”。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启蒙”运动。《新青年》之所以能在民国初年多于牛毛的刊物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是因为它集结整合了当时中国*出色的一批知识分子。这些人中龙凤天赋优良,国学根底扎实,又多在欧美或日本接受过新式教育,对国家和民族都抱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他们嫩箨香苞初出林,雏凤清于老凤声,陆续发出自己的声音,再混合成为一股沛莫能御的宏大力量,以其新颖尖锐独特鲜明的对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对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乃至间接决定了整个中国现代史的走向和进程。 《新青年》选择的突破口是“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是旅美青年学者胡适,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 1917年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肇端。他指出:旧文学已经衰落,文学必须改良。文学改良当从8个方面人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他认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正宗。在谈及文学内容时,胡适认为真正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一个月后,陈独秀在《新青年》2卷6号发表了振聋发聩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把胡适文学改良的基调进而提升到文学革命的层面。他提出了“三大主义”:“日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日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日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章*后,陈独秀充满激情和煽动力地呼唤: “欧洲文化,受赐于政治科学者固多,受赐于文学者亦不少。予爱卢梭、巴士特之法兰西,予尤爱虞哥、左喇之法兰西;予爱康德、赫克尔之德意志,予尤爱桂特郝、卜特曼之德意志;予爱倍根、达尔文之英吉利,予尤爱狄铿士、王尔德之英吉利。吾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一年多时间很快过去了。实际情形的发展却令“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主将胡适、陈独秀不无尴尬:文学革命从1917年元旦发难后,雷声大雨点小,作为文学主体样式的新小说创作居然一片空白。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和变革都有它应运而生的代表性人物。现在,轮到鲁迅出场了。 浙人钱玄同是《新青年》同人,一员猛将。早在1908年,他就与周氏兄弟一起在日本东京跟随章太炎学习过“小学”。作为同乡、同门、旧交,他十分清楚和仰慕鲁迅才情见识之出类拔萃,就极力游说离群索居的鲁迅出来写文章,以图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声势和力量。 P32-34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